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世 張博 李時 秦博 姜云壘
(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長春,130118)
栗斑腹鹀繁殖期棲木利用1)
張立世 張博 李時 秦博 姜云壘
(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長春,130118)
采用人為觀察法對內(nèi)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東北部區(qū)域內(nèi)繁殖期栗斑腹鹀(Emberizajankowskii)棲木與巢的距離及雙親是否對棲木重復利用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栗斑腹鹀在不同繁殖時期內(nèi),其棲木與巢的距離具有極顯著差異(F=130.265,自由度為2,P≤0.001),產(chǎn)卵期為(21.90±5.06)m,孵化期為(16.80±5.10)m,育雛期為(7.80±3.85)m,且雙親均有重復利用同一棲木的習性,在育雛期棲木的重復利用最高。
栗斑腹鹀;繁殖期;棲木
栗斑腹鹀(Emberizajankowskii)屬雀形目(Passeriformes)、鹀科(Emberizidae)、鹀屬(Emberiza)的小型鳥類,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是世界上瀕危鳥類之一[1]。歷史分布區(qū)主要包括東部(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朝鮮的東北部與中俄交界地帶及中國黑龍江的東寧、吉林省的安圖、敦化和琿春等地區(qū))和西部(內(nèi)蒙古東部與吉林省的交界地帶、吉林省白城、四平和雙遼等地區(qū))2個種群,而且是一種常見的物種。在過去40年中,隨著人類的活動加劇和棲息地的破碎化,東部種群已經(jīng)消失,西部大部分區(qū)域繁殖種群也已經(jīng)消失,而且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初步調(diào)查其種群數(shù)量不超過500只。目前繁殖種群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的扎魯特旗和阿魯科爾沁旗。關(guān)于栗斑腹鹀的繁殖習性[2-3]、繁殖分布[4]、繁殖成功率[5]和育雛期雙親遞食率[6]等國內(nèi)已經(jīng)進行了研究。
生境利用是生境選擇的最終結(jié)果,栗斑腹鹀繁殖區(qū)域狹窄,主要和生態(tài)因子相關(guān)[3]。棲木是鳥類繁殖生境內(nèi)的重要生境因子,對于鳥類的繁殖和生存具有重要意義[7]。多數(shù)鳥類在繁殖期內(nèi)都會利用棲木來停棲、求偶和警戒。鳥類巢區(qū)范圍內(nèi),以及取食地點附近均有一定數(shù)量的棲木分布[7]。筆者通過野外觀查發(fā)現(xiàn),在繁殖期內(nèi)栗斑腹鹀必須利用巢區(qū)范圍內(nèi)的西伯利亞杏(Prunussibiricavar.pubescens)等做為棲木,但栗斑腹鹀在不同繁殖時期是否會選擇利用不同的棲木來進行停息和警戒尚未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對不同繁殖時期栗斑腹鹀雙親對其巢區(qū)范圍內(nèi)棲木的利用進行分析,以期揭示栗斑腹鹀在繁殖期內(nèi)對棲木利用的規(guī)律,并為栗斑腹鹀的保護和棲息地的重建提供依據(jù)。
研究區(qū)域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扎魯特旗東北部(119°14′~125°57′E,43°50′~45°50′N),屬半干旱山地草原地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氣溫6.6 ℃,年日照時間2 882.7 h,無霜期102~147 d,春旱多風,年均降水量382 mm。有隸屬于16科30屬38種野生高等植物,其中以菊科植物的種類最為豐富(10種,占26%)。主要植物有西伯利亞杏(Prunussibiricavar.pubescens)、蒙古黃榆(Ulmusmacrocarpavar.mongolica)、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羊草(Leymuschinensis)、貝加爾針茅(Stipabaicalensis)等。區(qū)域內(nèi)常見的鳥類44種,隸屬于10目23科,其中雀形目居多,有27種,占61%,主要有小沙百靈(Calandrellarufescens)、短趾沙百靈(Calandrellacheleensis)、鳳頭百靈(Galeridacristata)、云雀(Alaudaarvensis)、栗斑腹鹀、三道眉草鹀(Emberizacioides)等。
2012—2013年5—7月中旬,選擇了目前栗斑腹鹀繁殖分布比較集中的扎魯特旗為研究樣地,總面積為4.916 km2,根據(jù)廊道或自然道路劃分為6個斑塊(圖1),在繁殖期內(nèi)2人一組采用直接搜尋法尋找栗斑腹鹀巢。首先根據(jù)其鳴聲判斷方位,然后用望遠鏡觀察,如看到其在杏樹枝頭警戒或口中叼銜巢材,則在該區(qū)域約30 m范圍內(nèi)搜尋其巢,找到栗斑腹鹀的巢后用GPS定點、記錄巢的狀態(tài)(筑巢期、產(chǎn)卵期、孵化期、育雛期),并在巢所在的位置做標記,使用指北針在巢的正東、正南、正西、正北5、10、15、20、25、30 m及各方向夾角45°處做不同顏色的標記,在繁殖周期的不同階段進行全日觀察(06:30—18:00)。觀察時為避免干擾栗斑腹鹀正常活動,選擇距離栗斑腹鹀巢址15 m外相對比較隱蔽的區(qū)域?qū)ζ錀镜倪x擇進行觀察并做記錄。根據(jù)記錄使用米尺來測量栗斑腹鹀棲木與巢距離,統(tǒng)計是否重復利用棲木等數(shù)據(jù),并同時對栗斑腹鹀利用的棲木進行標記編號。
圖1 研究區(qū)域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9.0完成。用非參數(shù)檢驗1-樣本K-S檢查采集的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栗斑腹鹀雙親在不同繁殖階段所利用棲木距離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完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栗斑腹鹀雌、雄親鳥在繁殖階段利用棲木次數(shù)與棲木棵數(shù)進行比較分析,0.01
3.1 栗斑腹鹀繁殖階段棲木與巢距離
栗斑腹鹀在不同繁殖階段其棲木與巢距離具有極顯著差異(F=130.265,自由度為2,P≤0.001)。產(chǎn)卵期棲木與巢距離最遠,為(21.90±5.06)m;孵化期為(16.80±5.10)m;育雛期最近,為(7.80±3.85)m。
3.2 栗斑腹鹀雌、雄親鳥對棲木的利用
由表1可見,栗斑腹鹀雌鳥在產(chǎn)卵期、孵化期對棲木重復利用的情況差異不顯著(P>0.05);育雛期對棲木的重復利用差異極顯著(P≤0.001)。栗斑腹鹀雄鳥在產(chǎn)卵期、孵化期、育雛期對棲木進行重復利用均有顯著差異(P<0.01)。
表1 栗斑腹鹀雌、雄親鳥棲木重復利用情況
鳥類在繁殖階段需要占據(jù)一定的區(qū)域,該區(qū)域內(nèi)不允許其他鳥類尤其是同種鳥類的進入[8]。鳥類會通過鳴叫、驅(qū)趕、示威及爭斗等各種活動保衛(wèi)其領(lǐng)域,棲木為鳥類進行各項活動的基質(zhì),同時也是領(lǐng)域選擇的重要標志[7]。本研究發(fā)現(xiàn),栗斑腹鹀不同繁殖階段會對距離巢址不同距離的西伯利亞山杏做出相應選擇,其中產(chǎn)卵期利用的棲木與巢距離相對較遠,而育雛期栗斑腹鹀會選擇臨近巢址的一些西伯利亞山杏樹枝作為棲木。這可能是因為栗斑腹鹀在繁殖前期為減少對交配、產(chǎn)卵、孵化及育雛的干擾以及由于食物數(shù)量、種類和取食方式等各種因素,使得它們在營巢時需要一定的領(lǐng)域,即每對鳥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9]。同時鳥類用于各項活動的時間預算也是鳥類對周圍環(huán)境條件的一種適應[10],但是育雛期食物的供應及能量的消耗是影響時間預算的主要因素之一[11-1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育雛期,隨著雛鳥日齡增大,親鳥育雛次數(shù)會逐漸增多[13]。因此,在育雛期,為保證育雛成效,縮短取食過程所浪費的時間及降低取食過程中自身的能量消耗,栗斑腹鹀雙親會選擇利用距離巢址較近的棲木。
生境利用是生境選擇的最終結(jié)果,生境利用現(xiàn)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境選擇的過程,物種種群密度或者個體出現(xiàn)頻率的生境差異是生境利用現(xiàn)狀的直觀反應[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栗斑腹鹀雌、雄親鳥均有重復利用棲木的行為,這表明栗斑腹鹀對棲木的利用具有選擇性。棲木的存在是鳥類進行警戒、鳴叫、棲停捕食的先決條件,鳥類偏好于選擇具有良好條件的棲木的停棲地[7]。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栗斑腹鹀雌、雄親鳥在整個繁殖階段分工明確。在產(chǎn)卵期、孵化期,雌鳥負責產(chǎn)卵和孵化,對棲木利用次數(shù)相對較少,對棲木進行重復利用的差異不顯著,而雄鳥在此階段主要負責警戒、領(lǐng)域的防衛(wèi),致使出現(xiàn)重復利用同一棲木的現(xiàn)象;在育雛期,雌、雄親鳥共同承擔育雛工作,對棲木利用次數(shù)較多且重復利用率較高。
棲木選擇是栗斑腹鹀生境選擇中的一個重要植物因子,除此之外還與分布區(qū)海撥高度、植物(種類、蓋度、高度)等有一定關(guān)系。生境選擇是一個復雜過程,如果環(huán)境中缺少某種因子,該鳥都不會在此處出現(xiàn),選擇的結(jié)果是找到一個合適其繁殖的地點,以保證其順利完成繁殖過程,同時能將與繁殖不利的因素降低到最低,使其繁殖功效得到最大化而存活代價最小的營巢生境[15]。
致謝: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碩士生陶慧娟、陳樂勇參加了部分野外研究工作;東北師范大學王海濤教授對文章提出的修改意見。
[1] WANG H, JIANG Y, GAO W. Jankowski’s Bunting (Emberizajankowskii): current status and conservation[J]. Chinese Birds,2010,1(4):251-258.
[2] 傅桐生,陳鵬.栗斑腹鹀的分布及其繁殖習性[J].動物學報,1966,18(2):195-198.
[3] 高瑋,王海濤,孫丹婷.栗斑腹鹀的棲息地和巢址選擇[J].生態(tài)學報,2003,23(4):665-672.
[4] JIANG Y L, GAO W, LEI F M, et al. Nesting biolog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Jankowski’s BuntingEmberizajankowskiiin Western Jilin, China[J].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2008,18(2):153-163.
[5] 佟富春,高瑋,肖以華,等.吉林白城地區(qū)草原栗斑腹鹀窩卵數(shù)、營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3):281-284.
[6] 陶慧娟,姜云壘,秦博,等.栗斑腹鹀雙親遞食率比較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3):105-108.
[7] 熊李虎,陸健健,童春富,等.棲木在越冬紅隼(Falcotinnunculus)的覓食地與捕食方式選擇中的作用[J].生態(tài)學報,2007,27(6):2160-2166.
[8] 丁平,諸葛陽.鳥類領(lǐng)域和領(lǐng)域行為[J].杭州大學學報,1987,14(4):464-472.
[9] 鄭光美.鳥類學[M].2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0] VERBEEK N A M. Daily and annual time budget of the Yellow-billed Magpie[J]. The Auk,1972,89(3):567-582.
[11] HIXON M A, CARPENTER F L, PATON D C. Territory area, flower density, and time budgeting in hummingbirds: 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1983,122(3):366-391.
[12] DAVIES N B, LUNDBERG A. Food distribution and a variable mating system in the dunnockPrunellamodularis[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1984,53(3):895-912.
[13] 魏忠民,姜云壘,張立世,等.人工巢箱條件下白眉姬鹟育雛期雙親投入[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40(6):141-143.
[14] JONES J. Habitat selection studies in avian ecology: a critical review[J]. The Auk,2001,118(2):557-562.
[15] 董超.山地次生林鳥類巢網(wǎng)結(jié)構(gòu)的時空格局[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PerchUtilizationforEmberizajankowskiiduringBreedingPeriod//
Zhang Lishi, Zhang Bo, Li Shi, Qin Bo, Jiang Yunle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P. R. China)//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7,45(9):84-86.
Emberizajankowskii; Breeding season; Perch slection
Q959.7+39;Q958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670398,31172109,31601856);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50101067JC)。
張立世,男,1982年5月生,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shù)學院,實驗師。E-mail:zls525@vip.qq.com。
姜云壘,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shù)學院,教授。E-mail:jiangyl487@nenu.edu.cn。
2017年3月31日。
責任編輯:程 紅。
To find out the repeatability of perch selection inEmberizajankowskii, we studied its perch choice and the perch distance to nest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in Zhalute Qi, northeast Inner Mongolia. The perch distance to nest significantly varied (F=130.265, df=2,P≤0.001) in different breeding stages, which was 21.90±5.06 m in egg-laying season, 16.80±5.10 m in incubation season, and 7.80±3.85 m in nesting season, respectively. The perch choice was repeatable in both parentEmberizajankowskiiand this repeatability was highest in the nesting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