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園,陸 萍,龐媛媛,浦麗丹
(無錫市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62)
?腫瘤科護理?
人文關懷護理在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陳園園,陸 萍,龐媛媛,浦麗丹
(無錫市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62)
目的 分析人文關懷護理在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所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癥狀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癥狀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抑郁和焦慮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人文關懷護理應用于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中可使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癥狀明顯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人文關懷護理;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應用效果
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惡性腫瘤,現(xiàn)今,臨床治療肝癌的方法有多增多,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但是在致死率依然高。部分肝癌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恐懼、絕望、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根據(jù)相關研究報道指出,應用人文關懷護理可使肝癌患者負性情緒得以有效緩解。因此,我院選取原發(fā)性肝癌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人文關懷護理對對患者負面情緒的影響,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所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颊呔汛_診為原發(fā)性肝癌,并均實行介入治療;對照組男15例,女5例,年齡37~67歲,平均年齡為(46.5±4.6)歲;觀察組男13例,女7例,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為(44.3±4.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癥狀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癥狀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包括:(1)共性護理:患者住院當天護理人員就需要開展人文關懷護理,其中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出院健康指導等多項內容;(2)特殊性護理: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進行術前護理和術后護理,護理過程中不僅要對患者的臨床表征和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等方面進行基礎性護理工作,而且對于患者的手術治療前后的心理變化給予關注,采用合適的方法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給予適當?shù)墓膭?、安慰,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建立正確認識原發(fā)性肝癌病癥和治療方法,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信心,提高患者依從性。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況進行評定,焦慮和抑郁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應用人文關懷護理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負性情況得到有效改善,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對比(±s)
抑郁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32±6.94 36.33±5.65 57.13±6.87 40.35±4.10對照組 49.65±6.45 47.23±4.43 57.43±6.41 51.95±6.34 t 0.7428 8.0334 0.1689 10.2809 p>0.05 <0.05 >0.05 <0.05組別 焦慮
原發(fā)性肝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致死率高[1],肝癌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也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2],對行介入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護理中采用人文關懷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醫(yī)療糾紛事件的發(fā)生,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人文關懷護理的根本理念是“整體人生價值”,其體現(xiàn)在護理人員專業(yè)性關懷行為中[3],開展護理人文關懷時要給與患者必要的尊重和愛護,通過協(xié)商性與指導性臨床護理方法的應用,使患者可以從“患者”這個充滿負性情緒的角色中解脫出來,以良好的心態(tài)、樂觀的情緒去面對患病的事實,使生活質量可以得到提高[4]。護理人文關懷不僅體現(xiàn)在對患者的護理中,也要將范圍擴大到患者的家屬,通過與患者家屬的積極溝通,增進彼此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呼喚關系,避免醫(yī)療糾紛事件的發(fā)生。肝癌患者患病后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也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不良影響,因此,在開展護理人文關懷過程中要對患者的負性情緒加以正確引導,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給患者講解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鼓勵患者多梃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對于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和疑惑要耐心的給予解答,增加患者治療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第一次行介入治療時,由于對于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等均不了解,所以常會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基于此,在患者住院時護理人員就需要給予周到、細致的服務,對于患者所提出的問題也要耐心給予解答,使患者的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有所緩解,同時給予患者必要的尊重與關懷。對于第二次或者二次以上行介入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要以朋友、熟人的角色給予言語鼓勵和行為上的支持與關心,使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自信心有所提升。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需要了解患者健康觀念、生活習慣與求醫(yī)方法等文化背景,創(chuàng)造積極、樂觀的護理范圍,同時鼓勵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兩次以上介入治療患者可以分享自身對疾病的認知和上次治療護理的體驗,使同一病房的患者可以受到鼓舞,提高患者治療信心。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對于患者而言,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支持體系,護理人員是患者得到醫(yī)師所提供的治療信息后,對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求證的首要人選,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具有較強的求醫(yī)意識,會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向護理人員進行咨詢了解,而文化水平相當較低的患者由于求醫(yī)途徑相對較少,在治療期間希望得到護理人員的積極幫助和尊重,對自身所患疾病記憶了解和解釋,因此,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對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轉歸具有較為深遠影響。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guī)對癥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的負性情緒得到有效緩解,觀察組患者焦慮和抑郁緩解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研究結果表明,人文關懷護理的有效開展,可使患者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得到有效緩解,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開展中人文關懷護理可使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癥狀明顯改善,患者的治療信心有所提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嚴海鷗,李立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生命質量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17-420.
[2] 王 穎.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應用臨床路徑對護理效果的影響[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3):504-506.
[3] 韋麗娟.護理干預對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焦慮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5):45-46.
[4] 曹軍英.紐曼護理對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焦慮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15(4):140-141,142.
[5] 王 梅,祖大玲,黃 敏,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安徽醫(yī)學,2016,37(8):1041-1042.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37.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