中國古代最威武的一次大閱兵
明成祖朱棣為了震懾威服東南亞各國,從1406年至1430年的24年間,在派鄭和七下西洋“出訪”之后,舉行了一次當時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最先進的陸軍軍事演習,堪稱中國古代最威武的一次大閱兵。
對一個國家來說,閱兵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古代亦不例外。圖為明朝軍隊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閱兵發(fā)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當時,中國北方的華夏部落首領夏禹為了向江南發(fā)展,曾在現(xiàn)今河南省嵩縣境內的涂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在那次盛會上,士兵們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這不僅是一種祭天的儀式,同時還欣喜地表達了對遠道而來的南方各部落首領的熱烈歡迎。
到了春秋時期,閱兵活動開始頻繁起來。最初的閱兵是以打獵方式進行的。軍隊列好陣勢,最高統(tǒng)治者或長官在陣前先用弓箭射獵禽獸,然后檢閱部隊。當時,人們把這種活動叫作“搜”(意為春天里打獵)。以后,又發(fā)展為定期檢閱軍隊或戰(zhàn)車。檢閱步兵每年一次稱作“搜”,檢閱戰(zhàn)車三年一次稱作“大閱”,檢閱步兵和戰(zhàn)車五年一次稱作“大搜”。
武王伐紂之前,在孟津組織軍事演習,吸引了多個諸侯國加盟,為伐紂做準備,史上稱其為“孟津觀兵”,這是歷史上比較早的規(guī)模較大的閱兵之一。
秦王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更加重視軍事訓練與校閱,雖未留下大量文獻資料,但秦始皇兵馬俑以高度逼真的藝術手法再現(xiàn)了秦朝閱兵的場景。
閱兵這一名稱,準確地說是從漢代才被正式叫起來的。在漢代,定期的閱兵活動常與立秋之日的“祭獸”活動一起進行,其中還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內容。以后,各個建朝時間較長的朝代都有類似漢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活動。
鄭和下西洋既是友好交往的宣示,也是震懾威服。
例如第一次公元1046年,鄭和率領240多艘海洋戰(zhàn)船和27400多海軍陸戰(zhàn)隊員,從江蘇劉家港出發(fā),浩浩蕩蕩駛向了南洋,對東南亞沿海各國起到了震懾威服的作用,同時對當時想從陸路進攻大明朝的帖木兒帝國也是個很大的震懾。
而第五次更是開展了對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動。1416年,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奉命率領浩蕩的海軍船隊于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里、錫蘭、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柯枝、古里。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后由溜山為基地,開展對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動。據史記載,鄭和最遠到達莫桑比克海峽。起初先是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麻林(今肯尼亞馬林迪)。大船隊到古里后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今也門民主共和國境內),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鄭和船隊回國。
在鄭和七下西洋威懾天下的同時,也向東南亞各國宣示友好交往。朝廷以陳誠為使,出使中亞。隨后,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隨使團回訪。這支云集了20個中西亞國家的使團人數(shù)多達600人。于是,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九年三月(1421年3月)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guī)模的“狩獵”,也就是軍事演習和大閱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了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參加。
“五軍營”由馬軍、步軍組成。明太祖時設大都督府,以節(jié)制中外諸軍,京城內外置大小二場,分教48衛(wèi)卒。成祖北遷后,增為72衛(wèi)。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為五軍。
“三千營”之所以叫“三千營”,是因為組建此營時,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干的,當然后來隨著部隊(的發(fā)展,實際人數(shù)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shù)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zhàn)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神機營”,明代京城禁衛(wèi)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火器部隊先河。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后期又添置火繩槍。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處于領先地位,比歐洲最早成為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創(chuàng)建于1510年),要早一個世紀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隊領先于世界的佐證。
鄱陽湖大戰(zhàn)朱元璋的軍隊更是發(fā)揮了火器的威力,使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等火器,開創(chuàng)了在水戰(zhàn)中以“艦炮”轟擊敵艦的先例。
明朝建國后,火器成為了明軍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軍的構成為“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
而隨著火器的發(fā)展明朝出現(xiàn)了兩個新的兵種,一個就是神機兵(火器兵),而另外一個則是車兵——戰(zhàn)國時期被拋棄的戰(zhàn)車重新煥發(fā)青春。
朝廷還從廣西、云南、四川調來“土狼兵”(土家族士兵,彪悍藤牌、鉤鐮槍和砍刀)和“廣西狼兵”(專指廣西出身之戰(zhàn)斗人員,此類人不隸軍籍,彪悍武勇。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分為馬上槍兵、步行弓兵、鳥銃兵,擅長標槍和毒箭),以及白桿兵——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戰(zhàn)的特殊兵種。此兵種所持的白桿槍是用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huán),作戰(zhàn)時,鉤可砍可拉,環(huán)則可作錘擊武器。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艷”,“列國使節(jié)俱驚”。
“狩獵”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jié)大開眼界。
大規(guī)模的“狩獵”行動持續(xù)了整整一個月。閱兵結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jié)。這一次,帖木兒國(是中亞河中地區(qū)的烏茲別克族貴族帖木兒于1370年開創(chuàng)的帝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
帖木兒使臣更奉承說,這次帖木兒進獻的名馬,正是當年帖木兒國王的父親生前南征北戰(zhàn)專用的“御用坐騎”,贈送給朱棣,正是為了表達“最崇高敬意”。朱棣則手書信札托使臣轉交帖木兒國王,在信中表示“愿兩國臣民永享太平安樂之福”。
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無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觀禮”的各國使節(jié)來自27個國家。明朝軍威既震懾了帖木兒帝國反明復元的企圖,又疏通了海運航道,懲治了海盜。
在震懾威服和友好交往雙重作用下,亞洲40多個國家都與中國友好相處,其后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一直綿延到明末。
(朱權利薦自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