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貴云 左靜靜 劉少翔 霍利光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太原 030006)
冬小麥品種晉作80的選育與應用
閆貴云 左靜靜 劉少翔 霍利光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太原 030006)
晉作80是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CA0391為母本、臨抗15為父本,雜交選育的冬小麥新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優(yōu)質、綜合抗病性強的特點。2016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qū)水地示范、種植和推廣。
小麥;晉作80;選育;栽培技術
晉作80是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CA0391為母本、臨抗15為父本,雜交選育的冬小麥新品種。2016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晉審麥2016007號,適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qū)水地示范、種植和推廣。
針對中部晚熟冬麥區(qū)水地的特點,為了選育抗逆性強、品質性狀優(yōu)異、產量高而穩(wěn)、適應性廣、抗病抗倒伏等綜合農藝形狀優(yōu)良的小麥新品種,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于2003年用CA0391作母本、臨抗15作父本進行雜交選育。
為了縮短育種年限,雜種F1種子采用溫室加代[1],經過定向選擇連續(xù)自交3代至穩(wěn)定,然后在F7中穗選,F(xiàn)8邊試邊繁[2]。在后代選育中,著重耐寒性、株高、分蘗成穗率、落黃性、抗病性等性狀進行嚴格選擇,至高代穩(wěn)定后的產量鑒定與生產試驗及示范繁殖等均安排在中部冬性麥區(qū)試驗試種。在后代選育中,著重耐寒性、株高、分蘗成穗率、落黃性、抗病性等性狀進行嚴格選擇[3];2013-2015年連續(xù)2年多點試驗,匯總統(tǒng)計各試驗點各項指標,均表現(xiàn)優(yōu)異,命名為晉作80。2015-2016年參與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水地組生產試驗,通過該組品種審定。其系譜圖如圖1。
圖1 晉作80品種選育系譜
2.1 植物學特性 該品種屬國家北部冬麥區(qū)水地品種,平均生育期250d。芽鞘綠色,幼苗半匍匐,葉色綠色,生育期葉片灰綠色,分蘗力較強。成株株型比較緊湊,株高95cm,莖稈韌性好,抗倒伏性中等。穗色(成熟期)白色,穗長7cm,穗長方形,長芒,芒色白色,殼色白殼。小穗密度中等,小穗多花,中部小穗一般可結實3~4粒,最多達5粒。每穗結實30~32粒,護穎長圓形,無茸毛。粒形長圓形,白殼,白粒,硬質,子粒飽滿。每667m2穗數(shù)44.4萬左右,穗粒數(shù)32個,千粒重43.4g,成熟落黃好。
2.2 抗性鑒定 參照國家小麥區(qū)試抗病性鑒定方法及評價標準[4],經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2013-2014年晉作80中感條銹病、葉銹病,中抗-輕感白粉?。?014-2015年晉作80中感條銹病、葉銹病,輕感白粉病。
2.3 品質分析 2016年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容重803g/L,粗蛋白(干基)14.94%,濕面筋31.8%,穩(wěn)定時間1.1min。
2013-2014年參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qū)水地組區(qū)域試驗,每667m2平均產478.5kg,比對照中麥175增產7.2%[5],5個試驗點4個點增產,增產點率為80%,在所有的參試品種中排第2名。2014-2015年中部水地區(qū)試,每667m2平均產543.7kg,比對照中麥175增產9.4%,7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增產點率為100%,在所有的參試品種中排第1名。
2015-2016年參加山西省中部冬麥區(qū)水地組生產試驗,每667m2平均產492.9kg,比對照中麥175平均增產5.4%。
4.1 土地及種子選擇 選擇土壤質地好、肥力均勻、溫光條件好、排灌方便的田塊作為種子繁殖田。選用子粒飽滿的種子,播種前進行藥劑消毒處理。
4.2 適時播種 一般在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種較為適宜。每667m2用種13kg。播種時應均勻,盡量做到一播全苗。施肥時,應適當增加有機肥、磷肥和鉀肥作基肥,每667m2施土雜肥3000kg、尿素30kg、磷肥50kg、鉀肥15kg。播種密度控制在基本苗15萬~20萬株/667m2(每667m2播10~12kg)。
4.3 田間管理 應根據土壤墑情澆1次返青水,促使小麥根系發(fā)達和生長旺盛。還可用木磙鎮(zhèn)壓麥苗,使麥苗多發(fā)蘗,增加小麥穗頭數(shù)。中期田間管理應加強麥田中耕除草,可使用麥田專用除草劑進行噴灑防治。后期田間管理主要是防治紅蜘蛛和蚜蟲,應及時噴農藥進行防治。
4.4 收獲 完熟期及時收獲,采取單收、單運、單曬、單藏等操作,減少機械混雜,去雜去劣,保證種子純度。
[1] 莊巧生.冬小麥親本選配研究[J].作物學報,1983,2(2):117-119
[2] 金善寶.中國小麥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309-3l4
[3] 小麥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21世紀小麥遺傳育種展望[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2001
[4] 田紀春.谷物品質測試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 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家冬小麥品種區(qū)域試驗匯總[C].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16-117
2017-06-28)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6YFD01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