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梁鳳英
長江三峽的絕美之旅
■ 文 梁鳳英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船到宜昌,天已近黃昏,回望三峽,礁石江灘,激流泡漩險浪惡水,奇峰屹立,雄奇險峻,秀麗多姿,煙波浩淼的壯麗景色,令人回味無窮。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位于長江上游,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guān),全長193公里。從上至下三個峽分別叫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峽是全球排名前五位的峽谷中罕見的游船可以穿行的大峽谷。這里群峰疊嶂,驚濤裂岸,奇石崢嶸,煙籠霧鎖,更多美麗神話和動人傳說,千載文明和萬古風(fēng)流文章,同山水交相輝映,令人無限神往。
從重慶上船到奉節(jié),河水綿延溫婉,自夔門開始,長江便展現(xiàn)出雄奇的氣概,再經(jīng)過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跌宕起伏,山現(xiàn)奇境,水霧迷離,而后才豁然開朗,奔騰到海。所以,長江真正的峽谷之美,要從雄奇的瞿塘峽開始……
在三峽中,瞿塘峽是最窄、距離最短的一個峽。奔騰咆哮的長江,一進峽谷便遇上氣勢赫赫的夔門,兩岸的山峰拔地而起,仿若陡峭的巨壁,把洶涌大江逼成一條細帶,蜿蜓于深谷之中。雖然這里已經(jīng)沒有李白筆下的“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情景,但“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觀足以令人驚嘆。
船上的生活也是一道風(fēng)景,中餐、西餐、自助餐,餐餐地道;傍晚在游輪上恒溫泳池游泳,出來時候暮色漸沉,夕陽斜映得大江上下一派金碧輝煌,淡淡的霧在黃昏中格外迷離。兩岸對峙的高山峽壁緩緩后退,又緩緩被回轉(zhuǎn)的峰巒遮住,晚歸的鷹仍在江面上忽高忽低地徘徊。忽然就明白為什么三峽留下那么多文豪的千古詩篇,面對著如此豪情壯闊的江景,連麻雀也會詩興大發(fā)吧?
船靠白帝城碼頭。白帝城是東漢初公孫述筑城,三國時蜀漢先生劉備兵敗至此。白帝城是瞿塘峽峽口。入峽處兩岸懸?guī)r陡立,高聳入云。臨江一側(cè)峭壁千仞,宛若刀削,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昂首仰望,云天一線,如同兩扇大門洞開,形成“夔門”。右岸峭壁上刻有“夔門天下雄”五個蒼勁大字。船行至此,確有“峰與天關(guān)接,舟從地窟行”之感。江面窄處不及50米,又是上游江水經(jīng)此門入峽,峽中水深流急,波濤洶涌,奔騰呼嘯,聲振谷間,江面形成無數(shù)漩渦,發(fā)出嘩啦啦的水聲,令人驚心動魄。入峽不遠,石壁上似梯級的石跡人稱“孟良梯”。右側(cè)山峰多,形奇引人,“鳳凰飲泉”“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形似非似。若站在船頭,眺望前方,只見江隨壁轉(zhuǎn),霞光下云霧蒸騰,頗為壯觀;兩岸巨崖,倒景如墨;近處山巒碧綠,青翠欲滴,映山紅點綴其間,更增添了幾分生氣,游人不時發(fā)出贊嘆聲。船行四公里許,左岸峭壁劈開一條裂縫,峽內(nèi)深幽,兩岸陡峭,稱“風(fēng)箱峽”。岸壁有許多人鑿石孔,插入木棍,上入棺木,這就是古代懸棺遺址。船行至此,沸騰的游人頓時鴉雀無聲。
石寶寨位于重慶忠縣境內(nèi)長江北岸邊,距忠縣城45千米。此處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譚宏起義,據(jù)此為寨,“石寶寨”名由此而來。
我隨著游船來到了忠縣,這座因為古代巴國將軍巴曼子的忠誠勇猛而得名的縣城。但讓這座縣城真正為世人所知的就是我們即將游覽的石寶寨。當(dāng)游船還在靠岸的時候我們就遠遠地看到一座秀麗的江上小島座落在寬闊的江面上,真是名副其實的江上明珠、江上盆景。而被譽為世界第8大建筑奇跡的石寶寨正位于這座小島之上。當(dāng)我們走過索橋來到石寶寨下的時候,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被她的神奇和魅力所折服。整個建筑由寨門、寨身、閣樓組成,共12層,全系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原建9層,寨頂有古剎天子殿,臨巖筑墻、殿宇巍峨、蔚為奇觀,還有文物陳列室、鴨子洞和流米洞等。隱含“九重天”之意。頂上3層為1956年修補建筑時所建,石寶寨也是中國目前僅存的幾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一。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整個建筑竟然未用一枚釘子。踏著陡峭的木梯向上,每一層都有一個歷史故事,這也使得石寶寨更具歷史厚重的氣息。
“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當(dāng)船行至巫峽。巫峽以幽深秀麗而聞名于世。兩岸青山連接,秀麗多姿,時至中午,晴天白日,山巒的紅葉以及綠草木清晰可見。巫山第四峰,是神女峰,自古贊美神女峰的詩詞歌賦,都把她描繪成一位亭亭玉立、窈窕多姿的年輕少女,站立在巫山群峰之中,第一個迎來朝陽,最后一個送走落日。人們傳說她是在川江導(dǎo)航的天女瑤姬,又說她是崢嶸獨立于江邊的“望夫石”,眺望東方歸來的久別戀人。船行峰轉(zhuǎn),剛才還見前方大山擋道,而轉(zhuǎn)眼江水滾滾向前,大有船到山前必有路之感。兩岸山峰連綿不斷,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tài),吸引著游人的目光。驀地,江北集仙峰下石壁上“重巖迭峰巫峰”六個大字展現(xiàn)在眼前,傳為諸葛亮所書,俗稱孔明碑。岸邊懸崖絕壁上鑿一條小路,不時見有人背蔞在壁間行走。岸邊農(nóng)民居室簡陋,有的借居自然山洞,有的依崖壁而建房屋,不時見人進出走功,有的還在江邊撒網(wǎng)。在居民較集中處,多數(shù)為三至五家,院外種有毛竹,村邊種有橘樹,山坡處有片片金黃色莊稼。
經(jīng)過一叢叢矮山,秀麗的巫峽如世外仙境。V型的山谷攬著連綿的江水帶出綢緞的光澤,產(chǎn)生催眠般的幻覺,兩岸的山崖錯落掩映著伸向遠方。過金盔銀甲,過諸葛石壁,這段畫廊走得越深,你越會被這份美麗打動,除了用心去看,任何言語都顯得多余。這里也是會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地方,比如盜墓小說《鬼吹燈》中的巫峽棺山,比如千古傳誦的巫山神女瑤姬,神秘與傳奇令這片山水更添魅力。兩岸是連綿的青山,江流曲折平緩。巫山十二峰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長江二號停在巫山縣碼頭,要先換觀光游船,再換小小烏篷船,才能深入小三峽。
小三峽是巫峽的支流大寧河風(fēng)景的精華所在,可謂匯集了所有煙籠霧鎖的幽深之美,其中龍門峽峭壁高聳入云,峰峰相對,巴霧峽江水平靜如鏡,而滴翠峽遍布的鐘乳石水嫩蒼翠,靈巧風(fēng)流,山色正是欲滴的翠色,與河水澄明的綠色相映,不辜負“滴翠峽”這樣詩意的名字,難怪那些唐代詩人為之瘋狂。
船到湖北省秭歸,這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屈原廟在江北半山腰中,院內(nèi)塑有屈原銅像,正殿內(nèi)有名人墨跡和屈原生平介紹,左右各建碑廊,刻有屈原的著名代表作《離騷》《天問》等。
從秭歸出發(fā)行至不遠,頓覺輕風(fēng)徐徐,香氣撲鼻。導(dǎo)游告訴我們,江北岸那條河流是香溪河,上游是王昭君故里?!叭荷饺f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的詩句在我腦海里內(nèi)涌現(xiàn)出來,游人無不向香溪投去敬慕的目光。這里是西陵峽的開端,東至湖北省宜昌南津關(guān),全長120公里,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峽。西陵峽以灘多水急,風(fēng)光秀麗而著稱。峽內(nèi)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和黃陵廟、陸游泉等古跡。峽中峰巒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剛,蒼藤古樹,翳天蔽日;江流回環(huán)曲折,礁石林立,險灘密布,水勢湍急,浪濤洶涌,云霧升騰,氣象萬千,渾如一幅天然的巨幅山水畫卷。
到南津關(guān)即是三峽出口。西陵峽還有一個更浪漫的別稱——燈影峽,此名來自于兀立于峽江西側(cè)山頭的四塊巖石,夕陽西下或朗月高照時,這四塊巖石格外顯眼,仿佛正在上演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燈影戲。郭沫若曾寫詩贊道:“唐僧師徒立山頭,燈影聯(lián)翩豬與猴,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痹娭兴f的“大城”,就是緊鄰峽口、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的宜昌。
船入峽谷,時近黃昏,江風(fēng)拂面,山花飄香,夕陽將江面染成一片金黃,過往的船只一次又一次地劃破江面,留下扇形的粼粼波紋。峽谷內(nèi)水汽彌漫,掩蓋住兩岸陡壁上的所有細節(jié),只留下由近及遠、逐漸模糊的俊美山影。當(dāng)年,葛洲壩的建成令西陵峽的水位升高三四十米,此后,這段峽江便始終高于三峽大壩的蓄水水位,更因為兩岸的山勢依然雄奇陡峭,這里如今成為緬懷老三峽的“絕版之地”。
在三峽之行的最后,我們游覽了亙古至今規(guī)模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筑物工程及導(dǎo)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建成。全線澆筑達到設(shè)計高程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fā)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外,其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fā)電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峽大壩榮獲中國世界紀錄協(xié)會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紀錄。當(dāng)我站在三峽截流園觀看大壩主體時才感覺到人類的渺小,也同時體會到人類智慧的偉大。
船到宜昌三斗坪,三峽風(fēng)光更秀麗多姿?!皟砂对陈曁洳蛔?,輕舟已過萬重山?!贝揭瞬?,天已近黃昏,回望三峽,礁石江灘,激流泡漩險浪惡水,奇峰屹立,雄奇險峻,秀麗多姿,煙波浩淼的壯麗景色,令人回味無窮。
登岸,上車,一位美麗的湖北姑娘為我們詳細的講解了三峽大壩的總概況。三峽大壩位于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nèi)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壇子嶺觀景點,是整個三峽大壩的最高點,是最佳觀景點。因為它修建得像一個壇子,所以被稱為壇子嶺。在這,可以俯瞰整個三峽大壩,還能看到船過五級船閘的景象。過了西陵長江大橋就來到了截流園,大橋于1996年8月10日建成通車,是連接兩岸工地的主要通道。大橋全長1118.66米,單跨900米,橋面為四車道,兩側(cè)各設(shè)寬1.5米的人行道,橋面凈寬18米,橋梁樣式屬于第四代橋梁——懸索橋,它的特點是沒有橋墩,橋身承重由兩根鋼纜與橋兩端的兩個塔柱承擔(dān),橋身可載重290噸。
進了截流園我才看到,偉大的三峽工程耗費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它所用的挖掘機,僅輪子就比一人高;還有100多個截流時余下的四面體;“截流再現(xiàn)”放映廳,再一次把我拉到了那個熱火朝天的建設(shè)場景,仿佛我也經(jīng)歷了那個驚心動魄的畫面。
(編輯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