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旭
摘 要:皴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領域中的一種典型技法,在中國畫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古往今來眾多藝術家的不懈探索中得出:由于山水畫皴法自身的優(yōu)越性及獨特的審美潛質,將山水中的皴法合理的運用到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可以極大的增強人物畫的藝術表現力,為實現人物畫的新發(fā)展提供很好的突破口并拓展出新的發(fā)展空間。在當代中國人物畫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浙派水墨人物畫領軍人物方增先就是這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畫大膽的借鑒運用山水畫皴法并形成了蒼潤華滋、沉穩(wěn)豐厚的獨特面貌。本文將以方增先為例,通過其作品來討論分析山水畫皴法在意筆人物畫中的具體運用及啟示。
關鍵詞:皴法;意筆人物畫;方增先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41-01
一、山水皴法在意筆人物畫運用的歷史背景
皴法在人物畫中的運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吳道子,其后有石恪、梁楷等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物畫家。但在他們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對于山水畫皴法的運用還只是一種簡單的無意識的對山水畫技法的挪用,尚未形成有意識的系統(tǒng)化的主觀追求。盡管如此,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古代水墨人物畫的發(fā)展。建國以來意筆人物畫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皴法在意筆人物畫中的廣泛應用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眾多藝術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有蔣兆和,周思聰,方增先等,他們以自己對生活的不同關照,將山水畫皴法融入到水墨人物畫當中并各自表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以下選取方增先先生作為典型來具體論述皴法在當代水墨人物畫中的應用。
二、山水皴法的介入極大地增強了意筆人物畫的表現力
中國寫意人物畫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tǒng),代表了一種源遠流長而又生生不息的精神譜系。縱觀中國寫意人物畫的歷史,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寫意人物畫并非停滯不前,而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呈現出了不同的風貌,從形象概括、用筆奔放的早期人物畫的產生,到成熟工筆人物畫的出現,再到宋代梁楷開辟的大寫意之風,中國寫意人物畫不斷的向前發(fā)展著。建國以來人物畫得到了前所未有發(fā)展,方增先作為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在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現實之間苦苦求索并認識到想要真正革新中國寫意畫,首先要對寫意人物畫的內在精神有深刻的理解,這就要求畫家既要對傳統(tǒng)的意象造型有深刻的認識又要辯證的吸收西方的寫實和抽象主義造型因素。由此,他從本民族的傳統(tǒng)技法入手并與西方造型藝術進行有機結合,對畫面做出新的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山水畫中的皴法與寫意人物畫擦出絢爛了火花。
線條歷來都是中國繪畫中所主要運用的表現形式,構成了中國畫最為基本的風格特征。山水畫皴法運用到意筆人物畫中豐富了原有的畫面結構。方增先曾經有提到自己的勾勒法有學任伯年的影子,人物頭部有較強的明暗法,在之前的單純勾勒到之后以皴法加以豐富,使畫面更顯活力。他創(chuàng)作的《帳篷里的笑聲》最具代表性,此畫線條的“書寫性”達到了一定的突破,從“形”、“神”、“筆”、“墨”的結合上堪稱完美,當山水畫皴法介入到畫面當中物象的體積與厚重感的表現上更具視覺沖擊力。在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的厚重的山石體塊,所采用的皴法,一遍遍的皴是山石更顯其原來的面貌,在方增先的這幅作品中也將這種手法表達的淋漓盡致,感受到了皴法的作用也能同樣的適用于人物畫當中。
羅丹說:“一個規(guī)定的線通貫著大宇而賦予了一切被創(chuàng)作物,他們在它里面運行著,而覺著自由自在”。方增先的《行行復行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巧妙地處理好了筆墨技法與造型的關系問題,大膽的用筆,用大塊面概括人物形體,并用大手筆的斧劈皴對形體進行結構化和具體化,使人物更顯視覺沖擊力,更顯其厚重感,更好的表達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畫面形象也因為皴擦的關系而發(fā)生了變化,使畫面帶有歲月的滄桑和苦澀味,這些都與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筆墨所傳達的文人式審美情趣和精神氣質有很大的差異,使他的作品呈現出既有時代特點又有自我個性化語言的新面貌。
三、山水畫皴法在意筆人物畫中運用的啟示
山水畫皴法作為中國畫特有的傳統(tǒng)技法,在山水畫的發(fā)展中臻于完善,使山水畫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峰。清朝末年的西學東漸,西方造型觀的引進使寫意人物畫面臨著各種復雜的現象,人物畫家們在運用已知的表現方式去表達時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其中學習古人的手法,將山水畫皴法運用人物畫當中,為當代人物畫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面貌。上文中的方增先先生運用山水畫皴法形成了自己畫面的獨特面貌,更好的表達了自我內心的真實情感,使畫面震撼人心,這就是從傳統(tǒng)出發(fā)的力量。皴法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文化符號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東西還是精神層面的產物,有著豐富的審美內涵,既融匯古今,又連接中外。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對傳統(tǒng)的研究、繼承和發(fā)展。
中國畫的發(fā)展需要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從繼承來再將其推出去,以其為圓心向四周發(fā)散,讓每個時代都有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同樣,讓每個時代都有本時代的特點。讓世界的藝術相互交流溝通,各種風格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相互碰撞,兼容并蓄,使藝術呈現群星璀璨的繁榮局面。
指導老師: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