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東方
村民用土地、人口、勞齡、資金、舊房產入股村集體,這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形式被稱為“確權確股不確地”。
在陜北榆林的一個省級貧困村的試點中,這種改革形式給這個村子帶來巨變,村民變成了村合作社的工人,每月有了固定工資,而且住進了城里人一樣的小洋樓,貧困人口銳減。
但在這巨變后面,也有村民的隱憂。在專家看來,趙家峁村所推行的改革就是應對當前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缺陷而進行的一項有益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這種形式能否獲得成功還需要通過試點,還要經受實踐的檢驗。
七月流火,陜北黃土高原的日頭似乎更毒一些。
榆林市榆陽區(qū)古塔鎮(zhèn)趙家峁村所在的山部地區(qū)位于市區(qū)的東南部。盡管過去很多年,榆林市一直持續(xù)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趙家峁村也從2013年開始將村中的土地進行了整理,在較低處的壩地建成了設施經濟林業(yè)區(qū),但由于這里處于黃土與沙漠的過渡地帶,山頭疏散的綠色莊稼夾雜在裸露的黃土上,仍讓人感覺到一種說不出的燥熱。
“這兩年,我們村主要的投入就是林業(yè),雖然村子低洼的壩子地已經形成了果蔬規(guī)模種植,但山上面還是老樣子,所以還得加大經濟林的種植和發(fā)展?!壁w家峁村的鄉(xiāng)鎮(zhèn)駐村工作人員葉武利指著一片時令水果采摘區(qū)說,“我們已經建成果蔬、葡萄、山地蘋果以及酥梨為主的設施農業(yè),基本形成從春季開始到年底,每個時令段都有新鮮的水果供游客采摘?!?/p>
中午快12點,采摘區(qū)大棚外的員工休息區(qū),村民們正在吃午飯。村里每天有不同的人參觀,他們似乎已經司空見慣。對于如今給村里打工,村民們都說:“月月都能領到現錢,收入是比過去強多了?!?/p>
一位鄰村來打工的村民開玩笑說:“趙家峁現在成了香餑餑,我們村想學也學不來。”
葉武利說:“鄰村人學不來的是趙家峁村的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
昔 日
午飯過后,馮秀芳在村老年幸福院的廚房里和面,這是為晚飯備料。吃完午飯的幾位老年婦女,坐在外面的臺階上拉著家常,也有人時不時進廚房來給她搭把手。
對于利索能干的馮秀芳來說,給老年院幾十個人做飯菜是件稀疏平常的事兒。與平日一樣,做完幸福院的事情,她就回到自己家中打掃衛(wèi)生。一大早起來,她要先給丈夫收拾好外出賣涼粉的各種東西,然后就得給老人們做早飯,家里的衛(wèi)生只能中午回來收拾。
今年春天,馮秀芳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樣,搬進了這幢14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這是2013年在趙家峁村實施的國家京津風沙源二期治理移民搬遷項目,全村村民被集中安置在村委會旁邊的一大片平地上,設計為統(tǒng)一風格的二層小樓,并且一家家聯接起來。安置區(qū)中心的村民活動廣場,擺放著各種健身器材。
“除了幾套房子稍微大了一些,其它的完全一樣?!瘪T秀芳家的這套新房子,自家掏了5萬元。住在這樣的新房子里,每月還能領到3000元的工資,這對活了大半輩子的馮秀芳來說,是過去完全沒有料想到的好事。
“過去我們一家人住在幾間破舊的窯洞里,水、電都不方便,更不要想講什么衛(wèi)生。每年就靠自己家種地的幾千塊錢的收入維持?!瘪T秀芳說:“后來3個娃娃大了,上學要用錢,我們倆被逼得實在沒辦法了,就到城里去打工?!?/p>
馮秀芳一家人的經歷,是趙家峁村人生活變遷的基本寫照。
這個位于榆陽城區(qū)30多公里外南部山區(qū)的黃土高原腹地傳統(tǒng)村子,2013年之前,還是周圍一帶有名的“老幼病殘”留守的省級貧困村。馮秀芳說:“村領導基本不管任何事,用我們土話講就是個爛桿村。”山大溝深,貧瘠的土地和無法依靠的村集體,讓村民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村里大部分青壯勞力和馮秀芳夫婦一樣,也只能靠外出打工來撫養(yǎng)老人和孩子。
葉武利介紹:“當時全村面積7.8平方公里,只有5300畝耕地和林地,人均耕地5.4畝、林地4.2畝。主要農作物就是玉米、小雜糧、馬鈴薯、林果等。4個村民小組戶籍登記的171戶618人,大部分外出務工。散居著的20來戶人家,村里僅剩100多個留守村民,住房都是老舊窯洞,做飯靠燒柴,耕地全部是畝二八分的‘綹綹地,村子里的耕地閑置荒蕪,成了遠近聞名的空殼村、空心集體、空巢家庭的‘三空村。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到2013年改革之前,一算賬居然欠賬2萬多元。”
變 革
一切的變化源自2013年的變革。這年6月,趙家峁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換屆選舉。
“為了徹底改變這個貧困村的困境,區(qū)委、區(qū)政府、鄉(xiāng)鎮(zhèn)黨委找到了村里外出經商多年的‘能人張春平,說服他回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比~武利回憶說:“起初張春平并不愿意接受。他有自己的公司,日常工作本來就很繁重。加上村子當時的情況,他也有顧慮,自己能搞好企業(yè),但能不能搞好村子就難說了?!?/p>
讓張春平徹底打消顧慮的是村民們的信任。選舉的結果,他幾乎是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與眾多愛家戀舊的陜北人一樣,張春平這個長相黝黑、性格憨厚的陜北漢子,也是很留戀自己從小長大的這個村子。面對鄉(xiāng)親們的信任期待,他心動了。當選當天,他就趁熱打鐵召開了村民大會。會上,他讓村民們繼續(xù)投票選出自己信任的13位村民代表。這13人成立了村民議事小組,主要是討論和商議村里重要的發(fā)展事項。
“管理企業(yè)我是有些經驗,但不知道這些管理經驗用來管理村子會是什么效果?”張春平笑瞇瞇地回憶道:“畢竟咱出身農民,沒回村之前,我也經常關心農村致富的新聞,在外地也常見到一些現代農業(yè)設施,有時就想,我們村是不是也能搞搞現代農業(yè)呢?”他把自己曾有過的想法和村委會班子以及村民代表一商量,大家覺得完全可行。
按照張春平的設想,應盡快開工修建溫室大棚、養(yǎng)殖場區(qū)等項目,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村里有了支柱產業(yè),就能讓村民有收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啟動資金在哪里?成片的土地在哪里,當時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村里的土地又分布零散,多半撂荒,經營權在各家各戶手上。張春平想來想去,決定把這些問題放在支部委員會、黨員大會、議事小組和全體村民大會上討論。endprint
“村里一下就炸開了鍋,每家每戶都談論這個事,人和人一見面就一起嘀咕?!贝迕褛w永明清楚記得當時的情景:“村委會不停開會,反復給村民們講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設想,還有這個設想實現后的利與弊?!?/p>
最后討論的結果是,對全村土地進行折股流轉,動員外出創(chuàng)業(yè)的能人和全體村民自籌資金,發(fā)展村集體經濟。
趙永明是當時惟一沒有在意見表上按手印的村民,他有些羞澀地說:“當時我沒有搞懂這個辦法,不曉得以后會是什么樣,所以我就沒按手印。”
而其他村民盡管按了手印,表示自愿入股,但私下里還是有些擔憂,擔心能不能做成?賠了怎么辦?張春平了解了村民們的心態(tài),便向全村人承諾:“你們不管入多少錢的股,掙了都是你們的,賠了我給你們包起!”
張春平還動員了村里其他幾位在外做生意的村民入股,最高的入了50萬元。村上以村民現金入股的方式,籌措了432.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流轉土地960畝。
但這樣以土地和資金入股的方法,倒底符不符合國家政策?張春平心里沒底。“當時我們也在網上找到了其他省的各種做法,我們村的想法也有一些地方的農村在搞。但是沒有得到區(qū)委、政府的肯定,我還是有些忐忑不安?!?/p>
張春平找到了時任榆陽區(qū)區(qū)長的苗豐。趙家峁村的做法,引起這位區(qū)長的興趣。這年9月,他帶著榆陽區(qū)農、林、國土等部門的負責人到趙家峁村實地調研和座談。最終,苗豐對趙家峁村的做法給予肯定。
張春平回憶道:“苗區(qū)長對我們說,從土地流轉、設施農業(yè)、股份合作入手的方向是對的,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大膽嘗試。他還當場要求所有相關部門要全力給予支持。”
得到政府的支持后,趙家峁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推地整田,建大棚,還成立紅雨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和金潤園、豐景兩個種養(yǎng)合作社。
“村里人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積極性空前高漲,外面打工的生怕自己被拉下,也都趕了回來。多少年沒見過村民們這樣整齊地出現在地里搶著干活?!比~武利說。
后來媒體報道趙家峁村有這樣的描述:“全體村民自籌資金入股發(fā)展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雛形在趙家峁村初步顯現?!钡慈~武利的說法:“我們當時只是自發(fā)地覺得這種方法可能有利于趙家峁村的發(fā)展,并沒有料到這會是涉及到產權制度變革的事情?!?/p>
股 東
馮秀芳一直保存著村里給她家發(fā)放的股權證書。股權人是她的丈夫張春米。股權分配是以戶為單位的,馮秀芳家的這份股權證寫明全體股東總持股數為25560股,而馮秀芳一家四口人所持股的明細都分列在證書中。股份類型分為人口股、農齡股、耕地股、資金股、舊房產權股五種。
據葉武利介紹,他們清查全村資產時,工作比想象的要順利得多。全村就是5300畝耕地,沒有其他產業(yè),全村村民同意將這5300畝耕地按現有承包人折股量化后,一并流轉由村合作社統(tǒng)一經營。
“股民就是所有村民,我們本著照顧全村人的想法,參照戶口、土地、政策、風俗、貢獻等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將2015年10月1日定成基準日,基準日之前核定的人口既是村民也是股民,基準日之后的新增人口只是村民,不享受合作社分紅,只能通過繼承和轉讓獲得利益。”葉武利解釋道。
在此之前的2014年,村里已經開始配套實施現代設施農業(yè)項目,集中開展土地開發(fā)整理。起初所需資金都是張春平墊的,后來,他將這部分資金無償捐助給了村集體。
土地整理后,原有的溝溝峁峁里的小塊地變成了集中連片的大塊地,面積也明顯增加?!斑@些新增加的地歸誰?原來到戶的耕地林怎么辦?這就有了土地重新確權的問題。”葉武利說,村里就是從這里開始明確土地“確權確股不確地”模式中的“確權”,明確土地的所有權屬于村民小組集體,農民只有承包經營權。
2015年4月第一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時,村民們看到試行方案上設有資金股、土地股、人口股、勞齡股四種,其中資金股占44%。參加討論的村民代表有的希望土地股要多占比例,有的希望資金股占比多,有的希望人口股占比多,這些意見大多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各有各的打算,想法遲遲不能統(tǒng)一。
張春平又給資金股份占大頭的幾位股東做工作,讓他們多想想貧困戶的情況。僵局持續(xù)了半年,終于被打破。時任榆陽區(qū)區(qū)長的苗豐給他們提了一個新思路。當時全區(qū)都在大力挖掘旅游文化,苗豐覺得趙家峁村擁有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豐富的水資源以及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適合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于是建議他們將思路向鄉(xiāng)村旅游、生態(tài)旅游轉變。
再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時,張春平提出新的村民小區(qū)已經入住,為了便于今后對土地、林木、舊房屋統(tǒng)一經營打造,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建議在股權設置中增加舊房產股。但他話音剛落,大家就又吵起來,有人說舊房屋我們都不住了,誰還來?吵了幾個小時,也沒吵出個結果。
其實,在此之前,趙家峁村實行的土地、現金入股合作形式已被榆陽區(qū)農業(yè)局上報到省農業(yè)廳,后被確定為全省9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之一,是陜西省惟一一個傳統(tǒng)村落試點。
針對趙家峁村關于舊房產股的爭議,榆陽區(qū)政府組織趙家峁村村民代表到山西、河南以及關中有名的袁家村、馬嵬驛等地參觀、調研,大家的眼界開闊了,觀念也大大轉變。回來以后再次開會時,五種股權明確了,但股權比例的爭論依然存在。
“我們的方案先后調整了不下50次。”葉武利笑著說:“那段時間開會開得我發(fā)愁,有時開完會,我就回不了家了,只能睡在村辦公室?!币辉麻_一次會改為半月開一次,后來又變成一周開一次,這樣持續(xù)了半年多。
最終的解決方法,還是通過大幅降低幾位入股資金較多的股東的資金股股比,提高普通村民土地股比例。趙家峁村村民股東股權分配比例確定為:土地股占38%、人口股占22%、勞齡股占5%、資金股23%、舊房產股12%。
趙家峁村完成了村民的“確股”工作,馮秀芳一家四口人,五項股權都占有,共持有合作社股份489.8股。endprint
蛻 變
“峁”字在漢語里的意思有獨特的指向性,就是指黃土高原地形中的小山頭。不過,在趙家峁村的低洼處,卻有一條小河,河道兩側綠樹成蔭。
2016年,沿著河道,趙家峁村建成了一個休閑度假村。小河在這里被攔截起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水域,河上面架起空中滑索,旁邊的樹林中是森林穿越和水上游樂的各種設施,河灘上有燒烤和農家樂。
我們去時,沒有看到幾個游人,張春米的涼粉也沒有賣出去多少。他解釋說:“今天不是節(jié)假日,所以沒多少人。周末和節(jié)假日來的游客就多一些?!钡隈T秀芳看來,自己老公張春米的收入遠不如自己做飯的工作收入穩(wěn)定。
據葉武利介紹,村里目前的這些規(guī)劃,都是村班子和村民代表琢磨和討論出來的。村上也曾請北京的一家規(guī)劃公司做過一個規(guī)劃,但這個規(guī)劃不大適合村上的發(fā)展。在葉武利看來,趙家峁村能發(fā)展到現在,很多都是政府的項目支持,比如:村中道路是公路部門的支持項目;林業(yè)種植來自林業(yè)部門的支持,不僅有項目資金配套,還有林業(yè)部門的技術人員無償提供種植技術支持;河道整理有水利部門的配套建設項目資金。
2016年“十一”黃金周,趙家峁村的度假村試運行,一炮打響,粗略統(tǒng)計差不多接待了5萬多游客,最火的一天來了2萬多人。5天時間,旅游項目收入7萬元,農家樂和特色餐飲等營業(yè)收入6萬多元。當時農家樂和餐飲這塊村合作社還沒來得及搞,就由村民自發(fā)地做。
葉武利也承認,目前趙家峁村的鄉(xiāng)村旅游還存在短板,“離城區(qū)太近,大家來玩一兩個小時,所有的項目就玩得差不多了,留不住游客”。
為此,村委會和合作社也絞盡腦汁,他們認為首先得增強鄉(xiāng)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拔覀儼淹跽饘④?947年轉戰(zhàn)陜北時駐扎過的老院子建成了旅游景點,又恢復修建了當年的知青點,原來的舊窯洞都不變,只是把外面和窯洞內修整一下?!比~武利說。
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趙衛(wèi)軍介紹說,他們正在建餐飲部,建成以后就有地方小吃與特色餐飲,讓游客能吃到我們村上種植的綠色蔬菜與水果,這樣就能吸引很多游客駐足。
目前,趙家峁村的產業(yè)發(fā)展已形成兩大優(yōu)勢,即現代特色農業(yè)和休閑農業(yè)。我們在水果、蔬菜采摘區(qū)看到,當季的桃樹種植區(qū)里,水蜜桃、蟠桃和本地的大桃樹穿插栽種,都已經成熟,等人采摘。趙衛(wèi)軍說,村里目前已建成了150畝葡萄種植區(qū)、35畝現代養(yǎng)殖小區(qū)、33棚設施蔬菜大棚、150畝山地蘋果、30畝酥梨,完全能夠滿足游客體驗采摘與購買的需要。
2014年10月,農業(yè)部命名了一條“中國美麗田園——榆陽區(qū)杏花景觀帶”,趙家峁村剛好就處于這個景觀帶旅游區(qū)內。他們積極規(guī)劃了“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老家記憶、難忘鄉(xiāng)愁”為主題的集休閑農業(yè)、時令水果采摘、水上游玩垂釣、舊農居體驗為一體的近郊鄉(xiāng)村旅游項目,成為這條景觀帶上的一個重要景觀。
紅 利
從一大早開始,在趙家峁村村委會的辦公室,葉武利和趙衛(wèi)軍就開始接待一批又一批省、市、區(qū)各級單位的參觀考察團,還有不同媒體的記者。不在村子里的張春平也被一個又一個的電話催回來。
葉武利找來一輛游覽觀光的電瓶車,將需要去見村民的來訪者集中在電瓶車上,入戶去采訪和參觀。
葉武利介紹說,這種大量涌入村中采訪和參觀學習的景象始于今年3月份。有媒體報道稱,“3月16日,陜北黃土高原腹地的小山村——榆林市榆陽區(qū)趙家峁村,鑼鼓喧天,秧歌歡騰,異常熱鬧。這一天,對全省首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趙家峁村來說,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一天:全村630位股民,領到了由榆陽區(qū)農業(yè)局頒發(fā)的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證?!庇忻襟w還稱:“趙家峁村股份合作社掛牌、股權證正式頒證,是榆陽區(qū)農村發(fā)展史上一座里程碑,意義極不尋常?!?/p>
對于這種說法,張春平和葉武利都持著極謹慎的態(tài)度:“我們村的這種改革方式,目前還處于一個摸索、探路的階段,從去年到現在,還沒有給村民一分錢的分紅。以后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完成對村民的承諾?算不算成功?不是現在就能說得清的。”
在種植園中務工的幾位村民也證實了張春平的說法,他們除了對目前能在村里務工有工資拿感到滿意外,對村上實行的產權制度改革能否給他們帶來紅利,同樣持等待和觀望的態(tài)度。
在葉武利看來,這種審慎的態(tài)度,是由村民自身的思維方式與眼界的局限性決定的,只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到手,才能讓他們心安。而目前對大多數村民來說,改革最大的紅利就是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中,成為村辦企業(yè)和合作社的工人。“加入園區(qū)和旅游區(qū)務工的已占到全村村民的80%,去年我們給村民支付的工資有50多萬元。還有一些外出打工回來的村民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農家樂或者搞農產品加工?!?/p>
馮秀芳一家目前的狀態(tài)是村民中最為尋常的一戶,妻子在村中務工,丈夫經營小吃。馮秀芳說,她家的吃住條件與過去相比是完全不同,家庭收入比過去已高了兩倍。
作為曾經的省級貧困村,趙家峁村過去有150戶貧困戶,貧困人口470人。如今,這些貧困戶基本都已脫貧。據趙家峁村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貧困戶所占比從90%下降到3%,貧困人口從81.7%下降到2.4%。
去年一年,村辦企業(yè)及股份合作社旅游收入50萬元,設施農業(yè)收入20萬元。
張春平計劃,今年年底,不管出現什么情況,一定要給村民分一點紅,這樣才能讓村民們有信心繼續(xù)走下去。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農業(yè)經濟研究專家賴作蓮認為,趙家峁村這種改革形式可以說是對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的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一些制度缺陷越來越明顯,突出表現在農地細碎化,難以形成規(guī)模經營;農村集體經濟空殼化;土地撂荒等諸多問題。
趙家峁村試點的“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變革形式,有利也有弊。賴作蓮說,“不難看出,將土地股份化,有利于農業(yè)規(guī)?;l(fā)展,保障農民的土地收益;也有利于激活農村資源。通過股份制的形式,將土地、閑置資金、舊房產等都轉化為資產,實現了資源向資產的轉變,從而能較好地解決農村經濟發(fā)展中嚴重的資金不足問題。更有利于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更好地保障村民的利益。通過人口股、勞齡股,保障了村集體范圍內人口的利益。”
賴作蓮同時認為,這種做法的弊端也很明顯,“這樣的形式隱匿的風險是易讓農民喪失土地權益”。在她看來,村民交土地、資金、房產等折股交由村集體(或者村集體組建或委托的企業(yè)、合作社)經營,村民能否獲得收益,取決于村集體經營的效益。一旦村集體經營失敗,村民就難以獲得收益。特別是農民的土地權益,存在因村集體(或企業(yè)、合作社)經營失敗而侵害農民土地的風險?!斑@種形式下,收益的獲取,取決于村集體(或村集體組建或委托的公司及合作社)的經營狀況和村集體收益的分配方案。如果村集體的經營狀況欠佳,或者村集體收益的分配方案不利于村民,將難以保障村民的利益。
在賴作蓮看來,對趙家峁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取得的暫時性成功,要持一個謹慎的態(tài)度。目前全國的這項改革都尚處于探索階段,貴州六盤水市是農村土地“三變”(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先行區(qū),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處于探索階段,對各種可能的風險仍缺乏穩(wěn)妥的應對方案。她說:“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經驗的積累?!?/p>
(本文圖片由榆陽區(qū)委宣傳部提供,特別致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