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羅亮亮
潘昌明:苗鄉(xiāng)“開路人”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羅亮亮
“通上水泥路是我們這個小寨子幾十年的夢想,潘書記來了,我們的夢想實現(xiàn)了!”
“他是我們的開路人!”
在從江縣加勉鄉(xiāng)污弄中心村,苗族同胞們談起駐村的“第一書記”潘昌明來,言語間總是透著感激,臉上總是帶著質樸的笑容。
2016年4月,省交通廳高速公路管理局凱里高管處黨委副書記、處長潘昌明擔任加勉極貧鄉(xiāng)脫貧攻堅指揮部聯(lián)絡員、省交通運輸廳駐從江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和加勉鄉(xiāng)污弄中心村“第一書記”。
污弄中心村位于月亮山腹地,交通不便,群眾思想閉塞,村民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一年來,污弄中心村有了通組水泥路,苗族同胞們思想上發(fā)生了轉折性變化。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20戶1207人,2016年已脫貧28戶105人。
為了摸清污弄村貧困狀況,找準幫扶的入手點和著力點,潘昌明走村串戶,了解污弄中心村所轄污弄村、南燒村、擺格村每戶的情況,精準分析每一戶貧困的成因。
駐村以來,潘昌明共走訪污弄中心村貧困群眾280戶,核查信息990人,為省交通廳定點包干加勉鄉(xiāng)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精準的參考依據(jù)。
“有了這座橋,從我們3組走到1組,比原來節(jié)省了40分鐘時間?!?月18日,在南燒村即將投用的便民橋旁,3組村民韋小妹告訴記者,多虧了這座橋,他們運送生產資料再也不用繞行山路。
通村公路建成后,南燒村下污月苗寨群眾自發(fā)組織修建了一條長約1.8公里的通組土路,去年汛期,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把這條土路沖毀了,下污月成了“孤島寨”。
為幫助苗族同胞解決出行難題,潘昌明聯(lián)系了貴州橋梁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唐永吉,對下污月苗寨修路架橋路段工程進行綜合評估,爭取到了3萬元修橋資金,并將下污月通組水泥路納入從江縣2017年交通建設項目計劃。
如今,下污月通組水泥路基本建成,計劃在今年年底投用的便民橋即將提前完工。修路建橋使南燒村群眾得到了實惠,也拉近了他們與“第一書記”的心理距離。
“思想脫貧才能真脫貧?!边@句話至始至終貫穿于潘昌明的駐村工作中,他不僅在修路架橋、引導村民進入從江縣香豬養(yǎng)殖產業(yè)等方面下功夫,還耐心向村民揭示主動脫貧的意義。
“從前,我比較內向,不愿意出村發(fā)展,是潘書記鼓勵我、幫助我,我才有現(xiàn)在的工作?!蔽叟逦褰M村民梁國正說,他和妻子經潘昌明幫助,到長順縣廣順收費站工作,家庭年收入達5萬元。
截至今年8月,駐村工作隊已協(xié)調村民到加油站、收費站就業(yè)35人,目前22人穩(wěn)定在崗。
潘昌明家住凱里市,為了方便開展工作,他和駐村工作隊一起住在了加勉鄉(xiāng),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提起家人,潘昌明感到虧欠,兒子剛剛參加完中考,取得的成績并不理想。
記者與潘昌明道別時,已是深夜11點,他說要回家看看兒子,到家可能已接近凌晨2點。經常凌晨回到家的潘昌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節(jié)奏,他說:“扶貧工作任重道遠,容不得半點拖沓。”
潘昌明(左一)現(xiàn)場指揮污弄村蘆笙堂建設。(羅亮亮 / 攝)
潘昌明看望污弄村百歲老人。(楊驍 / 攝)
南燒村新建的便民橋即將完工。(羅亮亮 / 攝)
(責任編輯 / 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