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樹蛀干害蟲黃斑星天牛,通過危害樹木的主干,數(shù)年后造成樹木干枯、死亡,危害極大,毀壞了多年的造林綠化成果。通過對其生物學特征、生活習性了解,讓大家加深認識,為更進一步認真開展防治,維護林木安全生長,保護綠化成果,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楊樹天牛防治;建議
中圖分類號:S792.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33
1 分布概況
楊樹蛀干天牛是一種林業(yè)生產中的毀滅性害蟲,主要對楊柳榆槐等樹種的主干、樹枝啃食,影響樹木的生長發(fā)育,導致樹勢衰弱、病菌侵入、流液、空心枯梢,受害嚴重時整株死亡,木材被蛀,失去工藝、經濟價值。在我國廣泛分布于甘肅省及陜西、寧夏、浙江、福建等省份,每年造成的損失難計其數(shù),加之其深藏木質部內,防治難度大,給防控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因此被甘肅省列為15種補充檢疫害蟲。
在肅州區(qū)的分布主要沿312國道、蘭新鐵路交通干線,呈點狀分布,具體涉及清水、泉湖、西峰、果園、總寨等15個鄉(xiāng)鎮(zhèn)及城區(qū)部分綠化景點、綠化帶行道樹,企業(yè)門院等地段,發(fā)生面積折合約1.7萬hm2,近年來總體呈擴散蔓延趨勢。因此其危害是十分嚴重的 。
2004年,通過普查發(fā)現(xiàn)該害蟲傳入肅州區(qū)以來,林業(yè)部門高度重視,對全區(qū)范圍進行了普查,對確定的重點發(fā)生地段連續(xù)不斷采取措施進行了防控;對有關該害蟲的相關知識進行了普及,但由于其防治難度大,人為因素等的影響,效果不是太理想。隨著危害的加劇,已引起了區(qū)委、區(qū)政府的高度重視,近3a來每年斥資1000多萬元購買藥劑、社會力量服務進行全覆蓋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為進一步加大對該害蟲的防治,再次對該害蟲進行相關學習、探討和研究,以加深對該害蟲的認識,更好的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基本知識和方法。
2 生物學特性
卵:長橢圓形,長約5~6mm,寬約2.2~2.4mm,初產時為白色,以后漸變?yōu)闇\黃色,卵期約9~15d。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38~60mm,乳白色至淡黃色,頭部褐色,長方形,中部前方較寬,后方溢入,額縫不明顯,單眼1對,棕褐色,氣孔9對,深褐色,幼蟲期約250~300d。
蛹:紡錘形,長約30~38mm初化之蛹為淡黃色,羽化前各部分逐漸變?yōu)辄S褐色至黑色,蛹期約10~20d成蟲:體長約14~40mm,寬約6.8~12mm,觸角呈絲狀,黑白相間,長約10cm,雄蟲觸角超出體長5節(jié)以上,雌蟲觸角超出體長3~4節(jié),雌蟲較雄蟲肥大,壽命比雄蟲長,全體黑色,鞘翅呈古銅色,每個鞘翅有15個大小不等的黃色或淡黃色絨毛狀的斑紋,以中部的幾個較大,1~2a發(fā)生1代,第1年以卵和卵內幼蟲越冬,第2年以不同齡期的幼蟲在樹皮下和木質部內越冬,成蟲于6月底7月上旬開始羽化,飛翔力不強,一次最遠只能飛40m,壽命一般10余天至1~2個月,但在蛹室內越冬的成蟲可達7~8個月。危害的樹木徑級越大,危害越嚴重。
該害蟲的生活習性因食料的多寡、被害植物的老幼、干濕程度等而影響其生長發(fā)育和發(fā)生代數(shù),一般以幼蟲或成蟲在樹干內越冬,成蟲羽化后,有的需要補充營養(yǎng),取食花粉嫩枝嫩葉、樹皮樹汁或果實、菌類等,有的不需要營養(yǎng)。成蟲活動時間與復眼小眼面粗細有關,一般小眼面粗的,多在晚上活動,有趨光性;小眼面細的,多在白天活動。成蟲產卵方式與口器形式有關,一般前口式的成蟲產卵時將卵直接產入粗糙樹皮或裂縫中,下口式的成蟲先在樹干上咬成刻槽,然后將卵產在刻槽內。產后分泌一種膠狀物質封口,每一雌蟲可產卵23~32粒,最多可達71粒。卵期9~15d,約于6月中旬開始孵化。天牛主要以幼蟲蛀食,生活時間最長,對樹干的危害也最嚴重,當卵孵化出幼蟲后,初齡幼蟲即從產卵處蛀入向下蛀食表皮和木質部之間,形成不規(guī)則蛀道,其間充滿蟲糞,約1月后齡期增大,即鉆入木質部對樹干危害,順木質部向上蛀入高度不一,蛀道加寬,并向外開有直徑約1cm的圓形通氣孔(兼作為木屑及糞便排泄孔、羽化孔)9月下旬后大部分幼蟲轉頭向下,順著原蟲道向下移動,至蛀入孔處再開辟新蟲道向下部蛀進,并在其中危害和越冬,幼蟲老熟后,在蛀道內筑成較寬的蛹室,兩端以纖維和木屑堵塞,在其中化蛹,化蛹期間不取食物,蛹期約10~20d,6月下旬已見羽化的成蟲,成蟲羽化后先在蛹室停留4~8d,待身體變硬后,才從圓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寄主嫩梢、樹皮補充營養(yǎng),10~15d后,才交尾產卵。也有的種類孵化后僅僅蛀至木質部2~3cm深度就轉向上蛀,停留在樹皮下生活,不蛀入木質部。
3 防控情況
鑒于該害蟲在樹干木質部內危害,防治難度大,近年來,肅州區(qū)加大了監(jiān)測、預報和防治力度,提前監(jiān)測、預報,統(tǒng)一購買防治藥劑,指導相關單位、部門,統(tǒng)一時間防控,雖取得了一定實效,但還未徹底消滅該害蟲??偨Y近幾年來的實際工作,認為應繼續(xù)做好以下一些綜合防控措施,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選擇免疫、抗蟲樹種,如白蠟、國槐、臭椿及抗天牛的楊樹品種,營造混交林,加強撫育管理,提高抗蟲性能;
及時清除嚴重被害木,用水浸(30~50d)、熏蒸(磷化鋁7~10g/m3)、伐放、破碎、燒毀嚴重被害木等方法進行滅蟲處理,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防止人為傳播;
6—9月,在天牛羽化高峰期,全面對發(fā)生地帶樹體主干開展噻蟲啉1000倍液或高效氯氰菊酯懸浮劑700倍液噴灑毒殺,可起到既殺死天牛成蟲又可大大減少交尾產卵量及部分卵粒,可減少蟲口基數(shù),降低蟲口密度;
7—8月成蟲羽化高峰期,發(fā)動群眾利用成蟲的不太活動習性,人工捕捉成蟲,9月—次年3月人工砸卵;
4—9月將蛀孔中的糞便、木屑去除,插入毒簽、毒泥堵孔或用噻蟲啉、氯氰菊酯、阿維.高氯懸浮液等水溶液灌注并堵孔;
保護或投放天敵:如啄木鳥(20hm2/對)或花絨堅甲等其他種群。
作者簡介:張興利(1973-),男,甘肅酒泉人,林業(yè)工程師,長期從事基層農林技術推廣服務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