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雙劍
【摘 要】本文運用語用學理論對語用歧義的產生條件、類型及功能做了探討。歧義是人類自然語言的特點,它的產生不但不可避免,而且也不必完全避免。歧義有其消極作用,但也有其積極作用。因此,我們不應該片面地排除歧義現(xiàn)象,而要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它。
【關鍵詞】 英語 語用歧義 語境應用
中國分類號:H31
眾所周知,言語交際至少要在兩者之間進行,即說話者和聽話者。而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特早在18 世紀就指出, 語言是對于有限手段的無限運用,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語用歧義現(xiàn)象就發(fā)生在交際活動中,是語言運用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現(xiàn)象。筆者認為語用歧義的產生條件有二:一是由于說話人使用不確定因素或間接的話語,使聽話人產生歧解。二是盡管說話人意義非常明確, 但由于聽話人帶有某種目的或受到一定語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歧解。
一、語用歧義的類型
1.1 指示語型語用歧義
指示(deixis) 是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語言現(xiàn)象,在任何一種語言中都存在。不同語言中用于指示的詞項和語法范疇也大同小異。在英語中,這些詞項和語法范疇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冠詞以及一些表示地點和時間的副詞,如here、there、now、then 等, 這些詞項統(tǒng)稱為指示詞項或指示詞語(deixical items) 。它們的所指或意義離開了特定的交際環(huán)境便無法確定,從而產生歧義。
1.2 言外行為型語用歧義
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英國哲學家J. Austin將話語看作是一種行為, 并將其分為三種: a、言內行為( elocutionary act) , 指具有確定話面意義的言語;b、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 , 指通過說話行為所進行的陳述、允諾、請求等行為; c、言后行為( perlocutionary act),指施事行為在一定語境時產生的效果。所以從言語行為理論來看, 言語既可以用來傳輸信息,同時也可以用來施事[2]。例如:
(1)Can you operate the machine?它既可以是 “詢問”, 問對方是否有能力做這件事;也可以是“請求”, 這就是說話人要表達的間接語用用意。
(2)My husband will be back soon. 這句話除了表示字面意義外, 在一定的語境中,如針對熟人、朋友或來訪者,可傳遞“許諾、請求”等言外行為; 針對不速之客或歹徒可傳遞“警告、威脅”等言外行為。
1.3 雙重語境型語用歧義
眾所周知,語言交際離不開對語境的依賴。如果交際雙方具有語境共識, 那么交際才能最順利地進行。但是對于同一語言形式, 交際雙方也可以根據各自的語境賦予它字面之外的新的語義, 這就導致同一段語言出現(xiàn)了雙重語境, 因而使該表達片段形成語用歧義。例如: Why are lawyers all uneasy sleepers? Because they lie first on one side, and then on the other, and remain wide awake all the time. 此句中l(wèi)ie 既可譯作“躺”又可譯作“撒謊”,所以這句話的一重語境是解釋律師為什么入睡很難,因為律師在床上老是翻來覆去,這邊躺躺,那邊躺躺,豈能安然入睡?而另一重語境則是說律師在幫人打官司時兩邊扯謊,而且還要一直保持高度的清醒不使謊話被戳穿。
二、語用歧義的語境應用
歧義有時會產生誤解, 在交際中造成障礙。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歧義是消極的,應盡量避免使用。當代美國語言學家H. P. Grice 在其“合作理論”(cooperative principle) 中特別提到要“避免歧義”。但歧義畢竟是語言本身一種內在的現(xiàn)象, 而且“在上下文或一般的交際場合中, 大部分歧義現(xiàn)象都會自動消除”(kooij, 1974: 4) 。因而筆者認為,若恰當地使用語用歧義,不僅不會產生誤解,而且還能達到某種特定的修辭效果或語用目的。
2.1 一語雙關,創(chuàng)造幽默風趣的氛圍
例如: Try our sweet corn. Youll smile from ear to ear. 試一試我們的甜玉米, 你將笑得合不攏嘴(吃了一個又一個)。ear 在句中既可表示“ 穗”又可表示“耳朵”。這則甜玉米的廣告正是利用語用歧義,一語雙關地巧妙地推銷玉米。這是一則十分成功的廣告語。
2.2 有意識地使用含歧義的模糊語言,對不同聽話人產生不同的言外之力,從而達到說話人的不同語用目的
例如:Notice in the Junior Common Room, Queens College, Cambridge: These newspapers are for all the students, not the privileged few who arrive first. 此notice 寫得含蓄而禮貌,文中的語用歧義對不同的讀者會產生不同的言外之力。對普通讀者來說,所有學生都有權閱讀這些報紙;而對意欲把報紙據為己有的人來說,則起到警告作用。這比直言“不要偷報”,表達效果要好得多。
三、結語
由此可見,為了確定話語的意圖,聽話人首先必須能夠處理一些反映人類語言復雜性的結構特征。句子意義的解釋當然是語言交際的關鍵部分,但交際過程決不是以處理結構特征和解譯句子意義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需要聽話人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并能結合語境,適度地推斷出說話人所要傳遞的真正交際意圖。只有這樣,交際才可能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徐丹丹. 試論英語句法歧義的成因及其對策[J]. 語文學刊,2015,02:23-24.
[2]劉秀芬. 淺析英語中的歧義現(xiàn)象[J]. 才智,2014,31:305.
[3]劉曉紅,郭繼東. 歧義容忍度對英語水平的影響:學習策略的中介作用[J]. 語言教育,2014,04:1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