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命題重釋、價值重估與知識重構──論中華古典文藝思想史的重寫及其學術意義

        2017-09-28 19:01:42李飛躍
        文藝評論 2017年8期
        關鍵詞:文藝思想古典文藝

        ○李飛躍

        命題重釋、價值重估與知識重構──論中華古典文藝思想史的重寫及其學術意義

        ○李飛躍

        世代既是特定的時間段,也是同樣的歷史經(jīng)驗感受,構成一個特定世代的紐帶在于某種共同的精神風貌和行為準則。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越快,一代人就越可能產(chǎn)生一種共同的世代意識,形成獨特的世代風格。當前,由于經(jīng)濟增長、社會變遷、文化轉(zhuǎn)型、心理嬗變,尤其是知識生產(chǎn)和信息傳遞的節(jié)奏加快,使新舊世代間基于思想、感情、政治見解、人生價值、道德標準、審美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而產(chǎn)生了“知識的世代”與“世代的知識”。就我們的世代而言,隨著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市場結(jié)構及思想觀念的整一性逐漸瓦解,尤其經(jīng)濟組織方式和社會生活的精細化,不同社會成分的利益、文化訴求差異加大,使人們拋棄了長期對外在客觀性、確定性的追求,打破了中心整體,造成了學術研究的“碎片化”。尤其知識創(chuàng)造和傳播形式的變革,更強化了這一趨勢,每個人都面臨一個多元開放和不斷演化的世界。多樣性、歧異性、不確定性、不可通約性、不可概括性等狀態(tài),以及隨意性、游戲化、非連續(xù)性、去中心化等特征,不僅消解了我們所熟知的既定文化和情感模式,[1]也削弱了思想共識和主流價值。以往古典文藝研究雖然基于不同的立場、視角與方法對已有論題作了新的開掘,彰顯了研究個性,滿足了不同方面和層次的受眾需求,但它對學術研究特別是思想理論帶來的問題也是嚴重的。當知識與思想碎片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尋求文藝研究的理論自覺與歷史定位,更需要我們從當代的實踐、經(jīng)驗與問題出發(fā),對古代文藝思想研究進行碎片整合與知識重構,建構屬于我們這個世代的文藝思想體系。

        一、古典文藝思想研究的當代視域

        專業(yè)分化與學術分工日益細密,加速了古典文藝研究范式中整體性的消失,人們更傾向于尋求差異性和非連續(xù)性,更為關注特定的作家、群體、思潮、時段、地域、題材、文體等分類研究。這種在大邊界中再劃定小邊界的做法,使研究者失去了全面把握社會整體和進行批評的能力,“雖然出現(xiàn)了一大批形式上很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學術著作’,但思想的鋒芒和藝術的敏銳卻大大地下降了。曾經(jīng)站在思想前沿的文學批評在內(nèi)部產(chǎn)生了自己的‘惰性’,甚至演變成為影響時代思想推進的一種反面的力量”[2]。現(xiàn)代意識與當下關懷的缺乏,及物性與在場性的缺失,使我們的學術研究日益成為一種自說自話或自娛自樂的史料拼圖或思維游戲。

        專業(yè)化知識在既定領域可能是確鑿無疑的,一旦拓展領域、跨越邊界,或者改變立場、轉(zhuǎn)換視角,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看似無可置疑、不容辯駁的觀點就會顯得不確定甚至不成立。由于我們的視野與角度影響了立場與判斷,進而讓研究變成了立場的闡釋,不免出現(xiàn)主題先行、剪裁事實、過度闡釋、以論代史等問題。為凸顯研究選題的重要性,又往往會對研究對象的價值意義作出不恰當?shù)亩ㄐ院投ㄎ?。我們競為新說,自說自話,而缺乏相互溝通和達成共識的誠意。如何將各種歧見通過一定的架構與體系呈現(xiàn)出來,使不同的事實與觀點都能獲得一個恰當?shù)慕Y(jié)構定位,這是當前古典文藝思想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當代視域,我們應盡量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把握,以對號入座方式在大的格局中展開具體探索。這種探索一如盲人摸象,“盲人只摸到部分的象,他們因為看不見全象(即沒有整體觀念),所以無法了解象腿、象身、象牙所屬的位置及其與整體的關系。我們有了全象的印認,所以可以把細節(jié)納入整體的關系里”[3]。只有置于整體關系中的部分才是穩(wěn)定的,雖然每一種研究最終都難逃被碎片化的命運,但我們可以通過多維度和長視角來盡可能去作整體性把握,獲取更為普遍持久而確定的結(jié)論。

        研究命題源自于當代,觀念對學術研究的影響與歷史事實同等重要。一些史料我們之所以治絲益棼、過度闡釋,不是因為材料本身的含義復雜,而是我們無法明確其性質(zhì)和意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專業(yè)領域、不同的文體范疇甚至不同的學科門類,這種現(xiàn)象都屢見不鮮。諸如關于“文學自覺說”以及“詞的起源”“戲曲的起源”“小說的起源”等問題的論爭,數(shù)十種歧見聚訟紛紜,不相頡頏。尤其“文學自覺說”從“魏晉說”開始,上溯至“西漢說”“戰(zhàn)國說”“春秋說”,下延至“齊梁說”“隋唐說”,達數(shù)十種之多。如果沒有對其整體意義和實踐功能的把握,缺乏概念內(nèi)涵的界定與標準的統(tǒng)一,對話不在一個層面上,就只能是自說自話,各說各話。[4]

        近代一些重大學術進展,與其說是材料的新發(fā)現(xiàn),不如說是采用新觀念和新方法的新發(fā)明,是現(xiàn)代學理在古代史料中的印證。每一次重大學術進展,背后無不是學術視野的拓展和觀念的更新。王國維在古文史方面的推進固然賴于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但其連同詞學、曲學乃至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創(chuàng)獲,更是用新觀念來發(fā)掘傳統(tǒng)文獻的高明。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在各自領域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也是得益于新問題、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等,才不止于“整理國故”,更是在“昌明國學”。

        呈現(xiàn)當代視域中的古典文藝形態(tài)就要破除專業(yè)壁壘,改變學科研究碎片化的局面就要關注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貫??ɡ罩赋觯碚摰氖滓卣骶褪强鐚W科性,文學研究者就不斷獲益于文學研究以外的廣泛領域。[5]上世紀以來的文學理論體系或流派大多不是源于批評實踐,而是在吸收非文學學科理論的情況下生成的。[6]“僅1988年出版的《文藝新學科手冊》,收錄、介紹的文藝‘新學科’便達145個”[7],三十年來更是方興未艾,學科的跨界與交叉研究已成為常態(tài)。之前知識的邊界,現(xiàn)在可能就是學術研究和知識增長的中心。在這場科際整合浪潮中,不少新生學科正在改變學術的生態(tài)與形態(tài)。

        文藝思想有其“即世性”和“暫行性”特征,對它們進行長時段和多維度進行把握,才能夠獲得一種持久性和規(guī)律性?!罢前阉袣v史的闡釋看成暫行這種自覺,才可以使我們與永恒不斷變化的整體過程保持持續(xù)不斷的聯(lián)系,才可以對整體性的問題充分的掌握”,從而避免“從彼時彼地出發(fā),將某些經(jīng)驗的模子從全體現(xiàn)象的生成過程中離析出來,然后宣稱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放諸四海而皆準”[8]。從多維度和長時段來分析,很多具體材料自然會呈現(xiàn)其意義,直接進入觀念、思想的構現(xiàn)過程。在一個具體案例中穩(wěn)定的結(jié)論,在多維度和長時段的研究中就可能顯得不確定甚至不成立。基于當代視域,書寫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和建設性的文藝思想史,中西貫通,新舊合冶,才能避免標新立異的一己之說。雖然每種寫作最后都不免是一家之言,但我們可以從多維度、長時段來呈現(xiàn)當代文藝生態(tài)與形態(tài),為此一時代代言和立言。

        二、古典文藝思想命題的當代闡釋

        當前新的具有影響力的觀點,往往是那些個性化、娛樂化甚至反傳統(tǒng)的觀點,它們借助于影像傳媒與網(wǎng)絡技術,使碎片化的見解迅速成為大眾意見的主流,覆蓋了原來嚴肅認真分析而得出的學術觀點,呈現(xiàn)出“渠道多,無共識”“信息多,無觀點”“聲音多,無權威”的眾聲喧嘩的局面。尤其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xiàn),一些標新立異甚至嘩眾取寵、故意炒作的觀點涌現(xiàn),迅速擴散、放大,成為新的共識與常識。這時候,古典文藝思想的書寫尤其需要體察受眾的時代語境。如果已有基本命題不能夠反映當代經(jīng)驗和問題實踐,僅通過視角與方法的轉(zhuǎn)變作出技術性呈現(xiàn),只會出現(xiàn)眾多一家之言或者補白、點綴式的研究,呈現(xiàn)“片面的深刻”,甚至成為新思想新理論發(fā)展的窠臼。

        文藝史料遺存的不完整性、歷代研究成果的片段性以及特定時代人們認識的差異性,決定了文藝思想史的書寫總是不斷經(jīng)由碎片整合與知識重構,用當代人的觀點來定義過去。不同時代對古代文藝從形式到內(nèi)涵,都有不同的認識理解,其實質(zhì)就是史論和命題不斷重新闡釋的過程。之前所遮蔽、忽略的面向、義涵與特征,在新的形勢下被發(fā)明、彰顯;之前所強調(diào)的價值,因時代語境的變遷而成為過去式,無人問津。知識的重構,一方面是這個時代人們社會生活與思想觀念的一種反映,同時,又對這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思想起到了系統(tǒng)化梳理作用。我們研究文藝的目的不僅是解決具體問題,而是參與這個時代的精神與文明的塑造?!拔膶W的各種價值產(chǎn)生于歷代批評的累積過程之中,它們反過來又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過程?!盵9]在文藝思想的闡釋與文藝史寫作中確立當代觀念,不但不妨礙對文藝現(xiàn)象及作品的理解,反而有助于打通古今之藩籬,激活潛文本,賦予其新的功能與意義?!皻v史的過程得由價值來判斷,而價值本身卻又是從歷史中取得的”[10],我們要把歷史過程同某種價值標準聯(lián)系起來,隨著新的實踐與問題的提出而不斷有新的闡釋與發(fā)明。

        我們應從當代的實踐與經(jīng)驗出發(fā)而提出一些新問題,對原來的基本命題作出新的闡釋。文藝史上的一些基本命題的探討,諸如王國維的“境界說”、內(nèi)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魯迅的“文學自覺說”、林庚的“盛唐氣象”、松浦友久的“休音說”、洛地的“律詞說”等。這些簡明扼要的命題,體現(xiàn)了對文藝現(xiàn)象本質(zhì)、功能特征及其演變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與高度概括,不僅是對古典文藝演進的一種把握與提升,也是對古今相通的精神文化的一種萃取與升華。還原歷史和重建歷史的主張,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對主體的倚重,導致對作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極大強調(diào),甚至認為文藝批評只要能取得當時的成功即可。但過于注重創(chuàng)作主體,往往使作品成了作家的注腳,作家成了作品的代言人。作品不等同于作家的文學意圖,而有其獨特的生命;文藝史不僅是文藝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史與演變史,更是歷代學人對文藝作品的研究史和接受史。韋勒克說:“一件藝術品的全部意義,是不能僅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時代人的看法來界定的。它是一個累積過程的結(jié)果,亦即歷代的無數(shù)讀者對此作品批評過程的結(jié)果?!盵11]可以說,古典文藝思想不僅是一種歷史形態(tài),更是當代精神的底蘊。

        在文藝史上,可以說沒有中性的事實與材料。因為材料的取舍顯示出對價值的判斷:“初步簡單地從一般著作中選出文學作品,分配不同的篇幅去討論這個或那個作家,都是一種取舍與判斷。甚至表現(xiàn)了某種已經(jīng)形成的判斷,這就是以要選取這一本書或這一個事件來論述的判斷??v然我們承認某些事實(如年份、書名、傳記上的事跡等)相對來說是中性的,我們也不過是承認編撰各種文學年鑒是可能的而已??墒侨魏我粋€稍稍深入的問題,例如一個版本校勘的問題,或者淵源與影響的問題,都需要不斷做出判斷。”[12]新概念的提出和基本命題的重釋有助于打破以往那種包括現(xiàn)代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等二元對立模式,真正從文藝本體和內(nèi)部機制出發(fā),將所有研究成果作為資源納入到自己的批評視野中去,“真正建立起批評與歷史、現(xiàn)實的有效關系,從而確立一種整體性的批評觀念”[13]。

        基于當代視域進行命題重釋與價值重估,也要注重守正出新,經(jīng)典常談。為多出成果、出新成果,一些學者紛紛移師到藝術思想價值普遍不高的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xiàn)象的研究,或者將俗文學、應用文學、域外文學作為突破點。作為主流文學的有益補充,它們在整體上固然不可或缺,但畢竟價值和意義有限。我們要回歸到文藝經(jīng)典和一流題目上來,“經(jīng)典能夠重組過去,也能夠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起源”[14]。文學經(jīng)典可以成為知識與價值的依歸,“經(jīng)典一直都是解決問題的一門工具,它提供了一種引發(fā)可能的問題和可能的答案的發(fā)源地”[15]。只有從真正的經(jīng)典出發(fā),從一流的對象出發(fā),才能提升研究的品位,發(fā)揮研究的價值與作用。可以說,研究對象決定了研究品位與精神高度,回歸經(jīng)典,立足經(jīng)典,通過經(jīng)典的閱讀、沉潛與體悟,才能獲得一種普遍意義上的知識與智慧。

        三、古典文藝思想體系的當代建構

        一個世代的學術,首先是以其整體面貌來呈現(xiàn)的,而整體的學術主要是結(jié)構化的知識譜系,它在“表達民族意識、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異文化、融入‘世界文學’進程方面”[16]起著巨大作用。以往我們過于關注碎片的即時性存在而非連續(xù)過程的表現(xiàn),關注藝術價值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停頓”而非時間和空間里的連貫與整合,于是在價值評判上往往不認同甚至排斥體系的建構。錢鐘書認為,那些冠冕堂皇、體系嚴密的理論大廈遲早會坍塌,變成無人光顧的遍地瓦礫。[17]體系雖然會坍塌或過時,但回望歷史,他們還是代表了那個時代或時期的高度,回避它們是研究者自身的視野與角度問題,無害于大廈之為大廈。相反,那些歷史事件、思潮和言行片段等,只有放置在更大的語境中,在歷時性或共時性的結(jié)構中,才能顯示其更為豐富深刻的義涵。

        文藝思想史是一定時期文藝思潮的集中反映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xiàn),它既是基于歷史事實和時代特征的命題重設,又是有不同立場和特定視域的觀念重塑。新世紀以來出現(xiàn)了眾多文藝史論作品,在詩歌、散文、戲曲等專門史方面成就尤著,但這種重寫如何避免韋勒克所說“混合了傳記、書目、選本、同主題與韻律相關的信息和出處、特征描述和價值判斷等等的大雜燴,再嵌入一些說明政治、社會和思想史背景的章節(jié)”[18],如何避免在粗放式治學模式與表面化書寫模式中徘徊不前,則是我們應當正視和深思的問題。對時代整體進行把握與呈現(xiàn)能力的缺乏,將使我們越來越成為大時代的小人物,我們的時代也將會在歷史書寫中逐漸萎縮。

        古典文藝思想的呈現(xiàn)要盡可能地實現(xiàn)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在體系建構中克服體系先驗預設所帶來的片面性,這有賴于理論構架與經(jīng)驗事實的相互支撐,有賴于對古典內(nèi)部有機聯(lián)系的準確而客觀的復現(xiàn)。之前推出的諸如《中華藝術通史》《中國散文通史》《中國詩歌通史》等論著,正是致力于重構一個新世代的知識與經(jīng)驗體系。這種重構雖不免各種問題,但已體現(xiàn)出我們基于當代學術的整體進展而重構學術史的嘗試與努力。對碎片化知識進行網(wǎng)格化與系統(tǒng)化,而一旦將這些碎片、信息與知識放到歷史與體系中,對其定性與定位就會更為精準。以開放的態(tài)度、宏觀的眼光向古代文藝各門類理論的體系展開全面研究,才能充分展現(xiàn)古典文藝思想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深刻性和豐富性,并對當代的文藝理論、創(chuàng)作及鑒賞、批評活動產(chǎn)生切實影響。

        同一世代之間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在交融中不斷確認和校準自己的身份與立場。今天我們的文藝批評或過多地注重對“人性”“美”等問題的抽象談論,或成了后殖民、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技術理性、性別、權力話語等西方流行話語的注腳,以至“中國的文化身份及本土經(jīng)驗一直處于被懸置的狀態(tài)”,“忽略在中國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問題以及圍繞這些問題所形成的中國經(jīng)驗”,導致當下文學批評形成發(fā)展惰性及偽命題甚囂塵上。因此,文藝思想體系的當代建構必然要與中國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應“摒棄對西方流行理論和學術運作模式的機械模仿,從中國當代文學內(nèi)部尋找標準和方法,建立中國文學批評自己的范式”[19]。

        我們接受后現(xiàn)代理論對總體復雜性認識的修正,但并不意味著必須放棄對確定的追求。葉維廉說過,“每一種歷史最后只是一家之言,不完全而且往往是片面的解釋,因為只有那認為是重要的某些事實被挑選出來,加以突出,仿佛它們真的可以代表歷史的全部!”碎片是一種未完成的學術形態(tài),只有作為整體內(nèi)容的具體構現(xiàn)時才會顯示出其深刻內(nèi)涵?!拔覀兣c永恒不斷變化的整體過程保持持續(xù)不斷的聯(lián)系,才可以對整體性的問題有充分的掌握。當人們忽視了這種自覺,便很容易巧托整體性而以偏概全?!盵20]我們盡可能吸收不同觀點的合理性,通過體系架構的預設,給予不同觀點以合理的結(jié)構定性和歷史定位。如果缺乏對整體意義的把握與追尋,這種研究和批評就是凌亂的、膚淺的、不穩(wěn)定的,不僅對當代文藝研創(chuàng)缺乏指導意義,也無助于我們準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上的文藝現(xiàn)象。

        我們正處于中西古今融會的時刻,理論與方法的探討前所未有的活躍,資料累積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程度,尤其眾多全集、總集的編纂,使得我們能夠綜覽一代學術之盛。既有文學傳播學、文藝生態(tài)學、知識考古學等新興交叉學科的興起,也有音樂文學、地理文學、宗教文學等傳統(tǒng)交叉學科的發(fā)展,視野的擴大,資料的擴充,方法的多樣,可以修正甚至顛覆原有單從文學角度研究而得出的觀點。技術手段的進步,大數(shù)據(jù)、影像技術、云計算以及各種知識庫的使用,使我們有條件從一個更宏大層面完成多學科、多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統(tǒng)合。

        不同時代學術研究的立場、視野與角度不同,其觀點和體系的差異自是難免。前代學術體系可能會因時過境遷而顯現(xiàn)得相形見絀,過氣過時,但無損于它們在觀念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視野、立場、方法、角度所呈現(xiàn)的某一側(cè)面而否認另外一個側(cè)面的認識。一個世代的學術自覺,要提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特點、問題、概念、命題與體系,要建立在對學術體系的反思、批評與超越的基礎之上,而體系建構可否成立關鍵在于能否提出新的思想理論,誠如劉斯奮所說:“文學領域出現(xiàn)的任何新的事實,也許都是走向新的秩序和規(guī)范的一小步。而新的文學理論體系的最終確立,才是實質(zhì)性的一大步。而文學理論如何從目前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實踐中提升出自己的觀念、方法、范疇和術語體系,是其能否重新發(fā)揮實踐效力的關鍵?!盵21]

        四、古典文藝思想理論的當代自覺

        文學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標志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批經(jīng)典之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形式典范與精神傳統(tǒng)。古典文藝就是古代優(yōu)秀的文藝形式與精神情感在當下的存在形態(tài),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經(jīng)典,還是一種形式典范,一種精神傳統(tǒng)。雖然古代文藝興盛的時代已然過去,但其典范形式與精神內(nèi)容卻留傳下來,通過各種方式寄生在我們肌體和血脈之中,塑造并將繼續(xù)豐富我們的記憶與體驗,生生不息。在與過往時代的比較中,我們的特長和目標是什么,我們將以什么樣的面貌和特征被后世銘記,這是每一個學術工作者不能不有所深思的問題。

        以復古為革新是古代文藝發(fā)展的常見之路,無論是唐宋的古文運動還是明清的復古思潮,其目的不是退回“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而是在接續(xù)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文藝形式與精神。如果說中國古代文藝思想的當代建構有一個總體目標與理論統(tǒng)攝的話,那就是統(tǒng)一納入中國古典學的建構之中。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理論家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優(yōu)秀作品為典范,稱之為古典文學。在東方的一些國家,也都有其經(jīng)典的文學或文學樣式,如日本的俳句、短歌,印度的譬喻、贊頌等。古典是代表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形式典范與情感經(jīng)典,它明確了作為經(jīng)典和典范的傳統(tǒng)文學在當代生活中的存在價值,將古代文學從一種歷史現(xiàn)象中激活,重新賦予其入世及物、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功能與作用。

        古典文藝研究的傳統(tǒng)范式側(cè)重于作家考證、作品箋注、史料整理、工具書編纂等,方法多為考據(jù)學、校勘學、訓詁學、藝術分析等,這對于理解和認識具體作家、作品和文藝現(xiàn)象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對研究對象的整體認識與宏觀把握卻顯得乏力。一旦面對各種觀點的選擇,尤其“觀點就不止一兩個,而是有數(shù)以百計獨立的、分歧不一而且互相排斥的觀點;每一觀點就某方面而言都是‘正確’的”,如果缺乏核心理念與整體理論的統(tǒng)攝,對文藝思想史的認識和書寫就可能“降為一系列零亂的、終至于不可理解的殘編斷簡了”[22]。針對學術研究中“學問家凸顯,思想家淡出”現(xiàn)象,許多學者在不同場合呼吁要做有思想的學問,加強文藝研究的思想性探索與理論建設。

        我們要提出能夠反映這個時代真正問題和需求的理論,走出等靠新材料來推進學術研究的誤區(qū)。“材料史是最少文學性的歷史”[23],當新材料無以為繼,新理論捉襟見肘之時,只有更新觀念和方法,才是古典和傳統(tǒng)重建的必由之路。因此,“走出疑古時代”“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重寫學術史”“重寫文學史”“重寫思想史”“重寫經(jīng)學史”“重估國學價值”等口號,實質(zhì)上就是從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興衰成敗的高度來看古代文藝思想的當代建構。中國古典學的提出就是要重新認識和界定傳統(tǒng)文化,重構和重建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古典學。打通學科壁壘,溝通古今,啟發(fā)我們思考如何激活傳統(tǒng),發(fā)揚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精神,培育中華民族的價值認同與主體意識。

        無論中華文學還是中國學派的形成,沒有古典文學和古典學作為基礎,是難以想象的。新的文藝思想史書寫,不是清代或民國學術的簡單延續(xù),也不是西方理論的檢校場和實驗室,而應該是基于我國古典學的傳統(tǒng),提出“一套問題、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資參考的論點和一些抽象的概括”[24],否則古典文藝思想史的重寫是無法進行的。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思想理論成型之后,這個時代的學術面貌特征,才能清晰呈現(xiàn)。因此,我們在努力進行具體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同時,還應該從宏觀層面提出一套能夠反映和代表我們這個時代集體探索實績的一套問題、概念、命題和理論。

        每一世代都應該有自己的文藝思想史,不同文藝思想史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基礎及個人經(jīng)驗,本身就是經(jīng)典思想的衍生形態(tài)。只有充分認識到世代書寫的應然與必然性,才能增強書寫的歷史自覺,將歷史性與時代性、學術性與思想性、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融為一爐。事實上,思想史一直處在不斷重構的歷史進程之中。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外儒內(nèi)法,可以說是第一次重構;魏晉到唐宋時期,從佛教的傳入到三教論衡,以及禪宗、理學和內(nèi)丹學的興起是第二次重構;有清民國以來,西學東漸,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興起,我們正處于又一次重構進程中。“秦漢時期的儒法同構,唐宋時期的援佛入儒以及近代以來的中體西用,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是不同思想文化在傳統(tǒng)與實踐基礎上融合共生的產(chǎn)物。它們不僅豐富和發(fā)展了域外文化,也改善和更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新的體系與傳統(tǒng)?!盵25]相較清代、民國乃至前三十年的學術,新時期古典文藝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作出了新的開掘,在理論方法、視野角度、技術資料等方面都有了巨大進步。我們理應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基于文藝的歷史形態(tài)和時代需求,以積極正面和開放性、建設性的態(tài)度重寫文藝思想史和學術史,完成古典文藝思想的當代建構,在新的歷史高度呈現(xiàn)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1][英]特里·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幻象·前言》[M],華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頁。

        [2][13][19]徐志偉《確立整體性批評觀》[N],《文藝報》,2009年6月4日,第2版。

        [3]葉維廉《與作品對話——傳釋學的諸貌》[A],《葉維廉文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頁。

        [4]李飛躍《“文學自覺說”辨正》[J],《中州學科》,2011年第1期。

        [5][美]卡勒《文學理論》[M],李平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

        [6]葛桂錄《論跨學科比較文學研究的發(fā)展態(tài)勢及其重大意義》[J],《社會科學家》,1997年第5期。

        [7]周平遠《重建文藝社會學是必要的》[J],《南昌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8][20][美]葉維廉《歷史整體性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之省思》[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第3期。

        [9][10][11][12][22][23][24][美]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頁,第308頁,第36頁,第33頁,第35-36頁,第312頁,第33頁。

        [14][美]伊萊休·卡茨等編《媒介研究經(jīng)典文本解讀》[M],常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15][荷]D.佛克馬,E.蟻布思《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M],俞國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頁。

        [16]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A],《當代中國人文觀察》[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頁。

        [17]錢鐘書《七綴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年版,第34頁。

        [18] Rene Wellek,The Attack on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Chapel Hill:University Press of North Carolina,1982,64-77.

        [21]劉斯奮《我們是否還需要文學理論》[N],《文藝報》,2004年9月16日,第4版。

        [25]李飛躍《“舊邦新命”:文化的承傳與重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月3日,第7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思想通史”項目前期成果]

        猜你喜歡
        文藝思想古典文藝
        1942,文藝之春
        從不同側(cè)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與現(xiàn)代之間
        金橋(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怎樣讀古典詩詞?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文藝范
        習近平文藝思想淺析
        古典樂可能是汪星人的最愛
        現(xiàn)實主義對左拉文藝思想的影響
        法國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39
        會通與專精:楊義學術研究與文藝思想述略
        人妻风韵犹存av中文字幕 |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 国产露脸精品产三级国产av|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少妇内射高潮福利炮| 在线观看av国产自拍| 亚洲av手机在线一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欧美 丝袜 自拍 制服 另类|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日本一级特黄aa大片| 99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 免费人妻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久草青青91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亚洲2020 | 狂插美女流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点|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一级| 成人免费无码视频在线网站| 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专区一区 |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深夜福利国产|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看|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五月天伊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丝袜美腿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久久一线| 小鲜肉自慰网站|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不卡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丰满的少妇xxxxx青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