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玉
摘要:地方法規(guī)是我國法律制度規(guī)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地方自治和促進地方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國的地方立法卻存在立法觀念落后、立法內容抄襲、立法主體單一、部門利益傾向嚴重等方面的問題,影響了地方立法的民主化與科學化水平。因此,在分析我國地方立法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就提高地方立法民主化與科學化的相關要求和策略進行了重點研究。
關鍵詞:地方立法;民主化;科學化;立法監(jiān)督;立法質量
中圖分類號:D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5-0161-03
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開展,地方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改善,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也得以同步提升,這代表我國社會主義特色法律體系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民族性、區(qū)域性特征比較明顯,所以地方立法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特殊性,致使我國目前形成了大量的地方法規(guī)和規(guī)章。由于部分地區(qū)的立法觀念比較落后,立法內容和立法技術存在滯后性,所以地方立法會存在民主性與科學性方面的問題,不利于多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因此,我國當前迫切需要針對地方立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高地方立法的民主化與科學化水平。
一、影響地方立法民主化與科學化的主要因素
(一)地方立法規(guī)范的缺失
當前,我國的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對于地方立法的程序和規(guī)劃等方面,并沒有做出具體、科學的規(guī)定。一方面,地方立法常常缺乏通過的約束性規(guī)定和整體部署,導致地方立法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在制定地方法規(guī)前并沒有進行科學的調研和論證,不利于地方社會矛盾的解決。另一方面,有些省份的立法規(guī)范以偏概全,適用性和適應性不強,致使很多部門的立法比較被動,影響了地方立法的時效性和科學性,難以制定科學的立法程序和步驟。
(二)立法權限劃分不清
在我國地方法制的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詳細的立法依據,或者因為立法權限的劃分不清,存在很多地方立法機關超越權限進行立法的情況,這樣的法規(guī)缺乏合法性的基礎,也就無法保證地方立法的科學性。例如,有的地方國家機關超出相關規(guī)定設立了新的公民義務或權利,或者對某些公民權利和義務進行增減,而這都是在沒有經過相關授權的情況下進行的。
(三)背離基本法治精神
有的地方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忽略了基本法治精神的導向作用,導致一些地方法規(guī)從內容到精神,都與法治精神相背離,對公民的基本權力造成了限制或侵害,或者給執(zhí)法機關濫用權力提供了便利,增設了一些法外權力和法外義務,影響了地方立法的民主化與科學化。例如,一些地方的“亂收費”行為,表面上有一定的法律依據,但是背離了基本的法治精神,也侵害了部分公民的合法權力。
(四)立法簡單重復
有的地方立法機關由于立法水平有限,或者因為對于自身地域特征的調研不夠深入,所以在地方立法上習慣于跟隨中央立法,這樣的立法速度雖然比較快,但是由于多是對中央立法法規(guī)的簡單重復或者小修小補,所以缺乏特色和地域適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立法的權威性和科學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各個地方立法相關借鑒和復制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沒有考慮到本地區(qū)的實際,也沒有對借鑒法規(guī)進行全面分析和有效識別,盲目的借鑒和嘗試也會對地方立法的科學性造成不利影響。
二、提高地方立法民主化與科學化的有效對策
(一)提高地方立法科學化的有效措施
(1)樹立科學的地方立法觀念
地方人大雖然具有立法的地方自主權,但是如果不能樹立科學的立法觀念和指導思想,必然會影響到地方立法的科學化水平。立法觀念代表著立法的總體思路和態(tài)度,是約束和指導立法活動的重要準則,對于地方人大來說,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反映人民意志和愿望,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綜合考慮地域政治、經濟、文化、道德觀念、歷史傳統(tǒng)、民族特點等因素,本著靈活性與原則性相結合的準則,增強地方立法的實效,避免過多的主觀性和照搬照抄現(xiàn)象,以確保地方法規(guī)在當地能夠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和職能。
(2)建立科學的地方立法制度
法律的制定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只有建立嚴格、規(guī)范的立法制度,地方人大在立法過程才能有理有據??茖W的地方立法制度,至少要涵蓋三方面的內容,即科學的立法權限劃分、科學的立法載體選擇和科學的立法權運行過程。其中,對于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上,主要包括立法權歸屬、大小、屬性、構成、種類、限制條件、權限關系等,地方人大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有針對性和有地域特色的立法權劃分體制。立法權載體的科學選擇主要是指對擁有立法權的主體、機構的組織建制和活動形式的選擇,這些內容只有貼近立法目標,遵循立法規(guī)律,強調公眾參與和立法論證,才能確保立法活動的有序開展和立法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立法權的科學運行主要是強調地方人大在法案的形成過程中,從提出、審議、表決,到最后的通過、公布,地方人大都必須嚴格遵循相應的法定程序,確保其他立法主體的有序參與,以確保整個立法過程可以準確、規(guī)范、高效地運行。
(3)選擇科學的地方立法技術
科學的立法技術要求在立法活動中,特別是在立法預測、立法規(guī)劃、立法決策、法的構造、立法完善等方面必須符合客觀規(guī)律。尤其是對于地方人大的立法活動而言,地方立法不能全盤西化和一味地照搬照抄,要突出地方特色和立法實效,對地方立法權進行靈活運用,優(yōu)先解決區(qū)域內社會、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的重點矛盾,提高立法成效。同時,對于地方立法技術的選擇,要本著靈活性、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與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的原則,頒布和實施的法律不能隨意變動,也不能一成不變,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所以地方立法需要有整體意識和全局意識,要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各種立法相關信息進行及時地收集和整理,并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論證,準確把握立法需求,科學確定地方立法目標,最后進行科學編制,最終形成格式規(guī)范、體例合理,結構完善、語言得當的地方法規(guī)體系,確保地方立法的科學性水平。endprint
(二)提高地方立法民主性的有效措施
(1)要保證地方立法主體的廣泛性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所以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也理應成為立法的主體,地方立法的權力在根本上屬于人民群眾,最終要由人民來實施,最終為人民所服務。因此,要保證地方立法的民主性,就必須讓人民群眾充分參與到各個立法環(huán)節(jié)中來,對于地方的一般性規(guī)章、決議和法律,人民群眾都應當積極參與討論,并監(jiān)督地方法規(guī)的執(zhí)行,這是保證地方立法主體廣泛性的基本要求。同時,立法主體的廣泛化,要求實現(xiàn)立法主體的多元化,并對各個立法主體的權限進行合理劃分,建立起多元化的立法監(jiān)督與執(zhí)行機制,從而使地方立法能夠最大程度地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再者,要基于人民群眾在立法過程中的參與需求,建立起廣覆蓋的交流機制,此時可以充分發(fā)揮工會、婦聯(lián)、消費者權益保護協(xié)會等社會組織的定向聯(lián)系作用,建立制度化的立法建議交流機制,同時借助各種媒體手段的宣傳和中介作用,優(yōu)化立法建議的征集、專家評估、定向反饋等工作機制,讓更多的公民可以保持地方立法參與的積極性,為立法參與提供更多的便利。
(2)要保證地方立法程序的民主性
立法程序的民主性是指在提出議案、審議法案、表決法案、通過法案、公布法案的程序步驟上,地方人大在行使立法權時必須本著民主性的原則,讓社會各界群眾都積極參與到立法過程中來,做到立法程序和立法內容的及時公開,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并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首先,地方人大在健全和完善立法程序時,必須對聽證制度、協(xié)商制度、多數通過制度、立法監(jiān)督制度等制度法規(guī)進行完善,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立法失誤和偏頗,保證地方立法的客觀性、公正性和公開性,增強地方立法的科學化水平。例如,地方人大要完善地方立法的聽證制度,明確聽證范圍,建立多樣化的聽證程序,明確各個聽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保立法過程中群眾的充分參與和聽證結果的有效反饋。其次,為了能最大程度的反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立法意愿,地方人大的立法活動應當是開放和透明的,并有廣泛的群眾參與基礎,營造出一個開放、透明的立法程序,給社會公眾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途徑。再次,地方人大作為立法機關,還應當密切與社會媒體、社會團體之間的聯(lián)系,做好立法監(jiān)督與立法選擇公眾,堅持民主集中制,走好群眾路線,并對立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個人偏見、小團體利益傾向、不理性看法等進行及時的論證和鑒別,真正尊重立法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這樣才能保證立法程序的民主和有效。
(3)要保證地方立法內容的民主性
地方人大代表地方人民行使立法權,制定出的法律法規(guī)需要代表人民并順應民意,體現(xiàn)人民群眾的根本意志和愿望,并使法律法規(guī)成為維護地方人民群眾利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地方立法的民主性,必須保證地方立法內容的民主性,要以保障人民權利和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首先,地方人大的立法內容應當把社會公眾的整體利益,而不是體現(xiàn)個別團體的個別利益,尤其是當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產生沖突時,個體利益和少數人的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其次,地方立法內容的民主性,立法權利必須實現(xiàn)與立法義務的統(tǒng)一,這是立法內容的界定,是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界定,所以不能出現(xiàn)特權階層或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情況的出現(xiàn)。再次,地方立法內容的民主性,還要求實現(xiàn)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平衡,避免出現(xiàn)執(zhí)法過程中權力凌駕于權利之上情況的出現(xiàn),以便更好的保障地方群眾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
三、結語
總之,要想提高地方立法的質量和水平,有效解決地方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不足方面的問題,地方人大就必須尊重地方立法的客觀規(guī)律,嚴格立法程序,強化群眾參與和社會監(jiān)督,做好地方立法過程中各個群體和階層的利益協(xié)調工作,確保地方立法的有特色、可操作,使地方法規(guī)可以有效補充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來,為我國的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與民族團結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憲忠,我國民法立法的體系化與科學化問題[J],清華法學,2012,(6):47-61
[2]楊維立,地方立法準備階段民意參與機制之思考[J],人大研究,2011,(4):37-42
[3]宋友艷,張克強,淺論影響地方立法質量的原因及對策:以地方立法科學化為視角的研究[J],學理論,2013,(32):166-167
[4]王柏榮,地方立法評估標準探微:功能、路徑與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6):72-76
[5]張淑芳,地方立法客體的選擇條件及基本范疇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81-90
[責任編輯:盛暑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