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容
摘要:文學翻譯有別于科技翻譯,其要求展現(xiàn)作品字里行間的蘊含意義及作者風格特點。文學翻譯過程中,作為第一讀者的譯者要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將文學作品的原貌展現(xiàn)給其他讀者。本文通過分析譯者主體性對翻譯動機、文本選擇、翻譯過程、翻譯策略及譯文價值的影響,說明譯者主體性對文學翻譯產(chǎn)生的影響。
關鍵詞:文學翻譯;譯者主體性
一、引言
文學翻譯指將一種語言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行為,但不是只轉換字面意義的簡單翻譯。它要求譯者通過原作的語言外形體會原作者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進而在思想、情感、生活體驗中找到原作內(nèi)容的印證。同時還須運用適合原作風格的文學語言,正確地再現(xiàn)原作的內(nèi)容與形式。每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個時代的反應有其固有的時代背景和精神內(nèi)涵,文學作品共筑了一個文學世界。譯者就是往來于兩個不同語言世界的使者,將兩個語言文學世界的大門打開,讓讀者充分了解兩個不同的世界。所以并不是掌握了兩種語言就可以將兩種語言的文學作品進行恰當?shù)霓D換。譯者要充分發(fā)揮主體性能動地翻譯文學作品。譯者的主體性對文本選擇、翻譯策略的選取、文學翻譯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二、翻譯主體與譯者主體性
要理解譯者主體性就要了解翻譯主體。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出現(xiàn)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翻譯研究的譯入語文化取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譯主體問題。關于翻譯主體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原作者、譯者、讀者甚至是接受環(huán)境都被認為是翻譯的主體,這和不斷涌現(xiàn)的哲學與文藝思潮對翻譯研究的影響是分不開的[2]。許鈞教授把譯者看作狹義的翻譯主體,把原作者和讀者看作廣義的翻譯主體[4]。楊武能認為“文學翻譯的主體是作家、翻譯家和讀者;原著和譯本只是他們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載體,是他們創(chuàng)造的客體。在整個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翻譯家處于中心地位”[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原作者、譯者、讀者及接受環(huán)境互為聯(lián)系,但譯者貫穿整個翻譯過程,譯者主體性是整個翻譯過程的重點。
上文分析了翻譯主體,知道譯者主體性是翻譯主體的核心。查明建、田雨認為“譯者主體性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6]文學翻譯要達到一定的審美標準,譯者是翻譯活動的策動著,他具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和不依賴于原作的獨立性,要良好地展現(xiàn)譯作就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譯者主體性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文學翻譯自古至今都是翻譯的重要形式。在文學作品翻譯中,譯者具有極大的主觀能動性,譯者的主體性貫穿于翻譯的全過程。首先譯者在翻譯活中有自己的目的。著名翻譯理論家弗美爾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既然翻譯是一種行為那么翻譯也有目的。譯者最為關注的是目的能否達到”[7]。例如,我國在清末陷入了巨大的民族危機,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意識到要啟迪國人的心智。梁啟超就曾說過“出今日之天下,則必以譯書為強國第一義。”嚴復也說過“且聞歐,美,東瀛,其開化之時往往得小說助之?!弊g者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體性以翻譯小說救國,宣揚新思想摒棄舊思想。翻譯目的與原文文本的選擇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譯者因某種目的進行翻譯時會選擇契合自己目的的文本。如林紓,譯者本身就是想要通過小說來宣揚西方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所以選擇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伽茵小傳》等來介紹西方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
翻譯過程是翻譯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譯者主體性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環(huán)節(jié)。因為譯者的文化水平、教育背景、智能差異、審美標準、個人經(jīng)歷及思維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文學作品的翻譯[1],這些會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譯者還要完成對原文的理解,完成原文與譯入語之間的轉換,對譯作進行校對等,都需要譯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表現(xiàn)出三種文學身份的能力,即讀者、闡釋者和作者(文學在創(chuàng)造者)”[6]。作為第一讀者的譯者首先要調(diào)動自己的文學能力對原著進行解讀?!敖庾x并不是按原文解碼符號所傳遞的信息,而是烙上理解人的主觀因素[3]。然后發(fā)揮譯者的文學鑒賞和批評能力探索原著字里行間蘊含的深意,接下來進行語言表達展現(xiàn)語言風格和審美內(nèi)涵。翻譯過程中,譯者還要考慮翻譯策略:是原原本本地忠實于原文,還是采用在翻譯過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能動地進行改寫。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蘊含的內(nèi)容更豐富更需要讀者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原著風貌。
譯文的價值要看譯文對譯入語世界產(chǎn)生的影響,它是否融入了譯入語文學世界,是否對譯入語讀者產(chǎn)生了影響。傅東華在翻譯《飄》時在譯序中寫到:“關于這本書的譯法我得向讀者諸君請求一點自由權。”他沒有死扣字面,還將人名和地名中國化。這樣他很據(jù)自己的文學審美、批判能力以及自己的翻譯原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譯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吸引著廣大中國讀者。
結語
在國內(nèi)外的翻譯理論研究中文學翻譯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譯者主體性卻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自翻譯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文化轉向”后,譯者主體性研究被提上了新的日程,對譯者主體性的研究也成了重要的課題。在文學翻譯中,譯者主體性有著顯著的主觀能動性。譯者主體性對文學翻譯有著重要的影響,包括對翻譯動機與文本選擇、翻譯過程和翻譯策略及方法,甚至對譯文的價值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慶明、劉婷婷. 譯者主體性與翻譯過程的倫理思考:以文學翻譯為例[J]. 外語教學,2011.
[2]屠國元、朱獻瓏. 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解釋[J]. 中國翻譯,2003
[3]王寅. 認知翻譯研究[J]. 中國翻譯,2012(4).
[4]許鈞. “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的確立[J]. 中國翻譯,2003(1).
[5]楊武能. 翻譯、接受與在創(chuàng)造的循環(huán):文學翻譯斷想之一[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查明建、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 中國翻譯,2003.
[7]Vermeer, H.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