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權明
【中圖分類號】G623.2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小學語文教學正是要在人生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讓學生基本掌握這個交際工具。語言文字訓練就是字詞句段篇的訓練和聽說讀寫的訓練,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把這些訓練分為理解語言的訓練、積累語言的訓練和運用語言的訓練。但是無論在那個學段都必須重視詞句的訓練,都要突出讀的訓練。
一、語言文字訓練的目標要明確
困擾語言練習質量的要害問題,是練習目標的偏差。閱讀課中練習目標常見病是“高、雜、泛”。語言練習的目標要準確、集中、具體。要提高閱讀課語言練習的質量。不僅要有單元練習目標,每篇課文的練習目標,還要制定每課時的練習目標。課時練習目標既應是前次語言練習的有機延續(xù),又得為下一課時的練習目標的實現作預備。課時練習目標既有普遍的語言規(guī)律的學習,又有十分鮮明的課文特點。為了確保師生語言練習精力集中,確有收獲,一般一課時練習目標不宜多。要把課時練習目標落到實處,就必須精心選擇課文中的語言練習點。選擇的練習點,一般應具備下列特征:一是課文中的要害詞、句、段,它既有語言文字的練習價值,又有助于挖掘課文的思想內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起到情感熏陶和學習語言互相促進的作用。二是課文中帶有個性特征的語言現象,而這帶有特定課文印記的語言材料又包含著某種語言規(guī)律。練習此點,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經常能加快他們語言的內化過程。三是選準的語言練習材料貼近大多數學生的生活、心理和語言最近發(fā)展區(qū),在練習時輕易在練習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chuàng)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練習的情景,觸發(fā)學生獲取練習成果的愿望,誘發(fā)孩子探索性的思維活動。
二、語言文字訓練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就是指導學生學習,讓他們最終學會學習,形成學習能力。教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根本的途徑是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法,樹立新的學生觀,調整教學關系,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學習為探索型、發(fā)現型的學習。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用講故事、做游戲,運用圖片、投影、錄音、錄像等音像手段,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組織和提供語言材料,引導學生研究、發(fā)現、探討。提倡“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學生嘗試在前,教師點撥在后,在語言實踐中悟出規(guī)律。一節(jié)課結束時,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對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進行小結。這樣,使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路人。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平等、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有學習的自主性。提倡質疑問難,質疑不限于課開始和結束時,應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學生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來。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如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甚至對文章中心思想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教師不能只求答案整齊劃一,扼殺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造句、作文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多角度思考問題,不以教師意見定于一尊。
三、抓住重點的詞句感知語言文字訓練
閱讀,要從詞句開始,從而理解課文;作文,只有具備豐富的詞匯,并能熟練地、準確地遣詞造句,才能夠表情達意。因此,理解詞句的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就是學生語言文字的基礎能力;因而,詞句的訓練也是語言文字訓練中最基本的訓練,是段篇訓練的基礎。面對一篇新的課文,首先要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美。這時可以進行配樂誦讀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或齊讀,這樣就能對篇有一個整體的感受。詞句的理解,詞句的積累,詞句的運用,是語文學習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就以段的訓練來說吧,要透徹地理解一段話,就得讀懂組成這段話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而當我們比較透徹地理解了一段話以后,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出這段話里詞句的含義和作用。所以,應將訓練的重點放在文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關鍵句上,因為這樣的詞、句往往展示了課文的主題,抒發(fā)了作者的情懷。
四、精選訓練的要點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要憑借一篇篇課文進行。教一篇課文,固然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及其所表達的思想,但從訓練的角度講,不可能也不需要涉及課文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也不可能對每個段落都下同樣的功夫。這就需要確定一篇課文的訓練要點,訓練要點的確定,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新課標對學段的語言文字訓練的要求;二是學生語文水平的實際狀況;三是課文本身的重點、難點、特點。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既然是憑借課文進行的,而任何一篇課文都是一定的內容和一定的形式的統一體。因此,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理解語言文字和理解內容相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由兩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階段構成:第一個階段是借助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第二個階段是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這個過程的出發(fā)點是語言文字,落實點仍是語言文字。目前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只進行了第一個階段,即從語言文字出發(fā),落實到思想內容上。就是說,學生學習了一篇課文,僅僅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至于課文的語言文字卻不甚了了。如果是一般的閱讀活動,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就算達到了閱讀的目的。但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完成任務。提出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這種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從而大大削弱了語言文字訓練的現象而言的??梢?,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途徑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借助語言文字理解思想內容,再通過閱讀及其它訓練手段指導學生體會思想內容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
五、重視語言文字訓練的整體功能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文學科既有基礎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語文教學在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還應當讓學生吸收語言所負載的各種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感受道德情操,發(fā)展思維,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不能一提語言訓練,語文課只有單純的語言訓練目標,思想情感方面的目標被抽掉,有血有肉的文章不見了,語文課成了枯燥乏味的機械的文字操練課。這樣,同樣是有悖于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任務的。發(fā)揮語言文字訓練的整體功能,在確定訓練內容時,盡可能選那些既能體現語言文字規(guī)律,又能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感的語言現象。在訓練方法的選擇和訓練程序的設計上,把訓練語言、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感交織在一起,步步深化,從而獲得良好的整體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