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勝利 黃澤波 龔建利
即便是“領頭羊”比特幣已經進入了一些支付領域,但在商業(yè)結算市場上,還沒有哪一種虛擬貨幣能夠展現出持久的光芒。
比特幣(Bitcoin),又稱虛擬貨幣、數字貨幣、區(qū)塊鏈貨幣。這種電子虛擬空間貨幣,沒有國別,最大的賣點在于其技術構成基礎——就是在互聯(lián)網上以區(qū)塊鏈的不斷發(fā)展壯大。近年來,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在金融、保險、法律、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獲得廣泛推廣。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yè)鏈,包括上游的芯片/礦機硬件設備生產商、中游的比特幣挖礦集群商、下游的交易平臺商及支付全球性應用商支付。
交易價格的跌宕起伏
從2010年到2013年,比特幣連續(xù)四年成為全球最強貨幣,表現甚至超過了黃金價值和交易。在全球范圍內接受比特幣支付的企業(yè)和組織越來越多,歐洲一些國家也出臺了對比特幣利好的政策。2013年12月初,1比特幣兌換美元的價格達到了1200美元的歷史高位,超過了同期黃金的每盎司價格。在中國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上,也同步創(chuàng)下了8000元人民幣的歷史記錄。
2013年12月5日,我國給比特幣劃定紅線。五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將比特幣定性為虛擬資產,認為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fā)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并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比特幣價格隨即應聲而落,當年12月18日跌至522美元,之后一直在震蕩中下行。直到2015年1月14日,比特幣價格跌到本次泡沫的歷史低點114美元,在火幣網上的價格為900元人民幣。
2015年底,基于世界各國量化寬松政策造成的貨幣通脹、比特幣區(qū)塊鏈技術在更多領域的應用,以及比特幣的挖掘成本不斷增大,特別是各種熱錢流入比特幣進行炒作等各種因素的拉動,比特幣重拾升勢,并在2017年進入了瘋狂的暴漲模式。
今年1月5日,比特幣價格站上新高點,1比特幣的人民幣交易價格達到8895元。隨著央行進駐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臺“約談”,比特幣再次上演閃崩。1月12日,一度跌至4902元。但進入5月,比特幣行情有如脫韁野馬,一舉沖上19000元的歷史高點;6月,突破21000元;8月15日,更創(chuàng)下29865元的歷史天價,較比特幣在2010年上線兌換交易時約合0.2元人民幣的價格足足爆漲了一百萬倍以上。
產生及其貨幣總量
比特幣是當今虛擬貨幣的“領頭羊”,是首個基于P2P網絡(點對點對等網絡)以及區(qū)塊鏈技術(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算法、加密算法等技術)而架構出來的網絡化數字貨幣。
點對點對等網絡及區(qū)塊鏈技術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自主運營系統(tǒng),這使得比特幣等此類的虛擬貨幣與國家機構發(fā)行的“真實貨幣”不同。比特幣網絡沒有中心服務器,發(fā)行不依靠行政上的貨幣發(fā)行機構。
每個人(例如用PC單機挖礦)或組織(例如組成大規(guī)模集群挖礦)都可通過下載“挖礦”程序,通過所控制的計算機進行持續(xù)的運算,并與其他“挖礦者”PK獲勝即可獲得比特幣系統(tǒng)約每10分鐘發(fā)放一次的賞金。
在2009年比特幣誕生的時候,每筆賞金是50個比特幣,即相當于比特幣的貨幣發(fā)行總量約以每10分鐘50個比特幣的速度增長;2012年比特幣總量達到1050萬個(即比特幣設計總量2100萬個的50%),每筆賞金減半為25個;2016年比特幣總量達到1575萬個(新產出525萬個,即1050萬個的50%),每筆賞金再減半為12.5個。其后,依此類推。按此設計原理,使得比特幣貨幣發(fā)行總量的增長會越來越慢,并約在2140年趨近于設定的極限值2100萬個。
正是比特幣貨幣總量的極限值設定,使得比特幣較其他不斷量化寬松的傳統(tǒng)貨幣的兌換率獲得了上漲支持。
即便如此,世界各主流貨幣近8年來的通脹率最多也不過是10-40%以內。故比特幣暴漲100萬倍的根本原因不是比特幣內在的貨幣價值,而是完全地被炒作熱錢作為一種爆炒標的在驅動。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故此,貨幣兌換率應具備較好的穩(wěn)定性。暴漲暴落的比特幣已失去了其貨幣本色,由貨幣屬性回歸為商品屬性,且成了又一現代版的被爆炒的“郁金香”,其未來的價格必然是劇烈波動且飄忽不定的,為規(guī)避風險應遠離。
特點及不足
比特幣作為絕對創(chuàng)新貨幣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比特幣是第一種分布式的虛擬貨幣,整個網絡由用戶構成,沒有中央銀行,成本極低價,去中心化是比特幣安全與自由的保證;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經過驗證并添加至區(qū)塊鏈,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單個節(jié)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qū)塊鏈的數據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極高;世界流通——比特幣可以在任意一臺接入互聯(lián)網的電腦上管理,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專屬所有權——操控比特幣需要私鑰,它可以被隔離保存在任何存儲介質,除了用戶自己無人可以獲取。
比特幣的創(chuàng)新特點是:無行政干預——完全去中心化,沒有發(fā)行機構,也就不可能以行政手段操縱發(fā)行數量;匿名、免稅、免監(jiān)管——基于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交易對手無須通過公開身份的方式讓對方產生信任,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網絡系統(tǒng)的健壯性——比特幣完全依賴P2P網絡,無發(fā)行中心,所以外部無法關閉它,即便多國政府可能宣布它非法,但比特幣和比特幣龐大的P2P網絡依然可自我存在;低運營費用——純數字化貨幣,貨幣體系運營成本極低,每筆交易收取的手續(xù)費也極低;無隱性成本——作為由A到B的支付手段,比特幣沒有繁瑣的額度與手續(xù)限制,知道對方比特幣地址就可以進行支付;跨平臺挖掘及交易——用戶可以在眾多平臺上挖掘比特幣并進行交易。
比特幣的先天不足:交易平臺的脆弱性——比特幣的P2P網絡很健壯,但比特幣交易平臺很脆弱,交易平臺通常是一個WEB網站,而網站會遭到黑客攻擊,或者遭到主管部門的關閉;交易確認時間越來越長——比特幣錢包初次安裝要耗時約一周來下載歷史交易數據塊,比特幣交易也要耗時約一小時與P2P網絡進行交互并得到全網51%的確認后才能完成(2017年8月,為改進比特幣系統(tǒng)處理能力進行了規(guī)則調整,但因此比特幣被一分為二,新舊規(guī)則的兩種比特幣并存);挖礦成本越來越高——雖然比特幣“挖礦”每十分鐘就會產生一次賞金,數年前低谷時期1個比特幣的挖礦成本僅約十元,但時至今日已有數以千萬的礦機在競爭,每個比特幣的平均挖礦成本(主要為電費及設備折舊)已超過4000元人民幣,喪失了數字貨幣低成本的綠色優(yōu)勢,同時與早期極低成本挖礦者比較亦形成了極大的不公平;價格波動劇烈——由于缺乏政府監(jiān)管,大量炒家采用“對敲”、“加杠桿”等炒作手法,導致價格如過山車一般,使其更像一個黑市的投機商品,而不是用于結算的貨幣;被犯罪分子利用——比特幣的無監(jiān)管也同時并存了安全隱患,可能被犯罪分子用于洗錢、販毒、買賣軍火等不法行為,其在遭遇問題時沒有政府做背書將難以抵御沖擊。
各國發(fā)展現狀
自2009年比特幣誕生以來,P2P虛擬貨幣在全球范圍引起了極大關注,并出現了數百種P2P虛擬貨幣,且圍繞虛擬貨幣的生成、存儲、交易和應用形成了生態(tài)圈。
今年以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價格和市值快速飆升。上半年,全球主要虛擬貨幣市值總和由177億美元增長至1000億美元。其中比特幣市值增長2.7倍,以太坊增長41倍,瑞波幣增長49倍。
對全球七百余種虛擬貨幣市值漲幅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39%的虛擬貨幣市值增長10-50倍,9.9%的虛擬貨幣市值增長50-100倍,另有7%的虛擬貨幣市值增長超過100倍。其中,比特幣市值占比為51%,其次是以太坊和瑞波幣,分別占20%和7%,三者合計占比近八成。
全球各國對于比特幣的監(jiān)管及合法化的政策也不盡相同。比如,德國是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2013年德國政府正式承認了比特幣(Bitcoin)的合法“貨幣”地位,將比特幣歸類為“貨幣單位”和“私人資金”,規(guī)定該貨幣擁有者將可以使用比特幣繳納稅金或者用作其他用途,而該國也成為了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目前,德國比特幣支付發(fā)展迅速,如德國快餐巨頭Lieferando已開始接受比特幣下單;客戶在德國亞馬遜(Amazon.de)網站上可使用比特幣進行購物等。
美國則是部分地區(qū)認可比特幣的合法地位。美國德克薩斯州地方法院法官阿莫斯-馬贊特(Amos Mazzant)在一起比特幣虛擬對沖基金的案件中裁定,比特幣是一種貨幣,應該將其納入金融法規(guī)的監(jiān)管范圍之內。美國加州也通過了法案,允許使用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在加州進行消費。美國佛羅里達州政府擬定義比特幣為金融工具。全球最大比特幣ATM網絡Coinsource則完成紐約14個比特幣ATM安裝,總數突破100臺。
日本接納比特幣為合法貨幣。2017年4月日本通過了比特幣能夠用于支付的法案,比特幣的合法地位得到了確立。這個法案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作出了定義。本著反洗錢、打擊恐怖主義融資以及保護用戶的目標,該法案還針對虛擬貨幣交易所服務提出了特定的監(jiān)管規(guī)則。目前,日本已有約20家公司獲得執(zhí)照成立交易所,已有5000多家零售商店和餐館引入了比特幣支付,且比特幣還可以用來訂機票。日本廉價航空公司樂桃航空(PeachAviation)在機場安裝了ATM,可以將比特幣提取為現金。
英國政府也承認比特幣作為一種貨幣存在。英國對比特幣態(tài)度積極,很多企業(yè)已承認比特幣的地位,如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銀行支持比特幣作為數字貨幣的替代付款方式,向慈善機構捐款;英國27個機場停車接受比特幣支付,覆蓋區(qū)域包括倫敦、利物浦、格拉斯哥和貝爾法斯特等城市;英國最流行的的外賣平臺Takeaway旗下多達5300家門店都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餐費的手段。
瑞士政府完全認可比特幣為支付手段。2014年瑞士政府接納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國家監(jiān)管機構——瑞士金融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FINMA)的法律框架落實到位。瑞士安勤私人銀行已經在其蘇黎世總部大廳安置了ATM機,能夠讓客戶將比特幣提取至他們的手機。
俄羅斯聯(lián)邦信息技術和通信部宣布計劃于2019年實現區(qū)塊鏈合法化。塔斯社(TASS)引用俄羅斯聯(lián)邦數字經濟項目相關文件,提出了制定和通過區(qū)塊鏈“監(jiān)管法案”的時間安排。
比特幣在委內瑞拉則成為了“最有成就”的一種避險資產。根據委內瑞拉最大比特幣交易所Surbitcoin所說,該國的比特幣用戶數量已經從2014年的三位數暴漲到去年年底的85000多,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只接受比特幣支付。
印度政府或將在近期宣布比特幣合法化,同時會對比特幣交易實行商品和服務稅。印度的比特幣創(chuàng)業(yè)公司、交易所和交易平臺目前都是通過嚴格的AML和KYC政策進行自我監(jiān)管。
給傳統(tǒng)貨幣帶來的啟示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里?!す顺霭媪恕敦泿诺姆菄一?。他認為既然在一般商品市場上自由競爭最有效率,那為什么不在貨幣領域引入自由競爭?他甚至提出一個建議: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fā)行貨幣并自由競爭,通過這個競爭過程將會發(fā)現人類最好的貨幣——人類社會、大自然的優(yōu)勝劣汰法則。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互聯(lián)網在美國興起,網友們開始踐行哈耶克的觀點。一個名為“密碼朋克”的密碼破譯組織嘗試創(chuàng)建電子貨幣,另一個叫大衛(wèi)·喬姆的人創(chuàng)建了一個匿名系統(tǒng)“電子現金”,之后各種電子貨幣不斷涌現——比特金(bitgold)、b錢(b-money)等,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當今的P2P虛擬貨幣除比特幣外已多達數百種之多,比如萊特幣、以太幣、比奧幣、夸克幣、無限幣、可可幣、便士幣等。其中一些虛擬貨幣還針對比特幣的不足進行了改進,但幾乎所有的不是基于某一應用(如騰訊Q幣)的純虛擬貨幣要么大起大落淪為投機標的甚至金字塔騙局,要么經營慘淡日漸低落。即便是“領頭羊”比特幣已經進入了一些支付領域,但在商業(yè)結算市場上,還沒有哪一種虛擬貨幣能夠展現出持久的光芒。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國家傳統(tǒng)貨幣的發(fā)行及運營體系亦到了亟需改革的時刻,必須吸收學習虛擬貨幣的純數字化、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保密性、安全性、原本的公平公正等技術機制,以人類最低成本、高效率、便捷性、全球性等運營一種貨幣。
財經界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