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平
摘要:“親師信道”效應有助于建立合作,默契、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產生"知學、好學、樂學"的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有助于形成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更加有效地傳遞教學信息,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移情;親師;信道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8-0211-01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學生因為非常喜歡或崇拜某個老師,而對這個老師所教科目充滿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習效率高,效果優(yōu)良,甚至影響其志向的選擇。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移情體驗,即個體通過移情對移情對象產生新的認識和感情。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也有移情體驗,這些移情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就是“親師信道”效應,它有助于建立合作,默契、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產生"知學、好學、樂學"的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有助于形成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更加有效地傳遞教學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教師呢?
1.愛學生
"愛"是指教師熱愛學生,愛惜人才,精心培育人才的心理,它是產生“親師信道”效應的心理前提。這種愛除表現(xiàn)為教師精心地、竭盡全力地教學生之外,還表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上,他總是向學生傳遞一種熱愛、尊重、信任和期待的信息,這種信息會使學生在內心產生對教師的認可、好感和信任的體驗,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誨,產生情感共鳴和期望效應,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
2.樹威信
威信是人群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是指德才兼?zhèn)涞娜送ㄟ^一貫的言行表現(xiàn)出優(yōu)質品質,受到眾人尊重和信賴。教師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基礎和前提,是有效影響學生的重要條件,是完成教育任務的一種推動力量。正如德國哲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赫爾巴特所說:"絕對必要的是教師要有極大的威信,除了這種威信外,學生不再重視任何其它的意見。"學生對有威信的教師的課,認真學習;對他的勸導,言聽計從。反之,對那些沒有威信的教師會持相反的態(tài)度。教師要想樹立威信,首先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祖先早在兩千年前就知道:"代民咸俗,其心由學","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高,道高然后知敬學"。從社會的角度看,要使教師有較高的威信,首先應提倡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教師樹立威信,自身的主觀因素才是根本的、決定性的因素。第一,應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第二,有淵博而深廣的知識,高超的教育和教學藝術。第三,要注重自身形象,教師的儀表、作風和習慣是教師獲得威信的必要條件,儀表端莊,衣著整潔美觀,舉止大方會引起學生的好感,有良好的作風和習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3.善交往
教學交往是一種特殊的人際溝通,它是指在教學情境中師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際溝通活動。這種師生之間的人際溝通是教與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在學校教學情境中,師生交往是教學交往的主軸。在師生交往中,師生對待教與學的態(tài)度是相互影響的,尤其是教師的態(tài)度和作風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興趣和教學交往的成敗,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根本因素。 在教學交往中,教師應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才能使學生親師而信道呢?首先,民主而不失沉著、果斷的態(tài)度,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態(tài)度通常有三種:專制型的態(tài)度,放任型的態(tài)度,民主型的態(tài)度。專制型在教育教學中常使用命令式的口吻。這種態(tài)度使學生在受壓抑的情況下產生順從或對抗的態(tài)度,但無論是順從還是對抗都會使學生對教師避而遠之。放任型的態(tài)度則讓學生放任自流,缺乏明確而嚴格的要求,教育學生無甚主見,這樣態(tài)度使學生產生不尊重,不信任、輕視教師的心理,學生輕師而不信其道。民主型的態(tài)度則是教師善于運用教學中師生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懷著真誠的愛和尊重,樂觀地看待學生的成功與失敗,對學生多采用移情性評價,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在處理復雜的教育問題時,則表現(xiàn)出果斷而不失沉著,從容堅定而不失通情達理的意志品質。這種態(tài)度恰是學生們所喜愛的,它的會激起學生強烈的認同感,提高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師生能在自然和諧的氣氛中接受并轉換信息。
因此,唯有民主的交往態(tài)度才能讓學生親師而信道。其次,對學生采取期望的態(tài)度。因為對學生的喜愛和高度期望,會使學生感受到一種溫暖的、關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營造的良好氣氛,而"更顯得幸福";教師所寄予的期望,會使學生"求知欲更強";教師向學生表明對他們抱有高度的期望,并恰當?shù)貛椭笇麄儗W習,這時教師的教育會"更有魅力",對學生作出的反映,教師總是給予深摯的鼓勵,使學生覺得更有潛力。教師與學生這種積極態(tài)度的相互交流、促進,帶來了學生親師與信道的良性循環(huán)。這種效應也就是心理學中常見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地從思想覺悟、知識水平、教育水平和教學藝術上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德、識、才、學四者兼?zhèn)涞慕處?,才能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學心理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
[2] 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