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楚辭·招魂》“廬江”地望田野調查與研究

        2017-10-11 03:16:46王蕓輝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7年9期

        王蕓輝,劉 剛,王 夢

        (1.湖北文理學院 美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2.湖北文理學院 宋玉研究中心,湖北 襄陽 441053;3.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楚辭·招魂》“廬江”地望田野調查與研究

        王蕓輝1,劉 剛2,王 夢3

        (1.湖北文理學院 美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2.湖北文理學院 宋玉研究中心,湖北 襄陽 441053;3.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關于《楚辭·招魂》的廬江地望,歷來多存歧說,莫衷一是,然均難與文本契合。通過對各家“廬江說”的評述與重要“廬江說”所關涉的青弋江、古潼水、古龍舒水故道的實地考察,并據(jù)《鄂君啟節(jié)》所記瀘江與《招魂》之廬江相參互證,經過深入地辨析,認為舊說舟節(jié)瀘江為今安徽蕪湖之青弋江或小淮水,既不合于《鄂君啟節(jié)》鑄制年代的時代背景,也不合于節(jié)文商路關卡標示的體例,疑點多多,難以成立;至于《招魂》廬江為襄漢間潼水說,其所言之“中廬水”,史無此水名稱謂,而所指認的潼水又不曾通航,既不符合舟節(jié)航運的史實,也不符合《招魂》文本語境。因此可認定今安徽舒城縣古龍舒水為廬江,龍舒水不僅符合舟節(jié)標示的地理條件與行文體例,而且符合《招魂》的文本語境與內在邏輯,當為《鄂君啟節(jié)》與《招魂》共同記載的戰(zhàn)國時代的廬江。

        《楚辭·招魂》;廬江;《鄂君啟節(jié)》;龍舒水

        “路貫廬江兮左長薄”,這是《楚辭·招魂》亂辭中的一句話,意在描寫作者與楚王曾經田獵的路向,其中“廬江”一詞是研究作品寫作時地與背景的一個“關鍵詞”,歷來倍受研究者所重視。值得注意的是,古往今來對廬江的注釋一直存在著較大的分歧,至今還沒有一個能贏得學界共識的說法。

        一、古今“廬江”釋說

        最早為“廬江”作注的是東漢王逸,他在《楚辭章句》中說:“廬江、長薄,地名也。言屈原行,先出廬江,過歷長薄。長薄在江北,時東行,故言左也?!蹦纤魏榕d祖《楚辭補注》說,“補曰:《前漢·地理志》,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盵1]212

        清洪亮吉等《嘉慶涇縣志》卷二十八《辯證·論涇縣水道第三書》則進一步考辨說:“總之,以桑欽、班固、許慎、韋昭等記載考道元之注,亦多有可印合者。桑欽云,陵陽縣淮水出東南,北入大江;而班固廬江下注云,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所出同,所入同,道里又同,是淮水即廬江水也?!盵2]12

        《山海經·海內東經》說:“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盵3]332

        關于《山海經》所記廬江,看似水流的發(fā)源、流經參照非常明確,但由于古今地名所指的變異和研究者認知的不同,卻存在著諸多不同的說法:一、晉郭璞《山海經》注說:“彭澤,今彭蠡也,在尋陽彭澤縣?!庇钟谏蠗l“浙江”注說:“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縣南蠻中,東入海,今錢塘浙江是也。黟即歙也?!盵3]333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與郭璞注不同,認為三天子都即為今之江西廬山,“廬江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盵4]924三、清朱珔《文選集釋·楚辭》說:“錢氏坫曰,廬江即今清弋江也?!逗葨|經》‘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下釋云,‘彭澤西?!伺頋煞蔷沤づ頋煽h也。丹陽郡宛陵縣有彭澤聚,乃此彭澤耳。”[5]193這是據(jù)《山海經》衍生出的三個說法。

        此外,關于廬江的地望還有清徐文靖的說法,其據(jù)《隋書·地理志》以為廬江指桂陽南平縣之盧水,今人姜亮夫從其說[6]371。而此說僅據(jù)與廬江名稱相近為說,而與《漢書》和《山海經》所記廬江發(fā)源皆有出入,且其水名晚出,更難以讓人認同。

        縱觀上述諸種說法,均有著一個共同的疑點,即所指廬江均在長江以南,既不能與漢初廬江國(郡)轄域在長江以北相印證,又不能與《招魂》文本語境相吻合,因而清代一批楚辭學者便另辟蹊徑,去尋找新的線索。如,李陳玉《楚詞箋注》說:“廬江、長薄,皆近郢地。”[7]272賀寬《山響齋別集飲騷》說:“廬江、長薄,南征所經,紀其地也?!盵8]583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則明言,“廬江,舊以為出陵陽者非是,襄漢之間有中廬水,疑即此水。長薄,山林互望皆叢薄也。右江左林,蓋沿漢南江北而東游云夢之藪也?!盵9]149其說源于《漢書·地理志》關于古盧戎國的記述。這一推測得到了今人譚其驤、陳子展的認同,并據(jù)《水經注》指實為古之維水,后世之潼水,且標注于譚氏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中。劉剛教授在認為《招魂》所招為楚考烈王之生魂的前提下,從而認為“廬江”不當在當時已被秦國占領的“襄漢之間”,因此據(jù)《漢書》所注盧子國的地望與此地古之“龍舒水”急言之可稱“廬水”,認為“廬江”即為今安徽舒城縣境內的古之龍舒水今之杭埠河[10]3-13,268-279。

        二、相關“廬江”地望的田野調查

        為了進一步了解廬江的地望,我們在以上說法中,選擇出兩種最流行的說法和一種最新的說法進行了實地考察,即對青弋江說(包括小淮水,因二水古時在入江處合流)、潼水說與龍舒水說的所指進行了考察,茲將調查印象報告如下:

        (一)青弋江入江口魯港調查

        調查小組到達安徽省蕪湖市后,對青弋江入江口與魯港進行了重點調查。今青弋江入江口與魯港并不在一處,青弋江入江口一段水域是鏡湖區(qū)與弋江區(qū)的行政區(qū)分界線,而入江處是長江中路與長江南路的分界點,北臨中西友好花園,南臨長江長現(xiàn)代城,標志性建筑有臨江大橋和中江塔。考察時,我們在臨江大橋下濱江公園的觀景平臺上,時時可見有貨運船只往來于臨江大橋之下,或順流駛入長江,或逆水駛入青弋江。橋上車水馬龍,橋下航船穿梭,岸上游人如織,水中漁人撒網,好一派江濱城市的別一番景象。而魯港在青弋江入江口南,沿長江南路里程計算約七、八公里。魯港屬于三山區(qū),而臨近于新設的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處于長江南路的中段,在高新區(qū)管委會之西而偏南,標志性建筑就是魯港大橋??疾鞎r,橋下水已被截流,成了建筑工地,我們驅車從大橋下穿過,沿河堤路逆河道而上行,約四、五分鐘,即看到截流河水的兩道水壩,壩中水波不驚,有些許漁船停泊在岸邊。我們在堤壩上樹立的《蕪湖市三山區(qū)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中獲悉,澛港大橋下正在施工的是“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從魯港流入長江的河今稱漳河舊稱魯港河,與青弋江呈喇叭口狀分布,也就是說二水在各自的入江處距離較近,直線距離約六公里,而逆追二水的流經則越來距離越大,最大距離約二十公里。這條漳河怎么為青弋江分洪呢?查看了蕪湖市地圖,我們發(fā)現(xiàn)青弋江與漳河兩條河流之間,在三山區(qū)內,有星羅棋布、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河道、湖泊、堰塘,分布其間,有連接青弋江與漳河之勢,如果將其連通,的確可以為青弋江分洪,保護蕪湖市城區(qū)。這種連通之勢,讓我們想到,在古代青弋江是不是在魯港匯合漳河而入江呢?后來青弋江改道才形成如今青弋江與漳河分流各自形成了各自的入江口呢?為此,我們查閱了《乾隆太平府志》,該書卷三《地理志·山川·繁昌縣》說,“魯港河(即今漳河),即魯明江(即青弋江別名)穿港釃、丹陽余水入江處。”[11]25《太平府志》的記載證明,青弋江在清乾隆時原本是匯合魯港河而入江的,今二水分流而形成各自入江之河口,理當為青弋江改道所致?!肚√礁尽贰棒敻酆印睏l下亦有“苦閉塞”的記載,證明魯港河經常淤塞,這大概是青弋江改道的原因。

        (二)古之潼水今之渭水調查

        潼水,今稱渭水。為湖北省襄陽地區(qū)的一條界河,在九集鎮(zhèn)丁蘭橋以東為襄陽與宜城之界,在丁蘭橋以西為襄陽與南漳縣之界。調查小組在古潼水今渭水流經中,選擇了四個考察點,1、渭水入漢水處,其地古名潼口,今名小河口鎮(zhèn);2、建國后在渭水下游修建的渭水水庫;3、渭水流域的盧戎國遺址;4、渭水中游的吳家集河道。渭水匯入漢水的河口處,河道不寬,約15米左右,水量亦不大,不見有船舶航行,唯有舢板類的小漁船停泊于渭水與漢水交匯處的漢水岸邊。大概由于渭水水流過于細小,其與漢水交匯處的村鎮(zhèn)才名之為“小河口”。位于襄陽市襄州區(qū)歐廟鎮(zhèn)境內的渭水水庫亦是個小型水庫,蓄水量也有限,僅為農田灌溉而修建。攔河壩長不足百米,庫區(qū)水面最大寬度在三、四百米左右,庫區(qū)水面的延長距離也不過三、四公里。南漳縣吳家集的渭水河道更窄,僅十米左右,水很淺,量很小,其流動也不明顯??傊瑥慕裰拥篮土髁縼砜?,古之潼水今之渭水是決然不能通航的,鄰近漢水、蠻河的當?shù)厝瞬⒉粚⑵湟曋疄槊逼鋵嵉暮?,故以“小河”稱之,甚至有的當?shù)卮迕駪蚍Q為“小水溝”。即便在古文獻中,我們也沒有發(fā)現(xiàn)潼水通航的記錄。春秋時的盧戎國都城遺址位于南漳縣九集鎮(zhèn)舊縣鋪村,渭水水庫南支三八水庫末端的西南岸,當?shù)卮迕穹Q之為“葉家土城”。據(jù)年長的村民介紹,“土城”原有夯土城墻,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00米,早年由于平整土地取土的需要而被夷為平地。如今所能看到的“土城”遺跡僅有一段長約100米、寬約3米最寬處5米的城濠?,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戎國都城遺址的遺存說明清王夫之關于潼水為廬江的推測有著一個方面的根據(jù),然而在另一個方面,就潼水如今的河道現(xiàn)狀分析,與襄陽附近的漢水支流清河、唐白河、蠻河(古夷水)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很難被古楚人稱之為“江”。可見此水稱“廬”尚可,稱“江”則難以讓人信服。更何況傳世的文獻中只有“盧戎”、“中廬”之地名,并沒有王夫之、譚其驤所謂的“中廬水”。

        (三)古龍舒水故道調查

        據(jù)《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記載,今舒城縣是廬江國或廬江郡的所在地,沿著龍舒水古河道留下了一些與古河道有關的遺跡,因此調查小組就選定了古河道沿岸的古代遺址“七門三堰:即七門堰、烏羊堰、槽堰”、“周瑜城”、“龍津橋”為考察重點。七門堰,位于干汊河鎮(zhèn)七門堰村,東距舒城縣城約15公里,遺址在古龍舒水今杭埠河的北岸,遺址處立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還樹有漢羹頡侯劉信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并鐫刻著他興修水利的事跡,北側有一石砌的水閘,當是七門堰從龍舒水引水的水閘。據(jù)宋代以來的地理類文獻與地方志,劉信除修筑七門堰而外,還修筑有位于干汊河鎮(zhèn)烏羊村的烏羊堰、位于城關鎮(zhèn)西南郊金雞墩的槽堰,然而由于古龍舒水改道兩堰失去了水利灌溉的作用而早被廢棄,因而遺跡無存。據(jù)李暉[12]考證,烏羊堰,“明萬歷年間龍口河(今名杭埠河)水南徙方家崗,以致堰口淤成陸地。”槽堰,“亦因明萬歷年間龍舒河水的南徙方家崗,而堰淤毀?!庇謸?jù)在七門堰挖堰渠的農民工介紹,烏羊堰就在瑜城村東北,已沒有遺跡可尋了。于是我們便驅車到周瑜城進行實地考察。

        周瑜城,位于干汊河鎮(zhèn)瑜城村,東北距舒城縣城約10公里。據(jù)考古調查,城平面近似圓角方形,長寬各近3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四圍為夯土城垣,四周對稱有四個缺口,疑似城門處。當?shù)厝朔Q之為“周瑜城”,認為是三國東吳名將周瑜的故里,即周瑜24歲以前居住的地方。然而目前關于周瑜故里問題,尚存有很大的爭議。不過據(jù)2012年的考古調查,在遺址內采集到周代陶片18件,于北緣水溝內采集到漢代的板瓦和筒瓦,看來這里為先秦兩漢時的古城堡是可以肯定的。周瑜城南臨古龍舒水,若以古河道論,當在岸邊,如今距離稍遠,計有千米左右。

        根據(jù)遺址東北約2公里處的烏羊堰因河水改道而被廢棄的情況分析,萬歷間龍舒水很可能就是從這里開始改道向南的,所謂“方家崗”即在周瑜城的東方。至于“七門三堰”的烏羊堰與槽堰,考慮到二堰已無遺跡可考,又據(jù)今本《舒城縣志》已知烏羊堰位于干汊河鎮(zhèn)烏羊村、槽堰位于城關鎮(zhèn)金雞墩,且獲知金雞墩所在地為南溪上游,我們路過二堰時便沒有下車去漫無目標地尋覓,而直奔龍津橋去了。龍津橋,位于舒城縣城關鎮(zhèn)南門外的南溪上。據(jù)載,此橋最初為明嘉靖年間所建,后傾圮,萬歷間重建,清初毀于戰(zhàn)火。今所見之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所建仿明代石橋舊制,而比明橋要短許多,為一座花崗巖平鋪石板橋。長40米,寬3米,六垛五孔,垛高8米。橋頭有碑,正面聲明其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背面鐫刻著此橋的歷史簡介。其橋經建國后當?shù)卣亩啻尉S修,完好如初,仍然正常使用。一路考察而后,古龍舒水故道的流經在我們的頭腦中逐漸清晰,古之龍舒水,至瑜城村周瑜城遺址起,不是像今天的杭埠河一樣向方家崗方向流去,而流向東北的烏羊村(烏羊堰),而后又流向東北的金雞墩(槽堰),最后流向金雞墩東南的龍津橋,然后流入巢湖??疾煊浭龅竭@里,我們還要申明的是,據(jù)古代地理文獻和縣志記載,龍津橋所在之處,至少在宋代就建有渡口,供往來船只停泊,且航運發(fā)達,歷來有“龍眠古渡”之稱,被古人譽為“舒城八景”之一。據(jù)悉,現(xiàn)今六安市交通部門亦有疏通杭埠河而恢復航運的規(guī)劃。

        三、《鄂君啟節(jié)》與《招魂》“廬江”的考辯

        1957年,安徽壽縣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楚懷王六年(前323年)所制的“鄂君啟節(jié)”四件,其中“舟節(jié)”銘文記有“瀘江”,有力地證明了廬江地名在戰(zhàn)國時期的實在。對于我們討論《招魂》“廬江”問題大有幫助。譚其驤最初認為舟節(jié)“瀘江當即廬江”[13]199。一年后,他又修正了自己的看法,以為銘文不當從商承祚釋作“瀘”,而應從郭沫若釋作“澮”。在《再論鄂君啟節(jié)地理答黃盛璋同志》一文中說:“‘淮’與‘澮’不僅聲同,并且韻近,澮江當即桑欽所謂淮水,即今青弋江?!盵13]220然商承祚所據(jù)為1960年新發(fā)現(xiàn)的一枚舟節(jié),銘文清晰,釋文不誤,就是黃盛璋也糾正了釋“澮”之誤而改釋為“瀘”,并參考譚說,以為廬江指入江處與青弋江合流的小淮水。這為《招魂》廬江之研究又提供了新的線索。雖然譚其驤明確說舟節(jié)中的瀘江與《招魂》之廬江無關,那是他在釋舟節(jié)瀘江前就認為《招魂》廬江指的是“湖北宜城、襄陽界上的潼水”,而不愿改變初衷。上文已經言及,今之渭水,古之潼水、維水或淮水,在《水經注》記載其水名之前是否有廬江或中廬水之名并無實證,只是研究者的推測而已。因而不能否定舟節(jié)瀘江可以佐證《招魂》廬江的客觀價值。

        舟節(jié)研究者認為瀘江是青弋江或在入江處與之合流的小淮水,并不符合舟節(jié)制于楚懷王六年的歷史背景。青弋江或小淮水在今安徽蕪湖一帶,本屬吳國,吳亡后屬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于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薄都狻沸鞆V曰楚滅越之時為“周顯王之四十六年”[14]。按《史記·六國年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恰是楚懷王六年,其時舟節(jié)研究者指定的瀘江所在剛剛被楚國攻占,楚國是否實際控制了該地區(qū),并立即在那里設置通商口岸,即所謂“庚爰陵”,尚有待深考。又《資治通鑒》[15]65記楚威王殺越王無彊在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其紀年為楚威王六年,早于楚懷王制舟節(jié)時十年,似乎有在瀘江即今蕪湖一帶設置通商口岸的條件。但這個時間當是“殺王無彊”的紀年,而不是楚最終滅越的紀年。這里且先不計較《集解》說與《通鑒》說孰是孰非,即便以《通鑒》紀年為準,從楚威王六年到楚懷王六年這十年間,其地政局尚未穩(wěn)定,或仍屬越國自治。《水經注·河水》引《紀年》說,“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盵4]106魏襄王七年(前328年),為楚懷王元年。越有獻于魏,且所獻為大量舟戰(zhàn)物資,說明越國尚有相當?shù)能娛聦嵙?,并未甘心臣服于楚,仍在?lián)絡魏國鉗制楚國,別有它圖。又《繹史》引《越絕書》說,“越王夫鐔以上至無余久遠,世不可紀也。夫鐔子允常,允常子勾踐,大霸稱王,徙瑯琊都也。勾踐子與夷時霸,與夷子子翁時霸,子翁子不揚時霸,不揚子無疆時霸。伐楚,威王滅無疆。無疆子之侯竊自立為君長。之侯子尊時君長。尊子親失眾,楚伐之,走南山。親以上至勾踐凡八君,都瑯琊,二百二十四歲。無疆以上霸,稱王。之侯以下微弱,稱君長?!盵16]2996這是說,楚威王殺越王無疆后,越又傳三世。在此三世間,越雖臣服于楚,但仍懷“臥薪嘗膽”之異志,所以楚人不得不再次舉兵征伐。而這次征伐,按時間推算當在楚懷王之時了?!对浇^書》的記載還可以證明,《越王勾踐世家》所記,并非僅限于“殺王無彊”一年之事,而是概括了從“殺王無彊”直至越最終被滅的全過程,這個過程當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因此《集解》徐廣說楚滅越在周顯王四十六年,絕非無根之談甚或誤記,當是楚人最終滅亡越國的時間?!稘h書·地理志》說:“粵(越)既并吳,后六世為楚所滅。”[17]1668也證實了這一點。既然如此,那么楚懷王六年滅越后是否立即在那里設置了通商口岸或商檢關卡,并立即派遣商船到那個剛剛平定的地方進行貿易,就不能不讓人生疑了。

        據(jù)現(xiàn)代古城址考古,今安徽蕪湖市東21千米蕪湖縣黃池鄉(xiāng)(舊屬宣城)有楚王城遺址,當?shù)厮追Q土王城或土皇城。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部門曾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從城址南垣采集的繩紋板瓦等遺物分析,這座古城應建于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早期[18]319-320。這便印證了楚懷王時代楚國方占有蕪湖一帶的史實。

        此外,舟節(jié)研究者認定的瀘江通商口岸或商檢關卡“爰陵”是古之宛陵,今之宣城,并不像舟節(jié)所記其他的通商口岸或商檢關卡均在其水道附近,而在今水陽江(古稱清水)邊,距青弋江還有一定的距離,距小淮水就更遠了。這里有個問題須要說明,《光緒宣城縣志》[19]卷四《山川》載,“城西六十里曰清弋江,源出石埭,涇、太及宣之西南諸水皆入焉?!痹ⅲ骸靶桥f治于此。”又卷三十七《古跡》載,“宣城舊城,在城西青弋江?!边@很容易讓人誤會“爰陵”在青弋江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該志《古跡》又載,“漢宛陵故城,即今(指清光緒時期)縣治,漢初置丹陽郡治,晉改為宣城郡治?!睋?jù)此分析,其地改稱宣城后治所始在漢宛陵故地,即今宣城城區(qū),其后曾經一度遷至青弋江邊,后又遷回爰陵,所以《志》稱“宣城舊城”。由此可知,今之宣城市所在地才是古宛陵。既然宛陵距青弋江有六十里的距離,那么瀘江為青弋江或小淮水之論,就難以自圓其說了。我們在考查安徽蕪湖時了解到,今天的青弋江與水陽江在蕪湖市與蕪湖縣交界處匯流,同在臨江大橋處流入長江。這是青弋江改道后的情況,青弋江改道前是與漳河匯流在魯港入江的。清代以前青弋江與水陽江并不相通,因此若認為舟節(jié)之“爰陵”是古之宛陵今之宣城,那么鄂君商船所到就不是舟節(jié)之“瀘江”今之青弋江,而是水陽江了。

        以舟節(jié)與車節(jié)所通關卡均設在楚國實際控制且相對安全的范圍內這一事實來看,考證舟節(jié)瀘江的地望還當立足于楚國既定的實際控制區(qū)內。因此譚其驤最初關于舟節(jié)瀘江的釋說還是有可以借鑒之處的,他說“有見于《山海經·海內東經》、《漢書·地理志》廬江郡下、《水經·廬江水篇》的廬江”,“是在長江南岸,而銘文中的‘瀘江’,卻顯然應在北岸。那么這條‘瀘江’究應何所指?我以為指的是漢代廬江郡得名所自的那條廬江”,“應在長江北岸今樅陽縣附近?!盵13]199-200我們同意舟節(jié)瀘江在長江北岸,是漢代廬江郡得名所自的那條廬江,但對他推測的廬江“即今安徽廬江、桐城、樅陽三縣境內的白兔河”,則存懷疑。舟節(jié)瀘江可資參照的地名有松陽、爰陵,譚說松陽“當即今安徽樅陽縣”[13]199,正確,可從,是鄂君商船沿長江行進的必經之地,經過此地方可進入瀘江。譚氏據(jù)此推測舟節(jié)瀘江即是在樅陽入江的白兔河,思路是對的,但白兔河古既無廬江之名,也無與廬江有通假關系的名稱,指認白兔河為廬江,僅僅是因為其河流經漢廬江郡舊治舒城縣故城,這便犯了他據(jù)古盧戎國指認古潼水今之渭水為《招魂》廬江相同的錯誤,未免有主觀臆測、舉證不足之嫌。譚氏以通假的方法指認《名勝志》引《水經注》提及的今桐城東六十里的團亭為舟節(jié)中鄂君商船沿瀘江抵達的“爰陵”,也顯得牽強,并無佐證的支持。因而對于舟節(jié)瀘江,還需按照譚氏的廬江在江北的思路繼續(xù)考索。

        其實,在長江樅陽段以北有今之杭埠河,古之龍舒水,值得注意?!豆饩w續(xù)修廬州府志》[20]卷七《山川下》載:“龍舒水,《左傳》杜預注曰,廬江西有龍舒,即此水也(《輿地紀勝》)。按龍舒河淤塞已久,后徙縣治南,距城七里,今所謂前河是也。”又引《采訪記》說:“前河,發(fā)源枯井源,東流至多智山,三入河南合平田水、屏風山水,又東過曉天鎮(zhèn)北折,至大河口合陽山寨水東北流,至巴洋河合西山毛坦廠、毛竹園水東流,過梅山麓合南山廬鎮(zhèn)關烏沙水,北至龍河口過九井,至小河口合南山湯池水東經七門山,至新河口由周瑜城南過七里河,至白毛蕩合東西二谼孔家河水東流,至三河合后河水由廬江界之迎水庵入巢湖。河自源迄三河,行舒城者二百余里。此邑之經流所謂前河也。”“此據(jù)現(xiàn)在河道言之,古河道則前河自七門山北折東流,至縣城南溪入巢湖。今所謂縣河是也。久已淤廢,惟巨漲乃通。”又于“南溪”條說明,“南溪,在南門外,發(fā)源孤井(即上文枯井源)去縣西百五十里,東南流經七門堰歸巢湖。龍舒水在城南三里,即南溪也(《名勝志》)。”以此知,古龍舒水雖曾改道,但流向沒有太大的變化,又據(jù)我們的考察,當指周瑜城至烏羊堰、又至槽堰,再至龍津橋,最后抵達巢湖的一段。我們說龍舒水值得注意,主要因為:一是此水古稱龍舒水,“龍舒”二字急言之,即將“龍”古來紐與“舒”古魚韻平聲相拼,正是來紐魚韻平聲的“廬”字。此水似可稱“廬水”。二是龍舒水流域在春秋群舒境內,又鄰近漢廬江國(郡)之治所所在地,而群舒之地即為漢應劭《漢書·地理志》[17]1569“廬江郡”下所注的“故廬子國”。清人多認為應注將地處宜城襄陽間的盧戎國誤置于此,故考辨廬江時置其說于不顧。按學理,應劭當有所據(jù),只不過其據(jù)亡佚,后人無從考索而已,因而應注不可輕疑。此可為龍舒水似曾稱“廬水”之佐證。三是古龍舒水近處有團箕城。《光緒續(xù)修舒城縣志》[21]之《古跡》載,“團箕城,《隆慶志》縣西十里?!辈⒆靼凑Z說:“按諸書所載古城十余所,大半淹沒,今可考者亞夫、周瑜、霍湖三城而外有韓塘城、花園城、余家城、石家城,皆距縣治西北十余里,土垣周遭,中平曠,有井泉,下多瓦礫,其為戍守之地,抑即古舒故城,皆未可決。”此團箕城若簡稱為“團城”,即可與舟節(jié)“爰陵”通假。此團箕城,“團箕”二字當就城之形狀而言,我們所考察的周瑜城正是“圓角方形”,與“團箕”正相符合,距縣城距離也比較接近,且臨于龍舒水古河道北側,故疑周瑜城遺址有可能即為《光緒續(xù)修舒城縣志》失考的團箕城遺址,或為團箕城遺址同類的古城堡遺址,有助于對團箕城遺址的認知。此說若可成立,亦可作為指認舟節(jié)瀘江之證。四是舒城縣境內亦有稱“三天子都”之山者。《光緒續(xù)修舒城縣志》載,“洪濤山,縣東南六十里,峽石關東,跨舒、桐、廬三縣界。亦名三天子都。(原注:一曰金字寨,俗呼天子寨。)山勢極峻,曹操曾屯此。此山發(fā)源之水,經界牌山后稱新店河,為龍舒水支流中最大者。其山名是因《山海經》所記廬江發(fā)源而附會,還是本有其名,不敢妄斷,即便是附會,也至少說明古代早已有人認定龍舒水是為廬江了。五是龍舒水上游支流有源出廬鎮(zhèn)關者,即今龍河口水庫的主要水源之一烏沙河。此廬鎮(zhèn)關當為應劭所謂廬子國之名的孑遺。六是經龍舒水入巢湖,船只可由巢湖東界經濡須水(又名運漕河,今名裕溪河)入長江。也就是說,鄂君商船過松陽后沿江而下至濡須口西轉駛過濡須水可橫穿巢湖入龍舒水。龍舒水雖然不直接入長江,但也符合舟節(jié)記水的體例,如舟節(jié)所記經由長江進入湘、、資、沅、澧、油諸水,都要穿過今稱洞庭湖的戰(zhàn)國時之大澤(屈原《九歌》已有洞庭之稱謂),但均省而不記。因而符合舟節(jié)“逾江,庚彭,庚松陽,內瀘江,庚爰陵”的記述。七是舟節(jié)最后抵達的地方是郢,車節(jié)最后抵達的地方也是郢,不過舟節(jié)以所“庚”之地交待了去郢的通關路線,而車節(jié)沒有以所“庚”之地交待去郢的路線,“庚居鄵(居巢)”后,便直接交待千里以外的終點“郢(楚都紀郢)”。分析其中原因是因為車節(jié)與舟節(jié)本是一體的通關節(jié)符,通關所經可以按需使用,有著“接力”的關系,如車節(jié)起始“自鄂往,庚陽丘”,即是“取道水路中的西北路至今南陽盆地,然后舍舟乘車,取道‘夏路’,東抵陽丘”[13]203-204,走了相當長的一段水路。以此推知,車節(jié)終點“庚居鄵,庚郢”,其間也當走相當長的一段水路,而這條水路非緊鄰“居鄵”的廬江而莫屬,即由廬江入長江,然后溯江經“松陽”、“彭”而抵達郢。如果將由“居鄵”至“郢”的通關路線理解為原路返回,再由“陽丘”經水路去“郢”,那么則未免重復記述通關關卡,既失去了節(jié)符標示商路所經關卡的意義,也不符合舟節(jié)和車節(jié)只標示去路關卡而隱含回路關卡的體例;如果指認江南青弋江等為廬江,那么車節(jié)去郢的通關路線“庚居鄵”后,就被留下了一大段難以合乎商運通關規(guī)制的空白。八是從舟節(jié)和車節(jié)的通關所經看,可以說基本上覆蓋了當時楚國實際控制的東、南、西、北各個地區(qū)。車節(jié)所經是連接舟船難通的楚西北部至東部之水上商路,西北物產可經車路運至東部(居鄵),再經廬江等東部水路運抵郢;東部物產亦可經車路返回運至西北部(陽丘),再經漢江等西北部水路運抵郢??梢?,舟節(jié)和車節(jié)所通商路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是按照當時商路地理的客觀實際情況設定的,切不可憑主觀的以文獻地理簡單對接的方法去解讀。綜上所述,龍舒水當為舟節(jié)所記之瀘江。若將龍舒水指認為舟節(jié)瀘江,要比指為青弋江或小淮水更具理據(jù)。

        [1] 洪興祖.楚辭補注[M].白化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洪亮吉.中國地方志集成·嘉慶涇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3] 袁 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酈道元.水經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5] 朱 珔.文選集釋·楚辭[M]//楚辭文獻叢刊:第2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6] 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一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7] 李陳玉.楚詞箋注[M]//楚辭文獻叢刊:第3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8] 賀 寬.山響齋別集飲騷[M]//楚辭文獻叢刊:第4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9] 王夫之.楚辭通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0] 劉 剛.宋玉辭賦考論[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

        [11] 朱肇基,鹿園甫.中國地方志集成·乾隆太平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2] 李 暉.萬古恩同萬古流——論“七門三堰”及“三堰余澤”[J].合肥學院學報,2007(6):122-126.

        [13] 譚其驤.長水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5] 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

        [16] 馬 骕.繹史[M].王利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

        [17] 班 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8] 曲英杰.長江古城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9] 李應泰.中國地方志集成·光緒宣城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0] 黃 云.中國地方志集成·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1] 彭鴻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光緒續(xù)修舒城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2] 石 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23] 陳 偉.楚東國地理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陳道斌)

        I207.223

        A

        2095-4476(2017)09-0021-06

        2017-09-04;

        2017-09-14

        王蕓輝(1976— ),男,湖北襄陽人,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講師; 劉 剛(1951—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 王 夢(1991— ),女,湖北丹江口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h| av毛片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州终合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午夜爽爽爽男女污污污网站| 中国xxx农村性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丝袜无码| 国产洗浴会所三级av|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不卡的av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国产福利午夜波多野结衣|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在线|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伦奸在线播放免费| 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 色综久久综合桃花网国产精品| 久久女人精品天堂av影院麻| 男ji大巴进入女人的视频小说| 五月婷婷六月激情|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图片| 婷婷色综合成人成人网小说|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二区| av在线免费观看大全| 欧美俄罗斯40老熟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日本av第一区第二区|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久久电影院 |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二区三区日本高清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精品久久日韩一区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