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孔祥福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青??傟?,青海 西寧 810008)
【礦產資源】
青海省柴周緣典型晶質石墨礦礦床地質特征淺析
張 潔,孔祥福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青??傟?,青海 西寧 810008)
以柴北緣的大通溝南山石墨礦床、柴南緣的巴勒木特爾石墨礦床為典型礦床代表,著重描述了礦區(qū)地質特征、礦床特征,初步總結了青海省柴周緣晶質石墨礦成礦特征,指明了石墨礦進一步工作的方向。
柴周緣;晶質石墨;大通溝南山;巴勒木特爾
隨著石墨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國家對石墨礦需求的增加,青海省加大了對石墨礦的勘查力度。近10年來,在青藏專項勘查基金和青海省地勘基金的支持下,青海省晶質石墨礦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或勘查的晶質石墨礦床(點)主要分布于柴達木盆地周緣地帶,即柴北緣、柴南緣、柴東緣。
柴北緣在近幾年金屬礦勘查中發(fā)現(xiàn)了2處晶質石墨礦:一處是茫崖行委大通溝南山地區(qū)銅多金屬礦普查,在工作區(qū)內發(fā)現(xiàn)了3個晶質石墨礦體共估算333+334石墨礦物資源量68.63萬t,其中333資源量47.36萬t,334資源量21.27萬t,資源量已達中型以上規(guī)模;二處是在冷湖行委黃礦山北地區(qū)石墨及鈾礦預查中,發(fā)現(xiàn)兩條石墨礦化帶呈北西走向產出,其中南側石墨礦化帶長約450m,寬6~10m,固定碳含量10.87%~21.7%。
柴南緣石墨礦的勘查經歷時間長,成果較為豐富。在都蘭縣澤力坑地區(qū)、金水口干溝、可可沙一帶和哈圖—清水泉一帶開展的石墨礦資源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多處可供進一步工作的晶質石墨礦帶。格爾木市紅水河東鐵多金屬礦預查預估石墨礦物資源量30萬t,格爾木市敦德貼皮希鐵多金屬礦預查預估石墨礦物資源量大于50萬t,格爾木市夏拉尕諾鎳銅礦預查預估石墨礦物資源量大于8萬t,格爾木市那西郭勒地區(qū)鐵多金屬礦預查預估石墨礦物資源量215萬t。另外,都蘭縣巴勒木特爾石墨礦床通過詳查工作共估算332+333+334石墨礦物資源量26.41萬t。
柴東緣目前有2處石墨礦點開展了預查工作,即天峻縣肯德隆東溝石墨礦預查,估算334石墨礦物資源量8萬余t;烏蘭縣楚魯特石墨礦預查,估算333+334石墨礦物資源量大于50萬t。
柴周緣各石墨礦床(點)分布見下頁圖。
2.1 柴北緣大通溝南山石墨礦床
2.1.1 礦區(qū)地質特征
大通溝南山石墨礦床大地構造位置屬秦祁昆造山系(Ⅰ)阿爾金弧盆系(Ⅱ)阿帕—茫崖蛇綠混雜帶(Ⅲ)中的阿中地塊。
礦區(qū)出露的地層有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Pt1J)大理巖巖組和第四系(Q)。金水口巖群大理巖巖組巖性主要為透輝(閃)石大理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含石墨大理巖、斜長角閃片巖偶夾石英巖。
礦區(qū)內侵入巖為早石炭世黑云斜長花崗巖、早石炭世閃長巖。
礦區(qū)西南發(fā)育一條長4km,走向84°的斷裂構造,產于金水口巖群及早石炭世閃長巖體中,斷層通過處巖石擠壓破碎形成明顯的斷層帶。
2.1.2 礦床特征
石墨礦體產于金水口巖群含石墨大理巖中。
礦區(qū)內共發(fā)現(xiàn)晶質石墨礦體3條,礦化體4條,含礦巖性均為透輝石大理巖。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于大理巖中,與巖層產狀基本一致,受褶皺構造影響沿走向呈波狀彎曲,往延深方向一般較穩(wěn)定。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為M1礦體,礦體形態(tài)簡單,呈層狀、似層狀,地表有分枝復合現(xiàn)象,礦體產狀變化不大,為30~60°∠60~75°。M1礦體控制長1.6km,地表真厚度1.41~16.56m,平均8.82m;鉆孔控制礦體最大斜深577m,鉆孔中礦體真厚度2.67~17.05m。根據(jù)槽探及鉆探工程驗證,地表礦體出露厚度與鉆孔中礦體厚度變化不大,局部有向下變厚的趨勢,且有分枝復合現(xiàn)象。M1礦體固定碳平均品位為4.3%,最高8.75%。
礦石類型為大理巖型晶質石墨,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粒狀鱗片變晶結構,浸染狀構造。石墨主要呈鱗片狀,為0.005~0.25mm的單晶或聚晶,局部為0.2mm左右的他形團斑,浸染狀分布于脈石粒間和其節(jié)理中,鱗片長多數(shù)在0.01~0.05mm。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次為透輝石、透閃石、綠簾石。
成因類型為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床。
柴周緣成礦區(qū)帶劃分及石墨礦床(點)分布示意圖
2.2 柴南緣巴勒木特爾石墨礦床
2.2.1 礦區(qū)地質特征
巴勒木特爾石墨礦床大地構造位置屬東昆侖柴達木南緣臺緣褶帶。
礦區(qū)出露的地層有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Pt1J)下巖組和第四系(Q)。金水口巖群下巖組巖性為灰白—灰色大理巖,局部為斜長角閃巖及黑云母斜長片麻巖。
礦區(qū)內巖漿巖以侵入巖為主,均呈脈狀產出,巖性為灰—灰綠色閃長巖。
礦區(qū)內未見斷裂及褶皺構造,金水口巖群下巖組呈傾向南東的陡傾單斜構造,走向呈北東—南西向,局部產狀發(fā)生倒轉,由南東變?yōu)橄虮蔽鲀A斜。
2.2.2 礦床特征
石墨礦體產于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下巖組大理巖層中。
礦區(qū)內共圈出7個石墨礦體,含礦巖性為大理巖—石墨大理巖。礦體呈似層狀產于大理巖中,產狀115~128°∠72~85°,與地層產狀一致。各礦體長383~800m不等,平均寬2.94~13.8m,固定碳平均品位為6.29%。
礦石類型為大理巖型晶質石墨,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粒狀鱗片變晶結構,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為石墨,石墨鱗片呈星點狀較均勻的分布于大理巖中,局部石墨較富集并和巖石中的暗色礦物一起形成黑色條帶。石墨呈定向排列,長軸方向與巖石構造方向一致。石墨鱗片多呈彎曲狀,片度一般在0.21~2.11mm,最大可達5.21×2.11mm。通過光片樣中石墨片徑統(tǒng)計,礦區(qū)內石墨片徑>0.15mm的大鱗片含量較高,占91.23%以上,為青海省少有的大鱗片石墨礦。脈石礦物為方解石、透輝石、鎂橄欖石等。
成因類型為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床。
綜合分析總結青海省晶質石墨礦勘查成果,柴達木盆地周緣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晶質石墨礦床(點)均產于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Pt1J)老變質巖地層的大理巖層中,礦石類型為大理巖型晶質石墨,礦床成因類型均為區(qū)域變質型,各石墨礦床(點)的形成時間大致與地層變質作用時期一致,為古元古代。
青海省柴周緣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變質巖系廣泛分布,且大地構造環(huán)境有利于石墨礦的形成,因此,柴周緣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中的大理巖層是尋找晶質石墨礦的重要層位,亦是今后青海省石墨礦勘查的重點方向。
[1]青海省都蘭縣巴勒木特爾石墨礦詳查報告[R].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青海總隊,2010.
[2]青海省天峻縣肯德隆東溝石墨礦預查報告[R].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青海總隊,2015.
[3]青海省茫崖行委大通溝南山地區(qū)銅多金屬礦普查報告[R].青海省核工業(yè)地質局,2014.
P619.252
A
1007-9386(2017)03-0045-02
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