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生 冒 奇
蘇州市軌道交通5號線特色車站設計
馬天生 冒 奇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510010,廣州//第一作者,工程師)
城市軌道交通車站肩負著代表城市形象的重任。以蘇州市軌道交通5號線特色車站為例,根據車站所處的周邊環(huán)境,將車站分為三種類別,分析其周邊限制條件對車站設計的影響。總結了特色車站的不同設計方案及設計手法,并提出系統(tǒng)性建議,為后續(xù)線路特色車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城市軌道交通;周邊環(huán)境;特色車站設計
Abstract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 directly reflects the city image.Taking a characteristic station on Suzhou rail transit Line 5 as an example,and according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rail transit stations are classified into 3 categories,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 restrictions on the station design is analyzed,different design plans and techniques for characteristic station are summarized.Finally,systemat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designs of characteristic station.
Key wordsurban rail transit; surrounding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 station design
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Metro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 Co.,Ltd.,510010,Guangzhou,China
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也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更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隨著城市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蘇州軌道交通的建設也隨之快速發(fā)展。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于2012年建成通車,2號線一期工程也于2013年12月通車運營。根據目前的規(guī)劃,蘇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由9條線路構成,總線網長度達409.3 km。
城市軌道交通車站設計中對車站內部建筑及藝術空間設計的研究較少。建筑師在設計時往往更關注車站功能的實現,而忽略了車站作為城市景觀文化因子所應具有的特色。蘇州軌道交通5號線(以下簡稱“蘇州5號線”)部分車站結合車站區(qū)位條件及環(huán)境、文化因子,充分考慮了蘇州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進行了特色車站的設計,并取得一定成果。
1.1 蘇州5號線工程概況
蘇州5號線西起吳中區(qū)太湖集散中心,東至蘇州園區(qū)唯亭鎮(zhèn)陽澄湖站。線路全長44 km,共34座車站。線路自西向東途經國家風景名勝太湖風景區(qū)、木瀆歷史古鎮(zhèn)、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古城區(qū)、國際化經濟開發(fā)區(qū)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以及京杭大運河等多條重要水系,是蘇州線網東西向的骨干線。
蘇州5號線采用6節(jié)B型車輛編組,其車站的有效站臺長度為120 m。標準島式地下兩層車站的站臺寬度為11 m,標準島式地下三、四層車站的站臺寬度為13 m,節(jié)點換乘島式車站的站臺寬度為14 m(實施困難時可考慮13 m)。
蘇州5號線不僅可緩解古城區(qū)交通壓力、加強金雞湖東西兩岸的聯(lián)系,彌補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運能的不足,還能進一步優(yōu)化蘇州軌道交通骨干線網布局,緩解蘇州全城區(qū)的交通壓力,促進各區(qū)的整合發(fā)展,使蘇州更好地融入長三角區(qū)域一體化體系。
1.2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蘇州5號線的7座特色車站作為研究對象,各站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本文結合各車站的內外部條件,總結周邊環(huán)境等限制性因素對車站設計的影響,分析車站的設計手法,為后續(xù)車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表1 蘇州5號線特色車站基本情況
2.1 蘇州5號線特色車站文化背景
蘇州5號線的特色車站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木瀆南站位于吳中區(qū)木瀆古鎮(zhèn)與靈巖山景區(qū)入口。木瀆古鎮(zhèn)是有2 500年歷史的水鄉(xiāng)文化古鎮(zhèn),是古蘇州的代表之一。蘇嘉杭站位于姑蘇區(qū)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結合處,恰在古蘇州城葑門外,處于金雞湖大道與黃天蕩公園之間;車站所處區(qū)域是明清期間有名的荷花蕩,曾為蘇州廿四景之一,現今又稱“黃天蕩”。李公堤站位于有“洋蘇州”之稱的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在著名湖泊景區(qū)的獨墅湖與金雞湖之間,鄰近金雞湖李公堤景區(qū)的南入口。
2.2 特色車站設計思路
借鑒國內外其他城市軌道交通特色車站的相關研究,確定了蘇州5號線特色車站的如下設計思路。
(1)引入自然光。當特色車站整體或部分位于市政綠地、城市公園、市政廣場下方時,可突破傳統(tǒng)車站的空間組合形式,靈活組合采光天井、頂出出入口及中庭大空間等元素,將自然光引入站內,充分利用自然光豐富的表現力,減少車站的乏味感。
(2)與河道及橋梁等結合。由于蘇州城區(qū)河網密布,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經常會與河道及橋梁等交叉或重疊,給車站的設計帶來了不少困擾與難題。對此,普通車站的空間組合形式難以滿足要求,故可采用“深埋車站+大空間+中庭+結構融合+市政景觀融合”的形式,并融入當地特有的自然人文因子,設計出別具一格的特色車站。
(3)特色換乘車站。對設計師而言,換乘車站的設計充滿著機遇和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島側換乘形式是蘇州5號線特色車站設計中的亮點之一。
根據設計思路,蘇州5號線特色車站可分為:道路、綠地及廣場等下方的車站,與河道及橋梁等結合設計的車站,特色換乘車站。
3.1 道路、綠地及廣場等下方的車站
3.1.1 蘇嘉杭站
蘇嘉杭站位于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大道與東環(huán)路交叉口東側,是蘇州古城區(qū)進入工業(yè)園區(qū)的重要節(jié)點。車站沿金雞湖大道東西向設置,東側為蘇嘉杭高速,西側為東環(huán)快速路,北側為富華苑小區(qū),南側為黃天蕩城市景觀。
黃天蕩在蘇州古城東南方,在明清至民國的數百年里一直是蘇州人郊游觀荷之處。如今的黃天蕩,已經變成了一條狹長的河流曾經蘇州葑門外“粉立千點,靜香十里”的景象也已成為回憶。舊時的荷花蕩雖不復存在,但“荷”卻已作為一種文化因子深深烙在了黃天蕩的基因中。
“荷”作為一種文化因子,融入車站的設計,是蘇嘉杭站設計的主旨與目標。如以黃天蕩河為水,以城市綠地為葉,則綠地正如荷葉浮于水面上。蘇嘉杭站位于“荷葉”下方,故可減少綠地下方車站的頂板覆土,擴大車站站廳形成下沉廣場和地面頂蓋,將車站地面部分與周邊綠地景觀結合。觀之車站如荷花盛開在荷葉中,以此致敬蘇州葑門外“粉立千點,靜香十里”的舊年景象。蘇嘉杭站總平面圖見圖1。
圖1 蘇嘉杭站總平面圖
蘇嘉杭站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以“蓮心”為意向,于城市軸線與車站軸線交點的綠化下方設置1個下沉式站廳,通過環(huán)繞站廳的平臺及樓扶梯來連通站廳與地面。蘇嘉杭站站廳層平面見圖2。
圖2 蘇嘉杭站站廳層平面示意圖
下沉式站廳上方設計為玻璃頂蓋,使車站與黃天蕩城市景觀融為一體;將自然光和站外景觀引入站內,創(chuàng)造出多層次、方位感明確的空間效果。具體效果圖見圖3。特殊設計的玻璃頂蓋加強了車站作為“蓮心”的效果。車站與周邊城市綠地結合,如蓮花一般盛開在黃天蕩的河流中,激起了強烈的文化共鳴。
圖3 蘇嘉杭站效果圖
3.1.2 李公堤站
李公堤站地處有“洋蘇州”之稱的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位于獨墅湖與金雞湖之間李公堤景區(qū)入口南側,沿金雞湖大道東西向設置。車站南側為高爾夫球場,北側為李公堤商業(yè)藝術街區(qū)。金雞湖大道兩側以城市綠地為主,而車站大部分位于綠地下方。
蘇州的金雞湖是中國最大的內城湖泊。李公堤是金雞湖中唯一的湖中長堤,全長1 400 m。李公堤景觀工程通過“橋堤文化”和“湖濱公園”把金雞湖的水、綠與姑蘇的文化結合在一起。
李公堤站利用站位周邊景觀資源,增強了車站與景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體現了區(qū)位文化特色。由于李公堤站主體位于金雞湖大道兩側綠地下方,故具備了設置天窗的條件。李公堤站的總平面圖如圖4所示。該站1、2號出入口分跨金雞湖大道和四季路設置,3號出入口及2號風亭組均設置于沿街綠地內。李公堤站以此為基礎,將車站與綠地結合設計。3號出入口區(qū)域位于沿街綠地下方。故設計采用局部抬升車站頂板以增加站廳層凈高,并于站廳公共區(qū)西側增設站廳夾層。站廳夾層劃分這付費區(qū)與非付費區(qū),分別設樓扶梯直達站廳層與站臺層(見圖5)。
站廳夾層北側設置了一組樓扶梯連通地面出入口。出入口以蘇州地區(qū)的燈籠紅色為主,增強視覺沖擊力,凸顯出入口。出入口南側設置天窗,將自然光等景觀因子引入站內,優(yōu)化站內環(huán)境。
圖4 李公堤站總平面圖
圖5 李公堤站夾層平面示意圖
圖6 李公堤站站廳層平面示意圖
車站站廳層西側設置中庭(見圖6),結合站臺層至站廳夾層的樓梯,形成一個上下貫通的開闊大空間,增強站內空間的趣味性。天窗下方即為中庭,可將自然光等景觀因子引入站臺層,使天窗的利用率達到最高。
3.1.3 石蓮街站
石蓮街站位于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大道與石蓮街交叉口東側,沿金雞湖大道東西向設置,站位周邊主要以居住用地為主。車站南側為待開發(fā)地塊,北側為金雞湖大道及城市綠地;車站上方為寬度30 m左右的市政綠地,周邊無遮擋,具有適合設置天窗的條件。
石蓮街站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沿路側市政綠地東西向敷設。一般地下車站深埋地下,缺少與外界的溝通,站內光環(huán)境較差。石蓮街特色車站充分利用位于城市綠地下方的優(yōu)勢,局部減少車站頂板覆土,并在站廳層公共區(qū)上方設置了2個天窗將自然光引入站內,讓光“自由舞蹈”,改善了車站光環(huán)境。
石蓮街站天窗設計以采光筒方案為主。通過抬升站廳層頂板可減小采光筒的深度,提高站廳層的通透性,增強采光效果。采光筒周邊墻壁采用反射材料,可進一步提高車站內的采光效果。天窗兼具采光與通風雙重功能,優(yōu)化站內光環(huán)境的同時也提升了車站的舒適度。采用采光天窗的石蓮街站空間關系如圖7所示。
圖7 石蓮街站空間關系示意圖
由于車站深埋地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蘇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夏至時的太陽直射角為83°26′,冬至時的太陽直射角為44°左右。在設計方案時充分考慮到采光筒外墻的角度選擇,故采光筒使用了45°的墻體(見圖8)。
圖8 石蓮街站天窗細節(jié)示意圖
天窗開洞形式突出“天圓地方”的概念,將中國傳統(tǒng)特色融入到車站的設計之中。天窗外部及內部效果圖見圖9。
圖9 石蓮街站天窗效果圖
3.2 與河道及橋梁結合設計的車站
3.2.1 木瀆南站
木瀆南站位于孫武路、蘇福路與靈天路交叉路口東南側?,F狀站址周邊主要以住宅用地及街頭綠地為主(有靈巖山景區(qū)、龍盛大酒店、靈巖山大酒店等)。站位目前為木瀆古鎮(zhèn)西入口停車場。
木瀆南站位于木瀆古鎮(zhèn)景區(qū),現有河流橫穿車站主體。車站周邊建筑也基本為傳統(tǒng)建筑風格,較好地傳承了木瀆古鎮(zhèn)的傳統(tǒng)文化。故木瀆南站特色設計的出發(fā)點定位在風景及文化兩方面。
木瀆南站為地下三層島式車站,其中地下一層為設備層,地下二層為站廳層。車站局部與橫穿車站的河道結合,以減少車站對水網的影響。其公共區(qū)上方,貫通了站廳層和設備層部分區(qū)域,把站廳層非付費區(qū)營造成一個大空間,產生空間導向效果,可把人流從付費區(qū)引向非付費區(qū),以保證人流有序活動。
木瀆南站利用沿河廣場綠地設置地面廳和天窗,并結合周邊景觀改造,使車站與周邊城市肌理融合(見圖10)。為加強乘客的游走體會,通過樓扶梯及半平臺來連通站廳與地面,使乘客在行走的過程中,從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對空間產生的不同的感悟,來豐富視覺感官及對意境的品味與解讀。在空間上,地面廳及天窗與靈巖山風景區(qū)遙相呼應,改善了乘車環(huán)境。
圖10 木瀆南站效果圖
3.2.2 金山路站
金山路站位于花苑路與金山路的交叉路口東側,沿花苑路呈東西向布置(見圖11)。車站北側為天虹百貨、蘇州梅嶺蓄電池廠;車站南側為華潤超市及新華園居住小區(qū);車站西側為金山路、吳中區(qū)第二稅務分局及施樂新村等。
圖11 金山路站總平面圖
金山路站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車站位于二號河下方,沿二號河東西向敷設。車站主體部分一半位于河底,一半上方有較厚的覆土。故金山路站結合河道設計減少上方覆土,引入自然光線進入地鐵站(見圖12)。這一方面減少了上方覆土的影響,另一方面提升了車站內部空間品質。
結合河道設計車站內部空間時,可依靠城市景觀河流,打開地下空間,接通外界景觀。這樣既豐富了地鐵內部公共空間,也優(yōu)化了車站空間設計,將車站內外空間相連接,讓陽光“走進”地鐵。
圖12 金山路站剖面圖
3.3 特色換乘車站
蘇州5號線唯一的特色換乘站為葑亭大道站。該站位于葑亭大道與亭苑街的交叉路口南側規(guī)劃道路下,為蘇州軌道交通5號線與3號線的換乘站。
與普通“L”型換乘車站不同的是:5號線葑亭大道站為地下一層側式車站,與3號線葑亭大道站呈“L”型島側換乘。本站主要針對“島側”換乘車站,優(yōu)化車站換乘方式及站內空間,進行特色車站設計。
葑亭大道站的換乘空間如圖13所示。在5號線葑亭大道站北端及軌行區(qū)上方設置夾層作為換乘平臺。夾層分為付費區(qū)與非付費區(qū),連通出入口,兼具站廳及換乘大廳功能,既可實現5號線東西兩側站臺的連通,又可實現3號線與5號線換乘。5號線上行方向的客流如需換乘3號線,可在下車后先上至夾層,然后直接下至3號線站臺,完成換乘;5號線下行方向的客流如需換乘3號線,可在下車后通過換乘通道至3號線站廳,通過樓扶梯下至3號線站臺,完成換乘。換乘大廳兼顧過街功能,且付費區(qū)與付費區(qū)連通,非付費區(qū)與非付費區(qū)連通,換乘線路清晰,路徑便捷。
圖13 葑亭大道站換乘空間示意
葑亭大道站還設置了中庭,打通了站廳與站臺的界限,增加了站內空間層次變化。通過設置夾層結合中庭,形成了站內大空間,使空間具有良好的景觀與觀景視野,增強了站內空間的凝聚力與圍合感。
通過對蘇州軌道交通5號線特色車站設計的分析可以看出,特色車站按車站內部特征和外部條件可分為三類,各類特色車站的設計側重點及設計思路均有差異。
(1)綠地、廣場等下方的車站。與道路下方的車站相比,此類車站覆土厚度可控,管線遷改較為容易。特色車站的設計將車站由傳統(tǒng)的深埋地下改為與地面結合,靈活結合天窗及中庭等元素,將自然光等外部景觀引入站內,使車站也成為一道景觀,融入到城市肌理中去。
(2)與河道、橋梁等結合設計的車站。此類車站可結合河道、橋梁等市政設施,將原本對車站設計的不利條件轉化為優(yōu)勢。可打破原本枯燥的站內空間,合理利用各類空間元素及文化因子,設計出別具一格的特色車站。
(3)特色換乘車站。當外部條件變化,預留的換乘條件無法實施時,可因地制宜,采取特殊的設計手法,在優(yōu)化換乘方式的同時,為車站增加趣味性。
由此可知,相對于普通車站,特色車站的設計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利用車站外部條件的優(yōu)勢,或化“不利”的外部條件為設計優(yōu)勢,最大程度優(yōu)化車站站內空間,設計出別具一格的車站。
[1]姜林波.地鐵車站建筑布置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一致性[J].都市快軌交通,2008,8(4):27-30.
[2]羅雁云,董國鵬,陳薇萍.關于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的幾點思考[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4,7(6):14-16.
[3]沈瑜.淺析車站創(chuàng)新設計——中庭的運用[J]. 現代城市研究.2012(6):1-4.
[4]王聰.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不足與創(chuàng)新[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6(6):24-27.
[5]肯尼斯鮑威爾.倫敦地鐵—銀禧延長線[M].吳晨,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Design of Characteristic Station on Suzhou Rail Transit Line 5
MA Tiansheng,MAO Qi
U231.4
10.16037/j.1007-869x.2017.09.015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