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南北朝之前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國的北方劇亂。生靈涂炭。公元349年,后趙首都鄴城變亂忽起,大將軍冉閔懸賞誅殺胡人。他下達命令,斬下一個胡人首級送到鳳陽門的,文官晉升三級,武官可任牙門將。冉閔也親自率部誅殺胡人,不論男女老幼一律砍頭。一時間,鄴城血流成河,20多萬首級堆積成山。因為鄴城的這場變故,冉閡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殺人狂魔”。
但也有更多人將冉閔視為“救世主”和“民族英雄”。因為史書記載,后趙羯族皇帝石虎極為殘暴,大肆屠殺漢人。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沿途的樹上掛滿被吊死的漢人,城墻上掛滿漢人人頭,北方漢人一度銳減至六七百萬。在羯趙政權統(tǒng)治下,建立雄秦盛漢的漢民族一度走到了被滅族的邊緣。因此,有史學家認為冉閔在五胡亂華時期拯救了北方華夏文明,是個蓋世大英雄。
那么這位評價如此兩極化的冉閔,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冉閔出生在魏郡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西北)。幼年時跟隨父親在“乞活軍”中生活。“乞活軍”是一個特殊的漢族流民武裝集團,五胡十六國時期活躍于黃河南北,它有多個支系,游走于各個政權之間?!捌蚧睢倍志涂梢苑从称涮攸c:他們曾是手無寸鐵的農(nóng)民,為了活命聚集起來,可以為任何人去殺人,甚至自相殘殺,冷血而殘酷。換句話說。他們就是一群來自北方的狼。冉閔身上便帶有“乞活軍”那種特殊的狼性,而且這種狼性貫穿了他的一生。
冉閔似乎從小就是天生的“狼王”。冉閔的父親戰(zhàn)敗被后趙軍俘虜,石虎見他勇猛就收作義子,冉閔也因此成了石虎的義孫。公元337年,石虎發(fā)兵30萬攻打段遼(北方鮮卑族部落),年僅15歲的冉閔也率部參戰(zhàn)。石虎軍大獲全勝,又想順便滅掉慕容鮮卑。誰料慕容鮮卑早有準備,大將軍慕容恪的2000鐵騎把石虎嚇得肝膽俱裂,棄甲而逃,后趙各路兵馬損失慘重,唯獨冉閔帶領的一隊人馬邊打邊撤,有條不紊,幾乎沒丟一兵一卒。從那時起,他開始“名揚中外”。
長大后的冉閔“身長八尺,勇力絕人”,就似狼群中的頭狼,帶領狼群殺死比它們強大得多的獵物。
為在后趙順利存活,冉閡逐漸變得像狼一樣極端現(xiàn)實。他在后趙生活多年,畢竟是漢人,本應對大舉殺漢的后趙皇族存在敵視,但他卻完全沒有表現(xiàn)出反感。反而在很長時間里忠于后趙。他還將名字改為“石閔”,為后趙皇族征戰(zhàn)四方、攻城略地,毫不在意與同族的東晉軍作戰(zhàn),甚至把7萬東晉同胞作為戰(zhàn)利品掠入趙境做奴隸。
隨著勢力的增強,冉閔開始逐漸表現(xiàn)出了弱肉強食的狼性。他在后趙皇室掌權后,一度將皇帝石鑒視作傀儡,希望借此“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石鑒也將計就計,常常召集大臣密謀,試圖殺死冉閔。但幾次均未成功。
公元349年11月,石鑒命令龍驤將軍孫伏都帶著3000死士埋伏在冉閔住處。沒成想冉閔早有防備,迅速反撲,帶領數(shù)千名士兵沖進皇宮。他對下屬發(fā)布命令,“宮廷內(nèi)外凡敢動用兵器者一律斬殺”。一時間,宮內(nèi)橫尸遍地,血流成河。這就是本文開頭出現(xiàn)的那一幕。石鑒看到冉閔大驚失色,趕緊嫁禍給孫伏都:“都是孫伏都謀反,你應該去殺他!”冉閔沒聽石鑒的辯解,一度軟禁了他。當然,冉閔沒放過孫伏都,當天就讓他慘死宮中。從此以后,冉閔在朝中的威望反而更高。
后來,坊間流傳冉閔當時頒布了一紙《殺胡令》(又稱《討胡檄文》):“暴胡欺辱漢家數(shù)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飶蜐h家基業(yè),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冉閡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應該說,冉閔的殺胡令確實存在,但像這樣慷慨激昂的《殺胡令》,則是后世好事者偽造的,純屬虛構。因為按照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用語習慣,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這么現(xiàn)代范兒的作品。
公元350年1月,石鑒又秘密派宦官聯(lián)絡撫軍張沈襲擊冉閔,結果敗露。冉閔忍無可忍,殺死石鑒,并將石虎的38個孫子殺了個干凈。當年3月,冉閔稱帝,國號大魏,史稱為冉魏。當年,冉閡又與20萬后趙聯(lián)軍在蒼亭(今山東莘縣一帶)決戰(zhàn),大獲全勝,從而鞏固了冉魏政權。
公元352年,冉魏與前燕在廉臺一帶交戰(zhàn)。冉閔獨自帶領1萬人馬去征糧,結果被前燕大將慕容恪帶領的14萬大軍重重包圍,但冉閔仍然成功突圍。他向東逃出20里時,身騎的戰(zhàn)馬突然倒地而死,冉閔于是被擒。前燕皇帝慕容俊見到冉閔后責問他:“你不過是個奴仆出身,還敢稱帝?”冉閔毫不示弱:“天下大亂,你們這些蠻夷都能稱帝,何況我是中土英雄?”慕容俊大怒,抽了他三百鞭,不久,就在龍城將他處死。冉魏國也因此被滅。
如今我們審視冉閔的所作所為,似乎也不必過分抬高他。因為他在中原的活動時間不長,地盤也僅限于河南與河北南部,再加上當時晉室尚在,他們在淝水之戰(zhàn)中大敗前秦軍,強有力地打擊了胡人的進攻。所以,不能說冉閡對這一階段的歷史造成了很大影響。而且,冉閔后來下令誅殺胡人也是有私心的。當時,后趙朝廷皇權更迭、連年動蕩,冉閔攫取政權后,曾想過與胡族上層共同執(zhí)政,還頒布了命令——“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結果胡人卻紛紛逃走,冉閔因此覺得他們不可信任,下令殺胡是讓追隨他的人簽下“投名狀”,以此表明效忠他的決心。
但冉閔的確是一名優(yōu)秀的軍事家。他真正可以和英雄人物比肩之處,在于沙場上的輝煌戰(zhàn)績。西晉八王之亂后,匈奴等邊地游牧民族重新武裝起來,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中原將領與之交戰(zhàn),大多以謀略取勝,只有冉閔與眾不同,每次與匈奴等作戰(zhàn)都是硬碰硬交手,且少有敗績。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胡漢之爭,本質(zhì)上是兩種文明相爭,一方是先進但略顯懦弱的中原文明,一方是尚處于半愚昧狀態(tài)卻頗具戰(zhàn)斗力的邊地游牧文明。對于整個人類的進步而言,當然是中原文明的發(fā)展壯大更加有利。而冉閔所為,顯然在客觀上站在了有利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方?!稌x書》中有一段關于冉閔的描寫,很容易被忽略過去,實際上卻十分重要——“冉閔從蒼亭回到鄴宮后,推行飲酒的禮儀,整頓各行各業(yè),依據(jù)才能授予官職,因此儒學后人多數(shù)得到了顯赫的官職。一時間,冉魏境內(nèi)像魏晉之初那樣安寧和順”。由此可以看到,一個文明在冉閔的庇護下,一度稍稍恢復了生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