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珂麗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首先應(yīng)激發(fā)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并樹立與文本對話的理念,在閱讀教學中注重人文性,并培養(yǎng)同學們的審美情趣。
關(guān)鍵字:興趣文本對話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jié)論的過程。它強調(diào)教學中應(yīng)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時它又重視教師的教學指導,尤其當學生面對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中界定不良的問題時,教師應(yīng)向?qū)W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驟、措施。若以這種理念來審視語文閱讀教學,會發(fā)現(xiàn)許多地方不盡人意的地方。一些語文教師由于缺乏先進理念的引領(lǐng),仍囿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諸如介紹寫作背景,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這種千課一面的程式化教學,漠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我們倡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對閱讀主體(學生)接受意識的研究、閱讀心理機制的剖析、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張揚個性、融入自我、讀活作品、品出境界。下面就我在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閱讀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閱讀是人類求知的重要形式。閱讀開始于閱讀需求。到了一定的年齡,閱讀需求就成為每個人的成長需要。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經(jīng)常光顧一些書攤書店。慢慢的我注意到許多書店的少兒讀物書架上被教輔書充斥著,農(nóng)村書店更是如此。孩子上學了,買書只能是買教輔書,讀書似乎成了讀教輔。圖書館沒有少兒閱覽室,不向孩子們開放。這種環(huán)境怎能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的意義就是充分滿足人的探求本能和求知的需求。語文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習慣的任務(wù),首先是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但是,不少語文教學卻是考什么教什么,繁瑣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講解,做不完的習題和練習,學生的課外閱讀根本沒人問。這種語文教學每天都做著使學生厭煩讀書的事,扼殺著孩子們的閱讀需求。沒有了需求何談興趣?沒有了興趣我們還怎樣談及閱讀教學?所以,我們首當其沖的任務(wù)是給孩子們適合他們的讀物,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
二、樹立與文本對話的理念,在對話活動中體現(xiàn)師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現(xiàn)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聯(lián)系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個橋梁,作者則以文字符號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者則往往從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fā)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其中讀者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思想觀點、生活經(jīng)驗直接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感悟、觸發(fā)。當然,這里的閱讀所指的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閱讀,閱讀過程主要是依靠個體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社會閱歷來完成的,而教學狀態(tài)下的閱讀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課堂組織形式進行的群體閱讀活動,除上述三者之外,還涉及到閱讀場景(特定時空、特定氛圍)。而閱讀場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情緒調(diào)控和對文本的情景再現(xiàn)有著較大的影響,直接制約著閱讀教學的成敗。我認為這一影響首先來自教師,來自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shè)計及課堂調(diào)控能力;其次來自學生,來自生生間的互動。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認為研究性語文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重點,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注重生生間的互動、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chǔ)上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教材,創(chuàng)設(shè)情景,組織問題,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步驟、鑒賞的認知策略和途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與文本對話的理念。閱讀中的傾聽和對話,就是讀者和文本、讀者和作者心靈的對話。在這種對話基礎(chǔ)上的自由交流和討論是更廣范圍內(nèi)人們的對話,有利于每個讀者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fā)展、情感的熏陶。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讀者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從閱讀教學來說,首先應(yīng)該是學生自己和文本的對話,其次才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的對話。語文教學中剝奪學生自己閱讀文本,就是剝奪學生的傾聽和對話,剝奪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對話,也就是放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學生們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注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性
要真正實施閱讀教學中的美育教育,必須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里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guān)鍵。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淀,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教育教學中我經(jīng)常捫心自問:“我的課堂閃爍了人文之光嗎?”曾記得在讀物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作者在內(nèi)地上一堂公開課《司馬光》,自己正認為上得得心應(yīng)手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如果掉進缸里去的是司馬光,旁邊又沒有司馬光砸缸,那該怎么辦?”突然冒出這么一個問題,完全出乎老師的意料,老師一下子懵了,根本沒去細想,就回了一句:“掉進缸里去的是司馬光,旁邊當然沒有司馬光砸缸喲!”課上完后,老師還暗自慶幸自己有靈活的課堂隨機應(yīng)變能力,沒有因?qū)W生的質(zhì)疑而出紕漏,課上得還算成功?,F(xiàn)在想起來,怎一個“哎——”字了得!那個學生所問的意思是,如果司馬光是溺水者,旁邊又沒有能想出砸缸辦法來救人的另一個“司馬光”,該怎么辦?多聰明的一個孩子,多好的一個施行“自救教育”的問題呀,卻被老師三言兩語打發(fā)了,說到底,這就是語文的人文性被我們老師忽略了呀!也許過去我的語文教學過于強調(diào)工具性,總覺得學生如果聽說讀寫的能力沒上去,那就是我這個語文老師的失職,因此,我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去提高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自《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之后,雖然我也學習過,但仍然沒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在教學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試想,課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閃爍?
最后我想說的是: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語文課程改革正在全面啟動的當前,各種新理論、新思想、新信息正如春潮般是洶涌而來,令人無所適從。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尤其要保持冷靜的頭腦,既要敢于“變”,不斷更新陳舊的教育理念;也要敢于“不變”,凡認準了路,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走下去,我們應(yīng)當讓小雪語文教學真正閃爍出智慧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