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期刊影響因子的“馬太效應”透析*

        2017-09-25 05:58:28廖中新劉宇浩
        關鍵詞:馬太效應刊物學術

        廖中新,劉宇浩

        (西南財經(jīng)大學 《財經(jīng)科學》雜志社,成都 610074)

        期刊影響因子的“馬太效應”透析*

        廖中新,劉宇浩

        (西南財經(jīng)大學 《財經(jīng)科學》雜志社,成都 610074)

        主要對2011—2015年不同影響因子的四川省社科類期刊進行了分類研究,研究表明,期刊影響因子出現(xiàn)“高者越高,低者越低”的“馬太效應”,并對期刊辦刊傾向、作者行為、多元學科發(fā)展以及國家科研實力4個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客觀上助長了辦刊者“唯影響因子論”的傾向,對研究者的學術研究方向和投稿期刊的選擇產生有偏導向,擠壓了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空間,從而學術成果的供給側也被此“馬太效應”形塑,制約了多元學科發(fā)展及國家科研實力的提高;長此以往,這既不利于期刊界的生態(tài)平衡,也不利于學術研究的健康發(fā)展;針對此,提出了建立一套符合多元化學術發(fā)展的期刊評價體系,以消除期刊影響因子的“馬太效應”。

        期刊;影響因子;馬太效應;學術供給

        作為期刊評價的主要量化指標,期刊影響因子決定了期刊的影響力和學術地位。魏志華等學者曾提出:“期刊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的最權威、最客觀的標準?!盵1]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開始對期刊影響因子的評價標準持慎重態(tài)度。例如,RSON K認為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價論文并不全面[2];任勝利等學者指出期刊影響因子不足以完全反映期刊影響力[3]。盡管,“人們對于新指標應超越傳統(tǒng)的期刊影響因子,激勵開放共享并且重視各類科研成果的價值充滿期待。”[4]但是,在對“評價指標”本身的關注背后,一個不可忽視的動態(tài)事實是:“不足以完全反映期刊影響力”的期刊影響因子,卻在不斷影響和改變著期刊影響力。眾所周知,期刊影響因子關系著期刊能否入選各類核心期刊類目,因此各家刊物都高度重視。不少刊物采取了各種策略以提升其影響因子,大有拉開因子大戰(zhàn)之勢。筆者在這場角力中發(fā)現(xiàn)一個“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期刊影響因子呈現(xiàn)出“兩極化”傾向,即: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的影響因子有繼續(xù)走高的趨勢,而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的影響因子則趨于更低,形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而且此“馬太效應”有長期存在的趨勢。

        1 期刊影響因子的時間變化趨勢

        本文以四川省不同層次社科期刊為標的研究對象,同時加入《中國社會科學》《經(jīng)濟研究》《會計研究》3個在國內相關專業(yè)領域的頂尖期刊,以期全面覆蓋影響因子的各個范圍。本研究采集期刊影響因子的思路是:選擇三類有代表性的刊物數(shù)據(jù)來進行測算比較,即:一類為影響因子普遍低于0.5的期刊,主要以普通刊物、地方刊物、小眾刊物為主;另一類為影響因子集中在0.5~1.0的期刊,以有一定特色的、在一定范圍內有影響的核心期刊即CSSCI期刊為代表;第三類刊物的影響因子都在1.0以上,代表學術聲望高的頂級核心期刊。

        主要采取比較各類期刊復合影響因子的縱向演變的方法來闡明觀點。表1列出了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期刊以及它們在2011—2015年的綜合影響因子和復合影響因子的總體狀況。表1資料來源于中國知網(wǎng)(CNKI)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整理。

        表1 代表性期刊影響因子(2011—2015年)Table 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presentative periodicals (2011—2015)

        由于復合影響因子與綜合影響因子只是數(shù)值本身不同,總體趨勢幾乎一致,因此,本文不再對綜合影響因子作重復分析。從復合影響因子的角度來看,選取的期刊大致可以分為3個層次。首先是綜合影響因子在1.0以上的期刊,這些期刊每次進入核心期刊目錄是大概率事件,除了《中國社會科學》《經(jīng)濟研究》《會計研究》3本國內頂尖期刊外,還包括了在C刊中能代表四川的《財經(jīng)科學》《經(jīng)濟學家》兩本在國內經(jīng)濟學領域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刊物;其次是影響因子在0.5~1.0的期刊,這些期刊一般都是四川省內知名期刊和影響力較高的高校學報期刊,而在全國來看它們卻常常處于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的邊緣;最后一類為復合影響因子在0.5以下的期刊,這一類期刊基本上都不屬于核心期刊,多數(shù)為影響力不是很高的地方性刊物或專業(yè)性較強的刊物,包括地方高校學報。此3類刊物近5年的影響因子走勢圖如圖1—圖4所示。

        (1) 影響因子在1.0以上期刊趨勢圖(圖1)。從走勢圖看,這類期刊影響因子都在1以上且近5年越來越高,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會計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8以上。這類期刊全是核心期刊,如《中國社會科學》完全能代表國內頂級社科期刊的水平。

        圖1 代表性核心期刊影響因子走勢圖Fig.1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rend of representative core periodicals

        (2) 影響因子在0.5~1.0的期刊趨勢圖(圖2)。從第二類期刊影響因子的走勢圖來看,它們大多在0.5~1.0波動,很難突破1.0。所選的5種期刊中,《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四川師范大學學報》是核心期刊,而《理論與改革》《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則是在核心期刊邊緣徘徊的擴展版。

        圖2 代表性邊緣期刊影響因子走勢圖Fig.2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rend of representative peripheral periodicals

        (3) 影響因子在0.5以下的期刊趨勢圖(圖3)。第三類期刊的影響因子呈明顯走低。雖然這類期刊影響因子不高,普遍低于0.5,但它們基本代表著四川省本土刊物中或專業(yè)性強,或受眾面小,或屬地方高校的刊物。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是知名刊物,都不在核心期刊目錄內。

        圖3 代表性普通期刊影響因子走勢圖Fig.3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rend of representative general periodicals

        (4) 三類代表性期刊影響因子總趨勢圖。圖4是基于公開數(shù)據(jù)繪制的頂級期刊、一般核心期刊、普通期刊三類代表性刊物近5年的影響因子走勢圖。從圖4選取的幾組期刊的觀察數(shù)據(jù)來看,眾多普通期刊或者有特色但名氣不夠大的刊物影響因子越來越小,呈下降趨勢;而有名氣的頂級刊物影響因子數(shù)據(jù)則越來越大,呈上升趨勢,呈現(xiàn)明顯的“馬太效應”。鑒于期刊影響因子對于作者、科研機構、讀者、期刊的重要性,期刊影響因子的兩極化趨勢將深刻形塑中國的學術生態(tài)。

        圖4 各類期刊影響因子趨勢圖Fig.4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rend of all kinds of periodicals

        圖5 各類期刊金字塔結構Fig.5 The pyramid structure of all kinds of periodicals

        2 影響因子的“馬太效應”之于期刊作為

        2.1 非核心期刊的無奈

        進入核心期刊是非核心期刊的首要目標,因此如何提升刊物影響因子是編輯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數(shù)據(jù)顯示,非核心期刊與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差距持續(xù)擴大。此“馬太效應”下,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甚至有些期刊無論在行業(yè)、部門、地區(qū)領域內多么有影響,也不論辦刊者多么努力,最終僅僅因為不是核心期刊,期刊物的知名度、關注度、文章被引用率都是很低的。

        我國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期刊大國[5],期刊總數(shù)多達11 000多種,其中社科期刊有2 000多種,在這2 000多種期刊中,入圍核心期刊即CSSCI期刊的僅100多種,占比不到10%,而這么多核心期刊中,像《中國社會科學》這種影響因子在2以上的名刊、大刊不足20種,占比不到1%。

        依據(jù)近5年的全國社科類期刊數(shù)據(jù)繪制出期刊影響因子金字塔結構如圖5所示。期刊的分化大致呈金字塔狀,其中影響因子在2以上的知名刊物只占到了全部社科期刊總數(shù)的1%左右,影響因子在0.5~1.0,處于核心與非核心之間的占到了10%,而影響因子在0.5以下的非核心期刊占到了90% 以上,分層化趨勢明顯。

        我國90%以上的期刊處于金字塔底部,也就是說絕大多數(shù)作者、讀者是在這一學術土壤中生存發(fā)展,這些學術刊物服務和支撐了眾多專業(yè)性、地方性、普通性的學術領域。而正是局限于專業(yè)性、地方性和普通性,這些刊物受眾面積小,被引、他引等指標有限,因而其影響因子不可能很高。所以這類期刊跨不進C刊,更到不了金字塔頂端。那么,這樣的期刊有存在的價值嗎?答案是:有。首先,從金字塔本身的含義來講,沒有底層的支撐,上層就失去了基礎、成為空中樓閣。在學術領域,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第一部成果往往都是在非核心的一般刊物上發(fā)表的,而這些眾多的一般性普通刊物就是滋養(yǎng)和孕育學者的土壤,很多學術大家也都是在這種土壤中吸收了養(yǎng)分才茁壯成長起來的。正所謂九層之塔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非核心刊物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僅僅以影響因子來判定刊物的品質和存在的價值是有失偏頗的。因此,以影響因子是否達標來判定一個期刊是否能成為核心期刊的做法,是對眾多普通期刊的無形歧視。

        2.2 核心期刊圈層邊緣的尷尬

        這類期刊分兩層,一層是在核心期刊目錄中處于排名底部的一些刊物,隨時有可能因為影響因子的下降而被踢出核心期刊;另一層就是一些在非核心期刊中排名較高的刊物,如果其影響因子進一步提升,就有可能入選核心期刊,這一層通常在數(shù)據(jù)發(fā)布時被稱為“核心期刊擴展層”。

        以被國內社會科學類刊物視為標桿的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索引(CSSCI)”為例。CSSCI的排名計算方式比較復雜,但主要基于對影響因子的評估,其排名順序與影響因子排名順序幾乎一致,排名靠前的都是比較知名的、影響因子數(shù)據(jù)高的刊物。此外,CSSCI還有擴展版,擴展版中的期刊幾乎都是前文提及的處于金字塔中上層的一些刊物。擴展版中的刊物通過影響因子的提升,有一定的機會能夠進入CSSCI期刊目錄;而已進入核心期刊的期刊在下一次評選中也有可能進入擴展版。無論是C刊還是C刊擴展版,其刊物整體數(shù)量相對固定,有進就有出,因此,期刊間競爭相當激烈。CSSCI期刊目錄每兩年就要重新評估,所以對于核心期刊邊緣圈層的刊物而言,風險很高。

        2017年1月16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最新公示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錄》(即C刊目錄)。數(shù)據(jù)一出,就馬上引起學界爭議。其中此事件中關鍵的導火索就是新的C刊目錄中將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在內的幾所知名高校學報剔除“C刊”,變?yōu)椤癈刊擴展版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學報主編孫周興則對“降格”直言:“4年前我就預感到同濟學報將被剔出CSSCI目錄,因為我們堅持不參與影響因子造假勾當[6]?!贝送?,孫周興還在博客上發(fā)表《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聲明》一文,再一次將C刊新目錄與“影響因子”推向學界爭議的風口浪尖。這篇主編聲明以反諷的口吻批判當前學術風氣和亂象[7]。網(wǎng)傳的一份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于2017年1月17日刊發(fā)的《致讀者信》說:“根據(jù)南京大學CSSCI評價中心的規(guī)則,本次C刊目錄的數(shù)據(jù)基礎是2013—2015年敝刊所發(fā)表文章的被引成績。敝刊是全國高校系統(tǒng)中唯一一本只發(fā)表人文科學類即傳統(tǒng)文史哲三大學科稿件的期刊,而傳統(tǒng)文史哲3科的作者在發(fā)表論文時不太習慣像法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學者那樣引用期刊論文,導致我們這類專注于人文科學的期刊被引成績一直非常不理想?!边@封信還表示從2016年1月開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已經(jīng)調整稿件的學科結構,增加了部分影響因子高的政治學、社會學類稿件[8]。從中可以看出,同濟大學,武漢大學這樣的全國排名前列的重點大學,其學報依托學校聲望天然就能獲得較高影響力,但卻也無緣核心期刊。此次CSSCI公布的名單招致其如此憤怒和不滿,顯見CSSCI的影響力之大。

        我國幾乎所有的社科期刊都希望進入CSSCI名錄,無論何種級別的期刊,都在追逐影響因子,以至于所有期刊的辦刊導向趨同,即“一切為提升影響因子服務”;因此,期刊稿件的遴選普遍以有效提升影響因子為標準。同時,期刊之間也形成單一目標取向的競爭態(tài)勢。對于身處核心期刊邊緣圈層的刊物而言,其對提升影響因子的重視和渴望尤甚,因此這些刊物往往對于稿源篩選、名人組稿等不遺余力;同時,在期刊交流的“互動、互引”環(huán)節(jié)下功夫,以致催生出刊物編輯部以金錢誘導作者引用本刊物的詞條之怪現(xiàn)象,而此種現(xiàn)象已不鮮見。

        2.3 名刊的優(yōu)越與懈怠

        從3類期刊影響因子的走勢圖和金字塔圖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占期刊總數(shù)1%的名刊,近5年的影響因子逐年走高,典型的強者恒強。這些刊物幾乎無被逐出C刊之虞。這1%的期刊可歸納為“四不愁”:稿源不愁、好文不愁、名家不愁、獲獎不愁。以筆者若干次親歷期刊論壇和同行聚會的體驗,名刊大刊的優(yōu)越感溢于言表。影響因子的“馬太效應”,容易滋生名刊的懈怠,這對一般刊物的生存與發(fā)展未嘗不是一種碾壓。

        3 期刊影響因子“馬太效應”之于作者行為

        “影響因子”對于期刊乃至整個學術生態(tài)的形塑并不僅限于期刊本身,它還深刻形塑了作者和讀者的行為選擇。實際上,刊物辦得好與壞,很大程度上不是刊物本身所能左右的,而是由作者、讀者和刊物等多方的行為選擇所共同決定;實質上是期刊編者與投稿者、讀者之間相互作用和博弈的結果。如果期刊有穩(wěn)定的、高水平的作者群體、擁有眾多讀者,那么該期刊不用費太大精力就能維持較高的影響因子排名;反之,缺乏穩(wěn)定和高水平作者群體以及廣泛受眾的期刊,其影響因子的提升將愈加艱難。

        作為學術論文的投稿者,自然希望自己的成果在頂級權威的期刊上發(fā)表,但學術期刊的金字塔結構顯示,越是權威、影響因子越高的期刊數(shù)量就越稀少,而作者出產的論文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頂級期刊版面容量。比如,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當然希望論文成果能夠發(fā)表到《中國社會科學》上,從事經(jīng)濟學研究的學者都希望在《經(jīng)濟研究》上發(fā)文章。而這兩種雜志期刊每期僅刊登十多篇文章,對全國幾百萬從事社科研究的學者來說,不啻杯水車薪。影響因子高于2或3的期刊,除了對論文質量的高要求,往往還看重作者的聲望對于其刊物影響因子的提升作用。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看,許多高校對教師評職稱的要求也是要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這也無形地催促作者擠向影響因子更高、名氣更大的核心期刊;再者,同樣的論文,發(fā)表在一般刊物上和發(fā)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核心刊物的讀者群體更大、更容易被其他學者所引用,因此作者投稿核心期刊的積極性更高。這幾種因素的合力便造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一方面是作者爭相投稿核心期刊,另一頭銜和名氣,卻是非核心期刊想盡辦法也難吸引知名作者投稿。這樣的結果就是核心期刊、名刊稿源充足、應接不暇,而非核心期刊的稿源相對匱乏,需四處化緣方能維持正常出刊發(fā)行,可見由影響因子劃分出的刊物等級使期刊作者群逐漸地呈現(xiàn)分化的趨勢,使學術期刊的稿源供給側發(fā)生障礙。

        此外,就學術而言,登載社會熱點問題的期刊,其影響因子容易提升,因此,這在客觀上會對作者的學術研究傾向產生影響。為了增加投稿被期刊關注的概率,一些作者會投其所好,只關心熱點和重點話題,而忽略了基礎與冷門問題,從而不利于健康學術生態(tài)的營造。知名學者、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2017年3月在《光明日報》上撰文,題目是“學術研究可以慢下來”,在文章中強調“浮躁是學術研究的大忌……學術奇跡需要漫長的等待,唯有在‘冷環(huán)境’中才能窮究事物的真理”[9]。事實上,每一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基礎研究。因此,期刊的“馬太效應”對于投稿者的學術自主是阻礙性因素。

        4 期刊影響因子“馬太效應”之于多元學科

        類似于南京大學CSSCI等核心期刊的評價標準主要基于影響因子,而影響因子又主要根據(jù)期刊被引頻次等指標,然而社會科學涵蓋的學科廣泛,各個學科的引用標準和引用習慣不同,因此,一定意義上來講,評價指標的單一與學科及學術研究范式的多元性存在固有沖突。西方國家在引入影響因子指標的時候,主要應用于自然科學以及包括經(jīng)濟學在內的部分社會科學學科,而這些學科的研究都有明顯的路徑依賴,即后來者的研究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依賴性很強,要求研究者必須密切追蹤本領域內有影響力的前沿動態(tài);影響因子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作者索引,而非學術評價的標桿。在我國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有不少冷門或邊緣學科的引用規(guī)范和慣例與西方科學主義所衍生的引用體系很不相同,有的學科甚至談不上所謂“最新前沿”研究。例如,最近落選CSSCI的《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就在聲明中指出,要調整稿件的學科結構,要減少使用文史哲,而增加能夠提升影響因子的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論文。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學科差異造就其影響因子的影響權重差異。社會科學中,文學、歷史、哲學和音樂理論等學科的研究并不太關注最新的研究,引用規(guī)范也并不參照科學論文的格式,而且這類小眾學科的研究論文中的引用多數(shù)是對經(jīng)典的引用,但影響因子關注的卻是最近兩年的引用,因此很多小眾學科的論文不僅引用他人的少,而且被引用的次數(shù)更少。如果各類期刊都卯足勁要提升影響因子,那就勢必擠壓某些學科專業(yè)期刊的生存空間,將冷門和小眾學科本身推向邊緣化的境地,打擊這些領域內的學者的研究積極性。特別是某些高校的學報期刊,它本應該是一個綜合期刊,對于所有的學科一視同仁,但是面臨影響因子的壓力,不得不調整所發(fā)論文的學科結構,客觀上抑制了一些學科的發(fā)展。

        5 期刊影響因子“馬太效應”之于國家科研實力

        影響因子最初由西方國家引入,它為當時我國良莠不齊的學術期刊提供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通過影響因子排名促進期刊間的競爭,對辦刊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參照國際標準,因此國內期刊與知名的國際期刊是用一把尺子衡量的,由于國際上很多期刊成立時間長,影響力和知名度都很高,所以如果發(fā)表概率相同,那么作者肯定更加傾向于投稿國際期刊上發(fā)文。

        不僅是作者看重國外期刊,中國的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也推崇國外期刊、特別是頂級的國際期刊,影響因子則成為判斷期刊品質的唯一標準。許多學校并不關心學者所發(fā)內容,而只是關注發(fā)表在什么級別的刊物上,為了鼓勵學者在國外頂級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一些高校甚至開出天價獎金。當前以影響因子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必然導致中國優(yōu)秀的學術資源嚴重外流,因為很多高影響因子期刊都在國外,如《自然》《科學》《數(shù)學研究等》,其影響因子長期維持在20甚至30以上,即便是國內最好的學術期刊也難以望其項背。這勢必誘導國內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投向國際刊物,甚至有望獲諾貝爾獎的成果亦是發(fā)表于國外,而不是中國。長此以往,不但我國學術資源外流,也無法為國內期刊成為世界頂尖刊物提供滋養(yǎng)的土壤。

        我國是學術論文的產出大國,每年學術論文的發(fā)表數(shù)量居世界前列。據(jù)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發(fā)布的《2016中國國際科技論文產出狀況》,SCI數(shù)據(jù)庫2015年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總數(shù)為29.68萬篇,已經(jīng)連續(xù)7年排在世界第2,占全球的16.3%,排名僅次于美國?!豆こ趟饕?EI)數(shù)據(jù)庫2015年收錄期刊論文總共67.99萬篇,其中中國作者發(fā)表的占21.73萬篇,占總數(shù)的32%,所占份額排名世界第一。2015年SSCI數(shù)據(jù)庫共收錄各國論文28.59萬篇,其中中國論文為1.27萬篇,占世界論文總數(shù)的4.44%,比2014年增加1 742篇,增長15.91%。按收錄數(shù)排序,中國居世界第6位,與2014年排名相同。如圖6、圖7所示(資料來源: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2016中國國際科技論文產出狀況”)。

        圖6 SCI收錄的中國論文數(shù)量以及占世界總數(shù)的比例Fig.6 The quantity of China’s papers included in SCI and their proportion to global paper quantity

        圖7 EI收錄中國論文占世界論文總數(shù)比例及趨勢Fig.7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papers included in EI to global paper quantity and its trend

        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然而,在為進步歡呼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嚴峻現(xiàn)實:中國的優(yōu)質學術資源正以10%以上的增速無償外流[10];其直接原因在于現(xiàn)行的學術評價機制。自20世紀末以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學術界受所謂“與國際接軌”的驅使,學術標準外移,逐步失去了自己的話語權,把學術評鑒的尺子交給了國外幾大引文數(shù)據(jù)庫。然而,諸如SCI、SSCI、A&HCI等早已不是單純的文獻計量的研究結果,而是商業(yè)產品,最終成為極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yè)。中國學者由于在國外期刊發(fā)表文章,僅僅每年支付給國外期刊的版面費高達數(shù)十億元人民幣,國內的學者若要閱讀這些研究成果,還需要再花一筆錢來購買閱讀權[11]。中國學者的科研經(jīng)費大多源于國家財政,這就出現(xiàn)了中國科學家拿中國納稅人的錢替外國打工的局面。

        期刊影響因子的“馬太效應”推動我國學術資源不斷外流,從短期看,這似乎提高了中國在國際學界的學術聲譽,但從長遠看,它必將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削弱中國學術期刊和相關引文數(shù)據(jù)庫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使其與國外幾大引文數(shù)據(jù)庫業(yè)已存在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使中國失去學術評價的話語權,只能對國外幾大引文數(shù)據(jù)庫亦步亦趨,并且這不但導致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缺乏國族特征和主體性。長此以往,則可能成為西方學術世界的附庸乃至被學術殖民化,更遑論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的建立。

        6 期刊影響因子“馬太效應”的政策意涵

        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馬太效應”,一方面造成國內一流期刊和普通期刊的兩極化,另一方面對作者的學術傾向和投稿方向產生功利性導向,這些現(xiàn)象都不利于學科建設與學術發(fā)展。近年來,按影響因子來進行期刊評級和學術成果評鑒的做法,已招致社會各界,尤其是學術界的質疑和聲討,因此,改革學術評價標準與方法,建立兼顧學術研究共性和個性的科學合理的多元化學術評價體系已刻不容緩。新的標準應當體現(xiàn)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學術自信,尊重各類期刊、各個學科自身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文獻計量學指標和同行評議相結合。

        本文并非意欲否定影響因子的作用,而是認為學術期刊應當多元化發(fā)展,沒有必要每個期刊都競逐影響因子排名。期刊影響因子只是評價體系中的一個指標,對于大多數(shù)影響因子不高的期刊,應當側重對學術后繼的培養(yǎng),而影響因子比較高的期刊則需要更多關注論文的學術價值與原創(chuàng)性,促進成果轉換及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承擔起振興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的責任,致力于提高我國學術科研的綜合水平。不同層次的期刊應定位明晰、各司其職、各盡其能,而不是一窩蜂追捧影響因子,唯此,我國的學術期刊的總體水平才會提高,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術期刊對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引領作用。

        [1] 魏志華.家族企業(yè)研究:一個文獻計量分析[J].經(jīng)濟學(季刊),2013(10):27-56

        WEI Z H.Family Enterprise Research:A Literature Calculating Analysis [J].Economics,2013 (10):27-56

        [2] ANDERSON K.The Impact Factor:A Tool from a Bygone Era[EB /OL].http://scholarlykichen.sspnet.org/2009/06/29/is-the-impact-factor-from-a-bygone-era

        [3] 任勝利,王寶慶,郭志明,等.應慎重使用期刊的影響因子評價科研成果[J].科學通報,2000 (2):218-222

        REN S L,WANG B Q,GUO Z M,et al.Influencing Factors Should Be Carefully Used to Evaluate Scientific Results [J].Science Bulletin,2000 (2):218-222

        [4] 顧立平.數(shù)據(jù)級別計量-概念辨析與實踐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3):56-71

        GU L P.Data Calculation-Concept Analysis and Practice Progress [J].China Library Journal,2015(3):56-71

        [5] 姚遠,湯晰,趙軍平,等.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現(xiàn)狀調查分析[J].編輯學報,2008(1):15-17

        YAO Y,TAN X,ZHAO J J,et al.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cientific Periodicals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iting Journal,2008 (1):15-17

        [6] 孫周興新浪博客[EB /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1bb9200102x3yb.html

        [7] 鄭晉鳴.“C刊”變“C擴” 一石激起千層浪[N].光明日報,2017-1-21

        ZHENG J M.“Core Journal” Becomes “Core Expanded Journal”,Triggering Deep Discussions [N].Guangming Daily,2017-1-21

        [8] 劉道玉.“學術研究可以慢下來” [N].光明日報,2017-03-08

        LIU D Y.Academic Research Can be Slowed Down [N].Guangming Daily,2017-3-8

        [9] 李正元.優(yōu)質學術資源外流削弱國家軟實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5-19

        LI Z Y.Advanced Academic Resources Outflow Weakens National Soft Power[N].China Social Science Newspaper,Total Issuance,2011-5-19

        [10] 林賢祖.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shù)十億論文版面費[EB/OL].http://www.szhgh.com/Article/news/chujian/2015-12-19/103613.html

        LIN X Z.Academic Field Provides Several Billion Abroad for Publishing Fees [EB/OL].http://www.szhgh.com/Article/news/chujian/2015-12-19/103613.html

        Analysis of Matthew Effect of Periodical Influencing Factors

        LIAOZhong-xin,LIUYu-hao

        (Finance & Economics Magazin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74,China)

        This paper mainly makes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n social science periodicals of Sichuan Province with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IF) during 2011—2015,an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Matthew Effect with high IF becoming more high and low IF becoming more low and have the impact on such four aspects as periodical running trend,author behavior,multiple subjects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ower,which foster the tendency of periodical-runner’s “only for influencing factors”,which misguide the researchers’ academic research direction and manuscript contribution selection,which extrude the living space of non-core-periodicals,and which restrict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ower because academic results at supply-side are also dominated by the Matthew Effect.If continuing,these trend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periodical field and are not helpful to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Based on that,this paper proposes a periodical evaluation system fitting for multi-disciplinary academic development to eliminate the Matthew Effect of IFs.

        periodical; influencing factor; Matthew Effect; academic supply

        G237.5

        :A

        :1672-058X(2017)05-0119-10

        責任編輯:羅姍姍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5.020

        2017-05-12;

        :2017-06-14.

        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7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年度培育項目(JBK170903).

        廖中新(1963-),男,四川宣漢人,副編審,從事經(jīng)濟學和編輯學研究.

        猜你喜歡
        馬太效應刊物學術
        馬太效應
        中外文摘(2022年1期)2022-11-11 12:06:32
        如果你是第三種仆人
        意林(2021年20期)2021-10-27 01:12:54
        刊物賀詞
        飛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系列刊物介紹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這個世界處處都是『馬太效應』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20
        行業(yè)刊物介紹(十七)
        馬太效應下的中國醫(yī)改
        我最喜歡的刊物
        快樂語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精品国产1区2区3区AV|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午夜a福利|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6|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96精品在线| 日韩精品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超级乱淫片国语对白免费视频|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尤物|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三级黄色片子看曰逼大片| 久久久国产精品黄毛片| 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91久久精品一二三区蜜桃| 国产午夜三级精品久久久|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处处不卡 |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 全部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亚洲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美女中文字幕第一区|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妇女av一区二区| 无遮挡很爽很污很黄的女同|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本中文| 男人的av天堂狠狠操| 美丽的小蜜桃在线观看| 国产av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