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韓 希 圖| 劉汪洋
夏布與搖肝擺肺的堅守
◇ 文|本刊記者 韓 希 圖| 劉汪洋
在手藝人的世界里,一生只做一件事,大多是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祖輩傳下來的活計,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學(xué)著長輩們靈巧的手,炮制器物,學(xué)到技藝;看著家人們夜以繼日地手作,維持生計,學(xué)到擔當。幾十年間,眼睛、雙手、腰和腿,都為著那兒時就習(xí)得的東西漸漸磨損。除了出名后的迎來送往,他們每天要想的無非是那一道道工序,要做的依然是用眼用手去把關(guān),去教授,生活還在兒時的鄉(xiāng)村里繼續(xù)。
In the world of craftsmen, it is almost a natural choice for them to only pursue one profession in their whole life. Most of them are influenced by handicraft work handed down from forefathers since childhood. They learn to be skillful and responsible after seeing ingenious families working day and night to make a living. For decades, craftsmen’s eyes, hands, waists, and legs all affected due to laborious work. Despite the protocol routine, only working processes remain in their mind. They still carry on their life in villages wit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ir eyes and hands.
據(jù)說在榮昌區(qū)盤龍鎮(zhèn)石田村,80%的人都會織布。1960年,李儉康出生于此。他的祖輩隨“湖廣填四川”到了盤龍鎮(zhèn),便開始織布,織出了久負盛名的榮昌夏布。李儉康從記事起,就拿著竹竿子打麻葉、剝麻、刮麻,家里人都以織布為生,“看著看著就把手藝學(xué)會了”。
到他這兒,多了些名人的頭銜和標簽,海外商人紛至沓來,出高價買他經(jīng)手的布匹,國內(nèi)外大大小小的采訪不計其數(shù)。提起這些,他往往咧著嘴笑,卻不多言。一旦詢問工藝和工序,他便打開了話匣子,語速加快。
看會了蹬著“假腳”練
Practice with the Help of Wood
織布是制作榮昌夏布最有技術(shù)含量的步驟之一。李儉康記憶中,大家族有近百號人,十幾臺織布機。這種木質(zhì)的織布機要求腿夠長,踩得到踏板,腰使得上勁兒了,才能推筘。
幾歲的年紀,腿不夠長,他只能盯著大人,坐在一臺木質(zhì)織布機上,下腰、踩踏板、雙手翻飛丟梭、推筘,讓裝滿緯線的梭子兩秒一個來回地在左右手及經(jīng)線之間快速地穿梭。
“這是用來吃飯的手藝,必須學(xué)?!彼刻旆帕藢W(xué),先去割豬草,再回到家里和哥哥姐姐一起,幫著大人挽麻芋子,也就是將織布用的緯線纏成一團,一晚上有說有笑,直到睡覺為止。12歲時,李儉康念完了初中,為了生計,盡管腿長還沒完全達標,他也必須想辦法上織布機了。大人們給他做了一雙“假腳”,也就是一對木鐙子,塞在織布機的踏板前,以彌補腿長的不足。
靠著這雙“假腳”,他每天在織布機上要呆八九個小時,天黑了,就點著煤油燈練??棽际亲钚枰托暮腕w力的活兒,幾秒之間就得用刀割去經(jīng)線上多余的“毛”,才能保證經(jīng)線和緯線完美的交織。那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是李儉康的老師,“被罵最多的,就是‘剃毛’,總是看不準,下手慢。”不過,十四五歲起,他的手藝便可以收徒弟了。
看到了搖肝擺肺的堅持
Stay True to the Original Dream
榮昌夏布所用的原材料苧麻,是種看著特別普通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古書所說“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一點也不嬌氣。苧麻絲尤其堅韌,用它織出來的夏布經(jīng)久耐磨?!澳憧次覀儚S的展示柜里,年齡最大的布都80多歲了,看著還跟新的一樣?!?/p>
傳承這份手藝的人,似乎有著這種植物身上的某些特質(zhì)。
上世紀七十年代,李儉康憑著他的手藝,每天能掙到一塊錢,在當時已屬可觀。到了九十年代,他在榮昌夏布遠銷海外第一人黃良位的帶領(lǐng)下,靠著這份手藝,生活還算滋潤。2000年前后,夏布的光景又弱了些,加上外出打工的機會變多了,織布的人越來越少。那時李儉康也動過心,很快,他便做出了決定。他要留在老家,靠織布養(yǎng)活兩個孩子,哥哥姐姐妹妹都離鄉(xiāng)了,他得挑起照顧老人的責(zé)任。
“當年我爺爺70多歲的時候,還在織布。爸爸60多歲就過世了,說是織布給累壞了。他是老大,有九個弟弟妹妹,一直靠這個手藝養(yǎng)家?!痹瓉?,最早的織布機上用來推動經(jīng)線和緯線交織的是竹筘,動力很差,很費勁,搖動織布機的時候上半身得不停地來回晃動,老人們說這樣會搖肝擺肺,特別傷身?!艾F(xiàn)在都用鋼筘了,比那時條件好多了?!比欢顑€康并不畏懼父輩們吃過的苦。
看著時間帶來的變與不變
Seeing Change and Non-change Brought by Time
李儉康三十多歲時,開始學(xué)習(xí)收絲,用肉眼在日光燈下辨別農(nóng)戶們送來的麻絲,根據(jù)粗細、漂白度等決定收購價,每天要看好幾個鐘頭,視力下降得厲害??棽紝ρ哿Φ囊筇?,否則難出精品,所以他在織布機上的時間很少很少?,F(xiàn)在,他在表親開辦的麻紡有限公司里任技術(shù)總監(jiān),對手藝的堅守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
“刷漿最難的地方是一定要刷均勻,奶奶原來教我的辦法是刷的時候每刷一段的長度一定要短……”兒時習(xí)得的每道工序的訣竅,他都爛熟于心,他教過的120多個徒弟,如今遍布盤龍鎮(zhèn)數(shù)十家夏布生產(chǎn)企業(yè)。
“以前有5種規(guī)格的布,32、45、68、75、92,數(shù)字代表了織布機上要定的筘數(shù),決定了夏布織出來時的密度、透氣度、柔韌度,也決定了這塊布的用途?,F(xiàn)在,這些筘數(shù)都變成了整數(shù),有70、80、90和100的。不同規(guī)格的布要求不同粗細的線,價格也大不相同。”產(chǎn)品規(guī)格在變,絡(luò)繹不絕的國內(nèi)外客商踏破了門檻,訂單紛至沓來。
“我們的純手工榮昌夏布布面沒有傷疤,平順,編裝整齊。”作為重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榮昌夏布代表性傳承人,李儉康對自己手上保留下來的技藝很是自信,不過他知道現(xiàn)在還能用手工編織榮昌夏布的,都是45歲以上的人了,他們的下一代大都只懂些皮毛。
可他并不曾感到遺憾,“手藝是父輩傳下來的飯碗,社會進步了,人們總會找到新的,難的是沉下心來做事,把一種技術(shù)學(xué)透,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p>
Grass Cloth, a Life-long Pursuit
Article | Han Xi Pictures |Liu Wa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