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星
摘要:吳興華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1941年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這在他的十四行詩組詩《畫家的手冊》的修改上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此詩的修改大約發(fā)生在1942年,從這組十四行的修改與增刪上可以看出吳興華十四行詩創(chuàng)作由綺麗向深沉的轉變。同時,通過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吳興華詩歌創(chuàng)作的轉折和審美趨向。
關鍵詞:吳興華;詩歌創(chuàng)作;轉變;畫家的手冊
以1941年為界,吳興華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①。《畫家的手冊》、《西珈》是吳興華創(chuàng)作的兩部重要的十四行組詩。前者是吳于1939年11月發(fā)表在《學文》(學文月刊社)上的九首“莎士比亞體”十四行,后者是其1946年發(fā)表在《文藝時代》上的十六首“彼得拉克體”十四行。雖然《西珈》發(fā)表于1946年,但其開始創(chuàng)作此詩的時間應該不晚于1940年,而完成《西珈》的時間也不會超過1942年。應該說,吳興華的《西珈》的創(chuàng)作時間正好在吳興華詩歌創(chuàng)作轉變的檔口?!懂嫾业氖謨浴钒l(fā)表于1939年,但從《森林的沉默:詩集》中收錄的此詩的情況來看,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吳興華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這修改則發(fā)生在1942年前后。盡管吳興華很少修改,但這不尋常的行為也許正反映了吳興華轉折時期審美的轉變。
在這兩部組詩創(chuàng)作時,吳興華還沉溺于西方詩體的模仿和試驗當中,《畫家的手冊》是吳興華以“莎士比亞體”進行十四行創(chuàng)作的典型作品。這組十四行全部為15言6音步;段式上為整十四行,不分節(jié);且基本上按照ABABCDCDEFEFGG的韻式寫就。最后兩行為清一色的英雄偶體,結合“畫家的手冊”這一詩題以及《詩集》中每首的標題來看,這九首“莎士比亞式”十四行類似于“題畫詩”,作者用文字描繪風景或圖畫,更多的是作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無論是踏入老年的南丁格爾、一幅不知名的肖像或是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等等都成了吳興華施展想象力的材料。比如這首:
在這幅畫里你好像有點憂愁,掩著書,/傾聽對樓悠揚的簫……一只手拉著窗幔,/可愛的人啊,我這時是如何懊悔當初/不畫你轉過臉的像,雖然這是更好看;/現(xiàn)在我只有在腦中將你每片遺下的/記憶—動作,聲音,笑貌片片的收集起來,/(像一個雕刻家)而從這些微細物件里/造出你完美的形體,用云石冷而蒼白。/我就是為這個活著,這就是我的野心/等到這件工作畢后……想我也已經衰老,/在一個冬天的黃昏,傾聽群樹的悲吟/和雪花在夕陽光里瘋狂如醉的舞蹈,/瞑目一笑……親愛的人,本來這也很難說,/“沒有愛就沒有世界”也許是,唔,天曉得……
《學文》第一期《畫家的手冊》之七
從詩形上看,這是一首15言6音步的“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韻式為:ABABCDCDEFEFGG,沒有通過詩行的高度體現(xiàn)韻腳,其中第五行的“下”字與第七行的“里”字出格。
這首詩是根據(jù)一幅肖像畫展開的想象與言說。首先通過“憂愁”“掩著書”“一只手拉著窗?!泵枋隽诉@幅畫的輪廓,接下來作者卻突然轉換了身份,變成了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者,并且“懊悔當初/不畫你轉過臉的像……”,如今卻只能通過“記憶”,用“雕刻家”的手法造出“完美的形體”。盡管這“形體”“冷而蒼白”,這種孤獨的不斷地“記憶”與“雕刻”成為了畫家一生的追求,當畫家完成這項工作時通過“傾聽群樹的悲吟”和“和雪花在夕陽里瘋狂如醉的舞蹈”來享受成功的喜悅。而到了詩作的最后兩句,這一切的努力似乎被歸結為愛,但卻意在否定,用“天曉得”對前面所強調的東西進行了否定,但作者在否定 “沒有愛就沒有世界”這句話時,也消解了整個詩歌的意義。
這首詩中也體現(xiàn)出了一些沖突,比如依靠理性和平靜工作的雕刻家和“和雪花在夕陽里瘋狂如醉的舞蹈”(雖然是成功后的喜悅,但仍顯的綺麗與浮夸)的行為似乎無法統(tǒng)一到一起。而“雕刻”一詞易讓人聯(lián)想到對吳興華有著極其重要影響的德語詩人里爾克,這當然不是說吳興華此時已深諳里爾克創(chuàng)作之道,畢竟這首詩前半的冷靜與后半的浪漫、綺麗的不協(xié),正說明吳興華還未完全由“十九世紀的泥沼里”走出②,至少在1940年吳興華還在《西洋文學》上發(fā)表拜倫、濟慈以及雪萊的詩鈔。但是在閱讀里爾克的過程中更加深了他對詩歌與雕刻的認識:“讓我看詩與其說近于繪畫……寧說更近于雕刻。其可愛處就在它是‘人工而非‘天然”③。這漸漸使他擺脫早期浪漫主義的流弊。而大約在1942年④,這首詩在作者的手稿中加上了詩題《肖像》并且后六句被修改如下:
但那又好像不是你,流動的凝著薄冰。/從前活躍的小鳥,如今因經驗的沉重,/把無數(shù)冷酷的歲月戴在額上,像明星/戴在教堂塔頂上,你的朋友們會發(fā)問:/“這哪里是她?她沒有如此安靜的時候?!?聰明的人啊,認識你太深反使我難受
《森林的沉默:詩集》
如果上一首詩中最后兩句“說”和“小”兩字押韻還存在疑問的話,那在修改稿中則不必再懷疑。其主要的形式則未修改,如“下”與“里”的不葉仍保留,這么鮮明的問題肯定不是作者未注意到,而是作者對這這首詩前半部分在內容上表達的和諧已蓋過這小小的瑕疵。這說明吳興華并不是完全的“形式主義”者,盡管吳興華在形式探索方面用力頗深,但其詩歌破格也是時有發(fā)生。而詩歌的后半部分則一改綺麗與浮夸的風氣,如“我就是為這個活著,這就是我的野心/等到這件工作畢后……想我也已經衰老” 則被置換為“但那又好像不是你,流動的凝著薄冰。/從前活躍的小鳥,如今因經驗的沉重”,一種清淺的“想象”的“衰老”變成了凝固的“沉重”??l(fā)在《學文》上《畫家的手冊》組詩之五,則未在修改后的組詩里出現(xiàn),此詩描述了一幅幻想的鄉(xiāng)野景致,詩人在城市里憑欄遠望看到了“蒲公英”“乳白色的?!薄榜Z狗”和“寺廟”與“綠水”,這種田園牧歌想象的情趣在吳興華后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恐怕沒有。總之,《畫家的手冊》組詩修改后格調上變得更加成熟與深沉。同時,在敘事方式上也更有層次,《肖像》一詩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這首詩修改后更加符合十四行的敘述方式,《肖像》與之前相比前八行未變,從第九行起開始“轉”,與腦海中的記憶對比,雕刻家費盡心力塑造出的作品不過是“流動的凝為薄冰”、“活躍的”變得“沉重”,如“無數(shù)冷酷的歲月戴在額上”。而最后兩句的“合”也頗有意味,“倒頂法”使用的非常熟練,在此之前“沒有愛就沒有世界”這句話雖然也意在否定卻消解了詩歌的意義,但此處“這哪里是她,她沒有如此安靜的時候”卻融合著“智性”與“哲理”。借朋友之口的發(fā)問卻道出了充滿哲理性的話“這哪里是她?她沒有如此安靜的時候”,圖畫或者雕刻本是靜止的而其展示的人物卻曾經是靈動的,這兩者如何統(tǒng)一? “沒有愛就沒有世界”這句則被刪除,似乎也體現(xiàn)了吳興華試圖擺脫自己早年所受一些說教體詩的影響。最后兩行的英雄偶體確實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從整組詩的修改來看,吳興華基本上是保留了每首詩的基本形式,小到音數(shù)、節(jié)奏、行數(shù)、段式、韻律,大到整組詩的詩體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而其修改則主要表現(xiàn)在內容上,一改此詩“綺麗”的風格,其詩句則由“輕淺”變得“深沉”。另外,組詩中有幾首十四行本無題,僅以大寫數(shù)字進行編號,如:《《云》《睡眠的院子》《The Lady with A Lady》《三姊妹》《影》《肖像》都是在被或多或少的修改后被又重新加上的標題,這標題有無對詩歌本身來說并無大礙,但對讀者來說,詩題則點明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核心,有無之間則蘊含著著懂與不懂的差別,結合吳興華書信集便可知道這實際上反映了吳興華在懂與不懂之間的審美徘徊,也是在面對“新詩大眾化”問題上一個矛盾的側面。
通過《畫家的手冊》詩歌的增、刪與修改我們可以看出吳興華十四行詩的進步與發(fā)展,而吳興華也正是通過這樣不斷地回顧與適當?shù)男薷摹坝X出自己的進步”⑤。應該說這首詩的修改是吳興華過十四行創(chuàng)作渡時期的行為,也是吳興華詩歌創(chuàng)作轉折時期的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吳興華的詩歌風格和審美趨向的轉變。
注釋:
①耿德華、解志熙均有此判斷,當然,吳興華詩歌創(chuàng)作的轉折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并不是瞬間的轉變。吳興華十四行詩的寫作也體現(xiàn)了這一轉折,并且從近來出版的《風在水上吹:致宋淇書信集》來看,也印證了此觀點。
②吳興華,《風在水上吹:致宋淇書信集》[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40頁。吳興華在此信中提到了自己的詩歌學習的歷程
③吳興華,《風在水上吹:致宋淇書信集》[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頁
④吳興華在1942年4月8日致宋淇的書信中說到:“我現(xiàn)在沒事正在編自己從前的詩,你還記得我從前在學文上寫《畫家的手冊》一串十四行,現(xiàn)在往回看那種綺麗的詩,真是像做夢”,可以推測吳興華可能在此時修改了此詩,而吳興華也正是通過修改“覺出自己的進步”,結合吳興華書信和創(chuàng)作在1942年以后回歸傳統(tǒng)的實際情況來看,吳興華在此之后重新修改這組詩的可能性不大。
⑤吳興華,《風在水上吹:致宋淇書信集》[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