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在家里進行大掃除,整理書柜時,偶然發(fā)現(xiàn)躺在角落上且已布滿灰塵的摘抄本,上面密密麻麻摘錄著名人故事、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哲理話語,甚至還有好多經(jīng)典的歌詞。這個摘抄本從高中開始就一直陪伴著我,翻看著這些,回想當初記錄這些時的情景,久違的充實感突然襲來,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收起摘抄本,我陷入了沉思……
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我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遇到不懂的問題直接找百度、谷歌,這好像都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習慣。好多時候都不會去考慮為什么,更不會想到直接去書本里找答案。
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到來,讓我們感覺閱讀變得比以前方便省時,每天一睜眼,各大網(wǎng)站、頭條新聞、微信公眾號等,會為我們推送海量的新聞和資訊,我們可以在茶余飯后點一點,也可以在乘車間隙點一點,可以站著點、坐著點,也可以躺著點,你想知道的一切信息都會盡收眼底,不需費力,就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當你靜下來去思考和回憶的時候,在你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有多少?能真正進入你精神空間的東西又有多少?好多覺得標題不錯的文章,隨手添加到收藏夾里面,以為這些知識已經(jīng)在你的掌控之內(nèi),而實際又看了多少,掌握了多少?
先進的技術(shù),為我們的閱讀成本做了減法,同時,也使我們之前費心勞力的“笨辦法”遠離了我們。然而,文章里面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我們沒有去耐心研究和費心思索,沉淀到腦海中的東西少之又少,結(jié)果是達不到優(yōu)質(zhì)閱讀,體驗不到文章傳遞的精髓和真諦。
其實,以前我們閱讀的“笨辦法”是最實在有效的方式,也是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閱讀的最佳途徑。梁啟超在《不苦不笨不讀書》中指出:“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有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贝蠹一蚨嗷蛏僖苍蓄愃频慕?jīng)歷。曾經(jīng),遇到感動的事例、深刻的哲理詞句,會把它們摘抄下來,有時還會刻意把他們都背下來,當初功利性地以為高考會用上,后來發(fā)現(xiàn)工作時信手拈來的知識,都來自那時的積累;欣賞一篇文章,覺得好的句和段,會進行圈點、批注,寫上自己的理解和評價;當讀到對自己有觸動的文字時,會質(zhì)疑、思索,把當時的所思所想隨手記下來。
在崇尚效率與速度的信息時代,讀書需要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但不能舍棄思考研究、咀嚼消化、轉(zhuǎn)化吸收,基本的素養(yǎng)和閱讀習慣,需要我們強化和堅持。閱讀的“笨辦法”沒有過時,相信以后也不會過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