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必爭之地】
絲綢之路上的天山
●王曉明
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綿延萬里,其中有山地、有坦途,但若是評選路途最兇險的地方,可能要數(shù)我國的新疆了。因為這里除了有廣闊無邊的戈壁沙漠,還有橫亙千里的天山。往來東西方的商旅,大都要翻越天山,這一次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天山。
天山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系之一,位于歐亞大陸腹地,東西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全長2500千米。
天山并非單一的一個山脈,而是由若干山脈組成的巨大山系。天山也并非完整一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天山大體上分割成三部分:天山南脈、天山中脈和天山北脈。整個天山分布著眾多山口,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
天山南脈是三段中最長的一脈,沿線分布著許多重要山口。
最南端的伊爾克什坦山口,是昆侖山和天山的分界線。山口的海拔只有2400米,絲綢之路沿克孜勒蘇河谷而行,道路平緩,峽谷附近有寬大的開闊地。山口東側是南疆重鎮(zhèn)喀什,西側是通往中亞的捷徑,往北200千米就是著名的費爾干納盆地,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富庶之地。因此歷史上曾有一段商旅不斷的繁盛時期。
這里曾是中蘇兩國邊民進行貿(mào)易的通道,兩國通郵換件也在這個山口進行。后來,除了邊防軍人把守以外,已再無過境客商的蹤跡,直到1997年才開通臨時口岸,成為我國最西端的邊境口岸。如今這里交通便捷,幾年前還修通了到喀什的高速公路,經(jīng)濟也飛速發(fā)展。
在伊爾克什坦山口東北157千米的吐爾尕(gǎ)特山口,現(xiàn)在也是一個通商口岸,但重要性卻不如前者。
烏什縣西北的別迭(dié)里山口,是天山南脈最負盛名的山口。山口海拔4269米,常年積雪,自古便是商旅往來、大軍出征的要道。
在漢代,匈奴郅支單于被漢軍打敗,逃到中亞繼續(xù)與漢朝作對。時任西域副校尉的陳湯假傳圣旨,出兵千里討伐,走的就是別迭里山口。最終陳湯殲滅郅支單于,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zhàn)爭,還留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句,激勵著后人。
唐代別迭里山口稱勃達嶺,成為連接龜茲、碎葉兩大軍事重鎮(zhèn)的官方通道,沿途烽燧相連,著名的粟樓烽便佇立在谷口,遺址時至今日仍然保留。由于唐代在西域的軍事行動非常頻繁,往來于龜茲、碎葉的行軍基本都取道勃達嶺翻越天山。著名的玄奘西天取經(jīng),去時走的也是勃達嶺。
從龜茲往北,還有一條道路通往另一個軍事重鎮(zhèn)——弓月城(位于今天的伊犁河谷),道路從龜茲(庫車縣)出發(fā),向北經(jīng)著名的康巴什遺址,再沿217國道經(jīng)阿艾古城、庫爾干、大龍池兩個戍堡,便來到最為兇險的鐵力買提達坂。鐵力買提意為“不可逾越”,山口兩側極為陡峭。如今這里已修建長達1895米的隧道,在山口下通過,可使人們免去翻越山口之苦。但即便如此,開車經(jīng)過這里也要小心翼翼,從大龍池戍堡到隧道口,20千米的距離開車也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可想古代往來于此的行人,要經(jīng)歷多少艱辛才能翻越山口。
伊犁河谷和蘭新公路將中脈從天山中分割出來,與南脈和北脈相比,中脈在歷史上顯得沒有那么重要。唐代只有一條官道需要翻越天山中脈,就是由庭州通往碎葉的熱海道。相對于這條路,伊犁河谷和蘭新公路的兩條古道更值得一提。
在唐代,從高昌出發(fā)經(jīng)交河故城西行,再由阿拉溝進入天山,翻越山峰后沿河谷西行,抵達弓月城,全程700多千米。這條路是穿越天山最便捷的路,但是沿途沒有重要的城鎮(zhèn),又不是官道,所以往來的官旅并不多。
另一條路是沿蘭新公路,由高昌經(jīng)交河故城西北行,經(jīng)峽口古城、烏魯木齊,抵達唐代的輪臺縣,唐代稱這條路為白水澗道。唐代的輪臺位于今天的昌吉,是北疆的重鎮(zhèn),一度還承擔著絲路北道征收賦稅的任務。
天山北脈以烏魯木齊為起點,向東延伸。歷史上北脈天山兩側先后分布著車師、蒲類、高昌、西州回鶻(hú)等政權,東與中原接壤,北與匈奴、突厥等草原民族相鄰,因此這里便成為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長期反復爭奪之地,往來的路線也更多。
北脈最西邊的一條是他地道,漢代時連接天山南北的車師前國和車師后國,唐代時連接西州與北庭都護府所在地庭州,沿途分布著大量的墓葬、石刻、巖畫等游牧民族遺跡。
他地道往東又有薩捍道、花谷道、突波道等谷道,都是穿越天山的小路。再往東就是唐代伊州(今哈密)到庭州的官道。北脈最東邊一條路是由伊州北上,沿303省道到伊吾軍(位于巴里坤以東),再向西直到庭州。
寒來暑往,斗轉(zhuǎn)星移。時至今日,歷經(jīng)千年的天山通道有的成為對外商貿(mào)口岸,有的通上了高速公路,仍然在絲綢之路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還有一些道路則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只有沿途的歷史遺跡還能告訴世人,這里也曾在歷史長河中閃耀過光芒。
2014年6月,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認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2000年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天山廊道的申遺成功,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對促進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建設,彰顯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永恒主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