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峰
六月,我們一行博士生來到臺北的幾所大學進行學術交流。飛機降落在臺北桃園機場,迎面吹來的風不僅濕熱,而且有著海的味道,想著這風是來自太平洋,我們頓時釋然。一周的時間過得很快,除學術收獲之外,臺北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也讓我們久久回味。
有課無書的大學
臺北的大學多而不單調。這里有近50所大學,但是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臺北的大學美而不設防。這里的大學校園不僅清新雅致,而且不設圍墻。如果非要找到一個界限來區(qū)分校園內外,那也一定是一堵堵花墻組成的綠色屏障,告訴來往的行人:墻內是花,墻外有道。
臺北的大學少有高樓大廈。這里的大學如果有高樓的話那多半是大學圖書館。臺北的大學少有博大的校園,但各個大學的圖書館大而醒目,不僅獨具風格,而且藏書豐富。各大高校圖書館之間合作互通,一所大學的學生足不出館,即可通過本校圖書館網站借閱其他合作學校的館藏書籍。
如此重視圖書館建設的臺北大學卻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意外:臺北的大學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不給學生發(fā)教材。一門課程開課,在第一節(jié)課上任課教師會告訴學生可以選作教材的若干版本,同學們可以去圖書館借,可以去二手書店淘,還可以找同學借來教材復印。當然如果你有不用教材也可以學習的方法,那么即便不選擇教材,老師也會允許。同時,各科教師在開學的第一周會將教案的PPT文檔上傳到校內網,這些文檔都是教師整理出的學科重點和精華,它并非出自某一本教材,而是教師博采眾家之長整理出來的。學生可以直接登錄下載并打印出來,成為該科教師獨具特色的自編教材。上課不用教材雖然可以為學生節(jié)約學習成本,但這并不是學校的初衷。臺灣大學圖書館的一位教師介紹說,這種做法看似沒有指定教材,卻讓學生在無約束中讀了更多的書。如果說“有教無類”是指教育的功能,那么“有課無書”可以很好地詮釋臺北的大學“無,即有”的教育理念。
文化生活的守望者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主角,比如出生、婚禮以及死亡。每個人在一生中也都有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需要閱讀,比如考試、消遣以及孤獨。
有人說打破單調乏味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閱讀。但是,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的人每天面對的是多變而精彩的生活,因為孤獨而選擇閱讀似乎顯得牽強。當今出版業(yè)生存艱難也導致書店難以在都市立足,但臺北這個城市仿佛是個例外,非但讓人感受不到出版業(yè)在艱難中求生存的狀況,反而讓人看到城市與書店的和諧共生之美。臺北的書很貴,但臺北的書店不僅沒有關張,反而越開越多,欣欣向榮。華燈初上時,華彩的霓虹中鑲嵌著安靜的書店,夜闌人靜時,書店的燈光夜夜長明。
早就耳聞,臺灣的出版業(yè)發(fā)達,而且主要集中在臺北市,據說臺北現(xiàn)有書店和零售書攤2000有余。幾天下來,我們逛了多家書店,書店里的書一律很貴,但書店幾乎都開在交通便利之地。隨行的學生志愿者告訴我一個數(shù)據:僅誠品書店每年就接待顧客1.2億人次,臺灣人平均每年去誠品近5次。誠品有句廣告詞很好地印證了這種現(xiàn)象:“你不在家,就在誠品;你不在誠品,就在往誠品的路上?!?/p>
午夜一時,約上好友來到臺北敦南路誠品書店,書本散落有致,人流來往不息。踱步其間,從容優(yōu)雅。席地而讀,物我兩忘。
書店,是臺北人文化生活的守望者。
凌晨臺北的溫度
走出誠品敦南店,已是凌晨。踱步走回酒店,卻見前方路口處一方銘牌燈光閃爍。走近端詳,一棵枝繁葉茂的榕樹上懸掛著“派出所”字樣的牌子,雖簡陋卻親切,既醒目又文藝,仿佛一家存在多年的老店。為了尋路,我們走進派出所,剛入內,不覺肅然。待右轉,走進接待室,卻見墻上寫著:請坐奉茶。頓覺溫馨。
一名身材高大的值班警員接待了我們,仿佛見到了每日相見的鄰居,家常而溫和。得知我們來自祖國大陸,對方在解釋過我們應該走的路線后仍不放心,和值班同事做了交待后,一路將我們引到夜幕中的十字路口并指明了方向。我們連聲道謝,對麻煩他表示歉意,對方應了一句:“不會?!彼燹D身匆匆離去。
夜幕下,街道上人車寥寥,燈光下的斑馬線空空蕩蕩,有的只是臺北的晨曦薄霧,而我分明感受到了凌晨臺北的溫度。
品味精神的流浪
白先勇先生曾經在《臺北人》中描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臺灣社會,小說中的臺北人其實都是淪落臺北的大陸客。這些臺北人不僅思念大陸的親人,還懷戀過往的時光。他們雖貧富懸殊,行業(yè)各異,但沒有一個不背負著一段沉重的、斬不斷的往事。如今這些臺北人的后代開始認為自己是真正的臺北人了嗎?
一代迷失的放逐者,雖然在海島之上暫且放下了行囊,但是心靈深處渴望尋找現(xiàn)在與過去對話的可能性以及自我的精神根源。正因為如此,臺北被當年跨過海峽的大陸人不斷地復制成記憶中的故園。
由于時間距離的延伸, 現(xiàn)代的臺北人對命運的感嘆已不再那么沉重,但是臺北夜色中書店內的人流是否在傳遞著一個群體的孤獨寂寞呢?如果是,是因了思鄉(xiāng)、念舊,還是一腔幽怨無處安放呢?
村上春樹說: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F(xiàn)代的臺北人似乎就是因為對現(xiàn)實的失望才陷入孤獨寂寞,同時,又因為孤獨寂寞才會在書間安放自己的情愫。
臺北,一座文化的城市中,半城的書香仍無法掩飾臺北人的精神流浪。
送別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是苦痛的,最好避免。梁實秋曾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去接你?!?/p>
七天后,又在晨曦薄霧中,我們一行告別臺北。
臺北,我走了,別來送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