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斐杰
強化“三扶”舉措以精神扶貧助推脫貧攻堅
——安遠縣脫貧攻堅的做法與思考
□ 肖斐杰
法治扶貧宣講
安遠縣位于江西省南部,轄10鄉(xiāng)8鎮(zhèn)、151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375平方公里,人口40萬,是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縣、羅霄山脈扶貧攻堅特困片區(qū)縣,現有未脫貧“十三五”貧困村60個、貧困人口2.01萬人。近年來,安遠縣深入貫徹中央、省、市關于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利用贛南蘇區(qū)振興發(fā)展、國家部委對口支援、羅霄山片區(qū)脫貧攻堅等系列政策,全面落實“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要求,出臺“1+11”扶貧政策,全力推進精準扶貧。針對貧困戶存在脫貧愿望不強、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等精神層面問題,安遠縣在開展物質扶貧的同時,大力開展以“扶志、扶智、扶德”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扶貧,堅持外力幫扶與自力更生互相結合、精準快速與持續(xù)穩(wěn)定互相支撐,個體脫貧與鄉(xiāng)風教化互相促進,切實增強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2014年以來,全縣實現精準脫貧5.38萬人,貧困發(fā)生率下降了17.5%。
安遠縣貧困程度較深,2016年,有71%的貧困戶家庭總收入在2000-5000元之間。深度貧困的成因,既與當地長期經濟欠發(fā)達,產業(yè)基礎薄弱等客觀因素有關,也與貧困戶自身安于貧困、不思進取、知識技能不足等主觀因素有關。后者被稱之為精神貧困。安遠縣貧困戶“精神貧困”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落后缺乏志氣。一些群眾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等靠要”思想嚴重,“你急他不急”、“上動下不動”,把扶貧幫扶當作“天上掉餡餅”。全縣絕大多數貧困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思想。二是文化較低技能不足。一些群眾雖然脫貧愿望強烈,但苦于文化素質較低,導致貧困戶自我發(fā)展能力較弱,脫貧信心不足。安遠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0228人中,文盲或半文盲占5.86%,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85.17%,高中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占8.97%。三是道德滑坡風氣不良。受陳規(guī)陋習影響,有的貧困戶因為盲目攀比,大辦“紅白喜事”,致貧返貧;有的貧困戶生有多個子女,卻任由其居住危舊土坯房,不愿贍養(yǎng)老人;有的貧困戶好逸惡勞、懶惰成性,終日賭博。這些“精神貧困”問題如不解決,即使政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推進扶貧攻堅,也只能解一時之困,治標不治本,容易陷入“越窮越要、越要越懶、越懶越窮”的惡性循環(huán),脫貧攻堅難于取得真正的成效。因此,精神扶貧是精準脫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同步抓好精神扶貧,充分調動貧困戶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營造良好社會風氣,才能從根本上激活脫貧動力,鞏固脫貧成效。
有鑒于此,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安遠縣就高度重視精神扶貧,圍繞“扶志、扶智、扶德”下功夫、做文章,助推精準脫貧不斷取得新成效。
安遠縣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激發(fā)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的指示要求,結合實際,雙管齊下,使精神扶貧與物質扶貧互相融合,讓貧困群眾既鼓起了“錢袋子”,又豐富了“腦瓜子”,提振了精氣神。
安遠縣孔田鎮(zhèn)“文化+電商”服務站點
(一)扶貧先扶志,以正面激勵增長“我要脫貧”的志氣
安遠縣把“扶志”放在扶貧攻堅的重要位置,制訂出臺了《安遠縣扶貧又扶志工作方案》,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致富靠自己、小康生活等不來”的思想,積極幫助貧困群眾增強脫貧愿望,樹立脫貧信心。一是強化輿論引導。通過縣電視臺、東江源報等縣內主流媒體,微信群、朋友圈等新型媒體,采茶戲小舞臺、村級小廣場等鄉(xiāng)村活動場所,以演出、播報、展示等多種形式對貧困戶自力更生的典型事例進行廣泛宣傳,同時,還成立由掛點單位幫扶干部、村“第一書記”、村干部、先進黨員、脫貧示范戶等組成的“扶志服務團”,巡回開展宣講活動,將“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社會正能量傳遞到基層,延伸到貧困戶中,通過思想教育,引導貧困戶不當懶漢、不做窮戶。僅2016年,安遠縣就發(fā)放《筑夢路上鏗鏘行》、《扶貧政策圖示》等宣傳畫冊1.5萬本,印制增強群眾脫貧主動性和提升脫貧致富技能的宣傳小手冊2.1萬份,播放《脫貧路上》勵志專題片26期,評選脫貧示范戶86戶,大大激發(fā)了貧困群眾脫貧的熱情、信心和干勁。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安遠縣著力轉變貧困戶昂首望天、等待政策“掉餡餅”的不良心態(tài),將“等靠要”轉化為“闖改創(chuàng)”,在制定幫扶貧困戶的普惠政策上,不是把貧困戶包起來、供起來,而是設法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激起來、動起來,既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補助,又能跳起來摘到脫貧致富的“桃子”。如出臺零門檻、高標準、全覆蓋的產業(yè)補助政策,實行多種、多養(yǎng)、多補,并采取“合作社+”“基地+”“企業(yè)+”等模式充分激發(fā)貧困戶產業(yè)發(fā)展意愿;通過產業(yè)扶貧信貸通和小額創(chuàng)業(yè)貸款等,向貧困戶提供3-8萬元的三年貼息貸款扶持,變政府給錢為免息借錢,既解決了貧困戶產業(yè)發(fā)展的資金難題,又適當給予其壓力動力,從而調動貧困戶自我脫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三是因戶施策幫扶。貧困戶志氣不足,成因復雜,有的是數代接續(xù)貧困,安于貧困,有的是因病致貧、志氣消沉,有的是創(chuàng)業(yè)受挫、信心不足,有的則是懶惰成性、得過且過。要激發(fā)貧困戶“闖改創(chuàng)”激情,必須熟悉情況、因戶施策。安遠縣在制定干部掛點幫扶措施上,制定了“8531”機制。按每名縣領導結對8名、鄉(xiāng)科級干部結對5名、其他干部結對3名、每名科級以下干部再聯(lián)系1戶純低保戶(五保戶)的要求,實現了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的雙向全覆蓋。同時,還明確了幫扶干部上門走訪的次數、要求,強化了對貧困戶的思想引導、談心溝通,得到貧困戶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認同和信任,達到以干部言傳身教帶動貧困戶樹立脫貧志向的良好效果。
(二)治貧先治愚,以素質提升增強“我能脫貧”的底氣
安遠縣發(fā)揚崇文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扶貧攻堅上注重“輸血”與“造血”并重,強化貧困戶的智力支撐,提升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能力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一是大力加強教育扶貧。建立較為完善的貧困資助政策體系,把貧困戶子女從幼兒到大學教育全程納入助學范圍,截至2016年,共資助貧困學生37152人次,發(fā)放補助2778萬元。貧困戶子女在讀書方面基本達到了“義務教育不負擔、中職教育不花錢、普通高中不發(fā)愁、考上大學不擔心”的目標,解決了因貧輟學的問題。投入1.86億元,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縣所有鄉(xiāng)村學校都建成較為完善的教學基礎設施。同時,強化對鄉(xiāng)村尤其是邊遠教師的津貼補助,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和城里一樣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了農村教育質量,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增加了脫貧動力和后勁。二是大力加強技能扶貧。針對貧困戶自身發(fā)展技能不足的問題,安遠縣充分發(fā)揮就業(yè)部門和中職學校作用,對接當地產業(yè)項目、企業(yè)需求和貧困戶種養(yǎng)殖條件,整合“雨露計劃”、“新型農民專業(yè)培訓”等資源,免費為貧困戶開展小吃、電商和其他農技培訓。同時,還發(fā)揮“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村致富能人作用,以產業(yè)基地為平臺,對貧困戶開展“點對點”技術服務,解決貧困戶產業(yè)發(fā)展技術難題,提高產業(yè)效益,如鎮(zhèn)崗鄉(xiāng)的鷹嘴桃產業(yè)扶貧基地,不僅吸收15名貧困戶務工,還為102戶貧困戶免費發(fā)放苗木,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和保價收購果品,有效增強了貧困戶發(fā)展產業(yè)的信心。三是大力加強信息化扶貧。為破解偏遠山區(qū)貧困戶信息來源渠道受限、眼界不寬、思路不活的問題,安遠縣大力實施信息化扶貧工程,在所有貧困村覆蓋移動、電信4G網絡,通寬帶,并創(chuàng)新實施“文化+電商”工程,70個貧困村都建有“文化+電商”服務站點,保證貧困戶足不出村就能了解商品、務工、產業(yè)種養(yǎng)等信息。同時,通過電商培訓,讓村民在網上銷售農產品,拓寬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路子。近兩年安遠縣電商實現網銷額12.5億元,培育了8個由貧困戶建立的電子商務企業(yè),帶動了3200余戶貧困戶參與電商產業(yè)。
法治宣傳助力精準扶貧
(三)立人先立德,以教化管治塑造和諧文明風氣
脫貧攻堅中扶德是內核。安遠縣把道德建設融入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在鄉(xiāng)風文明建設中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扶貧”與“扶德”的相得益彰。一是弘揚傳統(tǒng)美德樹新風。充分利用贛南采茶戲發(fā)源地、中國楹聯(lián)之鄉(xiāng)的獨特文化優(yōu)勢,大力弘揚傳統(tǒng)美德。以“鄉(xiāng)村舞臺”為載體,結合“送戲下鄉(xiāng)”活動,編排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題的采茶小戲曲目進行演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以“送對聯(lián)”活動為契機,將孝老敬親、鄰里和諧等內容融入對聯(lián),實現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時,還通過組織由群眾評選的道德模范、先進人物組成的“道德宣講團”,進村巡回宣講;在中小學校設開傳統(tǒng)美德教育課程,建設農村“文化墻”等,讓“崇德尚善”在農村蔚然成風。二是推進移風易俗破陋習。安遠縣在每個村成立由“五老人員”組成的紅白喜事理事會,發(fā)揮理事會對村民的引導和管理作用,推動移風易俗,革除當前較為突出的天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yǎng)等陳規(guī)陋習。與此同時,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對風水先生、媒婆等人員進行培訓,引導他們依法參與移風易俗行動,并將其納入監(jiān)管,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活動,形成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厚養(yǎng)薄葬、勤儉節(jié)約的文明新風尚,防止貧困戶因陳規(guī)陋習致貧返貧。新龍鄉(xiāng)唐某在處理母親喪事時,原準備請樂隊,并預付了600元定金,紅白理事會上門宣傳后,唐某按照新辦儉辦的原則操辦,整個喪事節(jié)約資金約6000元。僅2017年上半年,全縣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共節(jié)約500余萬元。三是實施法治扶貧揚正氣。針對農村因“黃賭毒”、不贍養(yǎng)老人等違法或不良習性致貧返貧問題,安遠縣大力實施法治扶貧。組織開展“送法下鄉(xiāng)”“法治進村”“法治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加大法制宣傳;大力整治“六合彩”等違法行為,對農村不盡孝道者公開進行調解宣判并列入誠信“黑名單”,加大懲戒力度;組建法律服務隊,免費幫助貧困戶“打官司”,維護貧困戶合法利益,減少維權成本。自2015年以來,先后拘留“黃賭毒”人員86名,對642名不贍養(yǎng)老人的群眾進行行為矯正,為貧困戶辦結法律援助案件53起,營造了遵紀守法、尊老養(yǎng)老、勤奮進取的良好社會風氣。
資助貧困學生上大學
安遠縣充分認識精神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性,把“扶志、扶智、扶德”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具體可行的舉措,讓精神扶貧虛功實做,為當前階段各地開展精神扶貧工作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捐助安遠縣普通高中貧困學生助學金
啟示之一:脫貧攻堅既要抓好物質扶貧,更要重視精神扶貧。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熬褙毨А笔敲撠毠缘淖畲髷橙?,它使人消磨意志,失去向貧困命運挑戰(zhàn)的精神動力,其最終的后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脫貧卻難以持續(xù)。要徹底擺脫貧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脫貧,解決好貧困戶精神層面的問題。尤其是現在已到了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更要在精神扶貧上下大力氣,激發(fā)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精氣神,凝聚全民脫貧攻堅的向心力,才能如期實現全面脫貧和同步小康目標。
啟示之二:扶貧脫困既要借助幫扶外力,更要依靠內生動力。扶貧開發(fā)工作,政府是主導,群眾是主體。貧困戶要脫貧,真正還得靠自己。如果貧困戶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政策再好,外力再強,可持續(xù)脫貧也是一句空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扶貧攻堅上,政府不能大包大攬,要充分發(fā)揮貧困戶的主體作用,既幫助貧困戶改變生活環(huán)境,更要努力改變他們的心理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的內生動力,讓他們主動克服“等靠要”思想和安于貧困的消極心態(tài),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啟示之三:精神扶貧既要重視載體形式,更要確保實際成效。精神扶貧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換腦筋、換思想是一項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開展精神扶貧,既要突出地域特色,創(chuàng)新載體形式,更好緊扣扶貧主題,堅持“虛功實做”,營造有利于現代意識生長發(fā)育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要在“扶志”上持續(xù)用心,既發(fā)揮好媒體宣傳、干部幫教的思想引領作用,也要發(fā)揮好政策真金白銀的激勵作用。要在“扶智”上精準發(fā)力,搭建好教育培訓平臺,做好知識、技術、信息服務上三篇文章,打牢脫貧的基礎,確保脫貧攻堅行穩(wěn)致遠。要在“扶德”上綿綿用勁,利用文化名片和鄉(xiāng)村舞臺,持續(xù)破除陳規(guī)陋習,樹立文明鄉(xiāng)風,從根本上實現全面脫貧。
■責任編輯:邵猷芬
肖斐杰,安遠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