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親社會行為是指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符合社會期望并對他人、群體和社會有利的行為。本文對近十年來國內關于兒童親社會行為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并提出不足與展望。
關鍵詞:兒童 親社會行為 助人行為
【中圖分類號】D432.5
1引言
親社會行為個體的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至觀重要,也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關系到兒童成年后是否能夠適應社會、獲取學業(yè)、事業(yè)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發(fā)展黃希庭(2004)在《簡明心理學詞典》中指出: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切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范且對社會交際或人際關系有積極作用的行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捐獻、幫助等內容。為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了解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概況,本文對近十年來國內關于兒童親社會行為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并提出不足與展望。
2 國內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
目前關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已經比較豐富,研究涉及的面也比較廣泛。方芳,謝廣田(2012)研究結果表明城市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總體情況不理想,且各種類型的親社會行為分布不均,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具有一致性。蔣仕菁,馮維(2012)總結了目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特點包括對特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關注和研究、網絡親社會行為研究成為新的熱點、內隱研究成為新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和干預研究逐漸增多。吳念陽(2002) 總結兒童親社會行為特征的研究有對嬰幼兒早期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助人行為的研究、分享合作行為的研究、親社會行為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等方面。豐富的研究側面,多樣的研究內容,為兒童親社會行為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支持與依據,并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2.1關于兒童親社會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
兒童時期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對其整個人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但兒童親社會行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由此,近十年來國內大量的育兒專家及發(fā)展心理學專家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李靜(2008)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影響因素如: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傳媒等,提出了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具體策略。張真(2012)采用兒童移情和親社會行為反應量表,讓86名母親和8名老師對86名兒童進行評價,并記錄實驗情境中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反應,研究結果表明母親和老師的評價對男孩的親社會行為具有正相關,只有老師的評價對男孩的親社會行為有預測作用,而老師和母親的評價對女孩則均具有預測作用。張曉賢,桑標(2012)認為內疚情緒能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水平的提高。黎志華,尹霞云等(2012)研究結果表明父親參與教養(yǎng)的程度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有積極影響,父子依戀關系在父親參與教養(yǎng)程度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從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將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因素大致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性別、同伴關系、重要他人的評價、社會傳媒、個體因素等。
2.2關于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研究
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及培養(yǎng),對于兒童乃至整個人生的成長都是相當重要的。學校、家庭、社會、都非常重視兒童親社會的培養(yǎng),不少的科研者也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探討,旨在幫助兒童形成更多更好的親社會行為??掠Ⅺ悾?011)認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應該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讓孩子的教育從分享行為開始,改變幼兒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行為。蘇中紅(2012)通過試驗法得出利用動畫片進行的干預實驗可以顯著提高幼兒的四種典型親社會行為。彭宇,傅鑫媛等(2010)認為有效促進親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方法有言語說服、以理服人與以情動人、培養(yǎng)移情能力、角色扮演、游戲和模擬等方式。王楠(2012)論證了移情訓練對5-6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的移情訓練方法對幼兒性別的影響是有差異的,角色扮演和講故事對女孩子的效果更明顯一些,而續(xù)編故事和看視頻對男孩子的效果更明顯一些。從以上的研究不難看出目前存在的培養(yǎng)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在激勵以及外在支持。
2.3兒童親社會行為與其它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在專注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的同時,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性研究也在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青睞。金雪蓮,李英(2010)對 269 名 3~5 歲朝鮮族幼兒研究,發(fā)現(xiàn)氣質維度上的注意分散度與反應閾會影響到其親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邱劍,安芹(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流動兒童疏離感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親社會行為,提高社會支持可促進初中流動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劉慧(2012)研究表明初中生家庭親密度、希望、親社會行為兩兩顯著正相關。王昱文,王振宏等(2011)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自我意識情緒理解水平與親社會行為、同伴接納顯著呈正相關。
2.4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工具與方法
目前存在的研究主要有基于思辨的質性研究以及實證調查的定量研究兩個方面,采用的反饋形式主要有自陳和他評兩種形式,而在研究中使用的工具及方法則有:問卷調查法、自陳量表法、觀察法、教育實驗法等
3研究不足與展望
第一,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橫向研究,而追蹤性研究則相對較少。綜合運用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的方法是未來的發(fā)展。第二,大腦神經機制是人類思想與活動的基礎,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勢必也與一定的大腦神經機制相關。必須加強兒童親社會行為神經生理機制的研究。第三,研究視角大多是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學科之間的融合較少,加強兒童親社會學科之間的研究是必要的。第四,親社會行為的界定缺乏統(tǒng)一意見,缺乏公認的權威的理論構架。進一步完善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理論體系、形成較為一致的概念框架是后續(xù)研究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辭典[K].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84.
[2]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77.
[3]寇彧,付艷,馬艷.初中生認同的親社會行為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4).2012,43-48.
[4]張真.比較母親和老師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評價:一致性和預測性[J].心理科學,2012,35(4),926-9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