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華
摘 要: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現(xiàn)代文明以及其他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大,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當今正在變化的傳播環(huán)境,因此必須積極尋找新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不可否認,在任何一個行業(yè)或者任何一種藝術領域,都有一批孤獨的人。有時孤獨也是一種文化,尤其對很多文藝創(chuàng)作者而言,孤獨往往是最好的朋友。形單影只,靜慮深思,在每個清晨或黃昏,任由自己的思維天馬行空,不拘一格。鼓詞藝人,是曲藝類藝人中孤獨者的代表。
關鍵詞:文化遺產;南陽鼓詞;傳播價值;傳播文化;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132-01
“夕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边@是詩人陸游見到藝人在鄉(xiāng)村說書的情景時寫下的詩句。然而,就在二十世紀中期之前,歷史也曾記下他們輝煌的時刻,隨著民間娛樂形式的多元化,以及現(xiàn)代潮流文化的不斷滲入,短短三十年,這種延續(xù)了幾個世紀的說唱形式已漸漸消失,只剩下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民間老藝人,用他們略感滄桑的音律訴說著藝人背后的那份孤獨和無奈。
一、南陽鼓詞的發(fā)展史
鼓詞的說唱形式歷史悠久,相傳起源于春秋時期,鼓詞二字起源于明代,清代以后鼓詞演唱興盛。北方鼓詞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東、遼寧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蘇的揚州鼓詞和浙江的溫州鼓詞等。南陽鼓詞又稱“鼓兒哼”、“鼓兒詞”、“犁鏵大鼓”等,一人演唱,左手執(zhí)兩塊犁鏵鋼板,用以擊節(jié),右手擊鼓。其鼓點有鳳凰三點頭、緊急風、流水、五鼓三板等。其輕重緩急是烘托各種氣氛的主要手段。
“鼓詞是明清時期流行于我國北方諸省的講唱曲藝,因表演者以擊鼓、說唱而得名,和彈詞一樣,是以元代的詞話發(fā)展而來(見《音樂詞典》鼓詞)。”傳入南陽的時間已不可考,但據鼓詞藝人的統(tǒng)一說法是在清道光年間由山東單縣鼓詞藝人張萬年到南陽傳藝。至二十年代,鼓詞處于興盛時期,各縣涌現(xiàn)出大批鼓詞藝人,以鎮(zhèn)平最為集中。主要分布在鎮(zhèn)平、南陽、社旗、唐河、新野、方城等縣。鼓詞藝人敬奉道教龍門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邱處機為祖師,南陽與安徽準北、湖北北部的鋼板鼓詞同屬龍門全真派。有嚴格的規(guī)矩,連行藝的鼓和架都有“七寸鼓”、“三寸面”、“鼓架二尺七寸半”的規(guī)定。另還有:“道德通玄靜,鎮(zhèn)昌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遠明,志禮忠城信,崇高嗣發(fā)興……”百字家譜。到1930年在南陽已傳至第21輩,分布在鎮(zhèn)平、鄧縣、新野一帶,20世紀20年代后期,河南墜子傳入南陽,鼓詞藝術受其沖擊,鼓詞藝術漸趨衰敗,藝人紛紛改學墜子。亦有藝人與之抗爭,對鼓詞進行改革。有的演出形式不變,用墜子曲調演唱鼓詞。鎮(zhèn)平鼓詞藝人李效成、劉金奎,墜琴手李玉山三人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苦心鉆研,終于民國14年(1925)秋將鼓詞與墜子揉合成功,演出時加入墜琴伴奏,仍唱鼓詞曲調,稱為“鼓碰弦”,但這一形式未能普及,到了40年代,南陽鼓詞藝人大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散居于廣大農村的鼓詞藝人,隨著建國初期翻身文藝的興起,開始演唱。60年代以后一些專業(yè)團體有了鼓詞,70年代出現(xiàn)了新一代鼓詞演員。
二、南陽鼓詞唱腔音樂
南陽鼓詞唱腔主要有“氣哼腔”和“唱腔”兩類。氣哼腔一般用于起腔與落腔?!捌鹎弧庇址帧奥鹎弧薄ⅰ翱炱鹎弧?、“三條腿起腔”三種。“唱腔”緊接“起腔”,有平調(腔)(用于敘事),贊字(用于快節(jié)奏的敘事),嘆腔、哭腔(用于悲哀憂傷的敘事)等。
鼓詞唱腔的顯著特點是,無論什么腔調、板式、落腔的尾音必需是“哼”音。據藝人們講“哼腔的用途,在起腔中用以潤嗓和定調”。因鼓兒詞沒有帶音高的樂器定音,所以哼腔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哼腔過程中進行適當?shù)恼{整,以便能繼續(xù)順利地演唱,在落腔中,哼一長腔來加強曲調的旋律性,這也是鼓兒詞特有的表現(xiàn)功能的唱句。哼腔貫穿演唱的全過程,即每唱夠一段后就有一個哼腔,為此聽眾稱鼓兒詞又叫鼓兒哼。
南陽鼓詞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曲調為“宮”調式。句式有七字句、十字歌、五字嵌、三字緊,以七字句為主。唱腔具有寬容性和多變性,既有由南陽越調與大調曲子旋律融合而成的嘆腔,又有由三弦書板式移植的武腔,以及本體的引腔、平板,還有演員即興加入的其它曲種、劇種的唱腔,稱為帶腔,但不常用。演唱鋼板鼓詞的為最多,其發(fā)音明亮高亢,稱為“立音”。本板鼓詞較少,其發(fā)音沉悶渾厚,稱為“臥音”。經過多年演變,與地方戲曲、民間小調互相融合,形式風格獨特的不同流派。社旗、唐河、南陽東部的鼓詞,墜子味很濃,稱“墜子口”;鎮(zhèn)平、南陽西部曲子昧很濃,稱為“曲子口”;以及“越調口”、“二簧口”、“梆子口”,還有桐柏山的“淮源大鼓”、淅川的“丹南大鼓”等。
鼓詞的唱白,經過從南陽方言中不斷提煉,較為生動豐富。曲詞格律是韻文、散文并用。唱法一般有四句和兩句的,兩句稱為上下旬,也叫對子句。白口多為散文,亦有韻文,變化多端。有路白、板白、對白、贊白、自白、滾白,用以描情說景,表現(xiàn)各種人物的念白和對話。 鼓詞把各類賦贊統(tǒng)稱為“條子”。概括為十八景、二十六歌、七十二贊,分為詩、贊、歌、賦、對、經六種形式。
南陽鼓詞演唱曲目分長篇、中篇、短篇、書帽。傳統(tǒng)書目內容豐富,經典段子幾百種,中、長篇大書有一百多部。內容廣泛,而異文甚多,同一書目,因不同藝人演唱而有異,故有十書九不同,各人嘴里變巧能的說法。長篇大書可演唱幾場到幾十場,如:《包公案》、《施公案》、《劉公案》、《大八義》、《小八義》等60余部。短篇(段書)以三百句以內為限,大多是長篇大書中的選節(jié),或取材于民間故事和社會生活等,如《拉荊芭》、《十字坡》、《桃園結義》、《劉全進瓜》、《羅成算卦》等50多個。書帽多為趣味性很強的小段,也有歷史名詞、古代諺語及文字游戲之類,如《十八扯》、《大實話》、《鴨子跳坑》、《顛倒歌》等。作為大書開始前之開場,其語言簡練生動,逗趣引人,頗受歡迎。
三、南陽鼓詞的表演藝術
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說書難習,緊鼓慢板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嘹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象一臺大戲。鼓詞演出較為簡單。初為一人演唱,演唱時用鼓架將鼓架起,演唱者左手挾兩塊犁鏵鐵片(又稱鋼飛),右手執(zhí)鼓槌敲擊出過門后開唱。演唱當中鼓槌、鐵片可作道具使用。唱白講求字正腔園、吐字清晰。其優(yōu)勢是書目多為充滿傳奇色彩、情節(jié)緊張誘人的長篇大書,字腔皆是風趣詼諧的南陽方言。其表演形式長期無發(fā)展變化,唱腔變化較大。吸收越調、墜子、曲子、梆子等姊妹曲(?。┓N韻律,為之增色不少。
鼓詞藝人在外出演出時,時間地點隨意,不受限止,演出陣容最小,演出內容最豐富,既能講出前朝歷史、 古代人物、民間英雄豪杰,又能教化做人的道理,引導百姓辨別善惡,樹立正義感,寓教于樂。
因此 鼓詞說唱藝術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廣大基層群眾接受歷史教育的傳播紐帶,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聽眾為之陶醉。
四、南陽鼓詞的價值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他的《康熙大帝》、《 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中,曾多次提及南陽鼓詞。南陽鼓詞,一面鼓、兩塊鐵板,再加一個人,便是一個舞臺。天底下估計少有像這么簡單的舞臺形式,也少有像這么孤單的舞臺藝人。在這些老藝人的眼里,返璞才能歸真,一切華麗在褪盡修飾之后,所保留下來的本我,才是萬物自身的原點。南陽鼓詞不論從表演形式,藝人的生活方式,還是從內容腔調上來看,都是完全的民族民間文化,一種最為貼近人民群眾的藝術形式。文化的本真含義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民俗的意義超越了任何一種雅致,也超越了任何一種粉飾,裸露著粗糙而堅硬的內涵,堅強并自然著。
2008年3月,鼓詞被南陽市政府公布為南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得到了重視和保護,和其他眾多民間傳統(tǒng)一樣,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
參考文獻:
[1]潘存愛.大眾傳媒中的非語言符號傳播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1.
[2]劉麗芳.微博客的傳播特征與傳播效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