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泉
【摘 要】我國法律禁止非法取證行為,一切用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都沒有法律效力。采用非法方法取得的證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原則上一概不予采信,更不能將其作為定案的依據,但在現(xiàn)實中,非法取證廣泛存在。因此要對非法取證深刻認識,有針對性地加以遏制。
【關鍵詞】非法取證;種類;原因
取證亦稱收集證據,它是辦案的必經階段,也是完成證明任務、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與前提。非法取證是指在訴訟中或非訴訟法律事務中證明的主體(包括偵查、檢察、審判人員、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違反法定程序,使用非法的手段和方法獲取各種證據材料的活動。我國法律禁止非法取證行為,一切用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都沒有法律效力。亦就是說,采用非法方法取得的證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原則上一概不予采信,更不能將其作為定案的依據,這是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權利,抑制非法取證行為,確保司法公正和案件真實,防止冤假錯案的需要。
一、非法取證的種類及認定
從司法實踐來看,非法取證主要有以下幾種:
1.司法機關違反法定程序收集證據。證據由誰收集,收集證據要遵守什么程序等等,法律上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違反法律規(guī)定程序收集證據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以刑訊逼供或以威脅、引誘、欺騙等手段進行取證;二是取證行為不規(guī)范;三是非法搜查和扣押;四是收集證據的形式不合法、不完善;五是以非法的證據材料為線索調查收集證據。
2.司法機關超越職權或者濫用職權進行取證。如有的司法機關違反刑事訴訟法關于公、檢、法三機關在行使國家刑事司法權上的劃分以及各自在整個刑事訴訟活動中的主要職權。
3.眾所周知,律師必須維護服務對象的利益?,F(xiàn)實生活中律師角色的異化也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金錢的誘惑,個別律師無視職業(yè)道德和執(zhí)業(yè)紀律規(guī)范,為給當事人開脫罪責,使出渾身解數(shù),甚至指使他人作偽證,利用會見的機會幫助串供、翻供。
對非法取證行為認定的首要標準是:看這一行為是否是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方法取得證據,如果存在這兩種方法當中的任何一種,都應視為非法取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亦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判斷:
1.法律形式是否具備,手續(xù)是否齊全。法律上對此有嚴格的規(guī)定,即案件的有關證據是否具備了一定的形式和是否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收集的。
2.收集證據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對收集證據的程序是否合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認定。一般先從法律文書入手,通過對其審查,可以發(fā)現(xiàn)收集證據中的違法情況,同時也可以從其內容中發(fā)現(xiàn)收集證據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審查其合法性提供的保障。此外,還可通過與當事人,特別是與被告的交談,審查取證中的問題,揭露違法行為,并依法予以糾正。
3.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違法行為。
二、存在非法取證行為的原因
(一)非法取證產生的思想根源。
1.重結果,輕程序的觀念。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現(xiàn)象,認為程序是為實體服務的,因而往往只重視結果的公正而忽視過程的公正。有的司法人員在取證活動中,錯誤地認為程序上的事無所謂,只是屬于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問題,并不影響案件事實的認定和處理。正是這種只注重結果,不重視程序合法性的觀念,導致取證過程中非法取證現(xiàn)象的一再發(fā)生。
2.有罪推定的偵查思維定式。在司法實踐中,有罪推定觀念還在影響著司法工作人員,他們中有些人只讓犯罪嫌疑人供述有罪情節(jié),不允許進行無罪辯解,因為他們在主觀上就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如實交待自己犯罪行為是應當?shù)?,而做的無罪辯解,根本就聽不進去,認為是犯罪分子的一貫作風。有的還武斷地認為犯罪嫌疑人就是罪犯,這種人不打不老實,不打不交待。
(二)非法取證產生的制度因素。
由于我國法律相關程序規(guī)則和證據規(guī)則不完善、不健全,導致司法機關的偵查行為、司法監(jiān)督和證據制度在實踐中或缺乏明確的依據或不具可操作性或互不配套,客觀上給非法取證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1.我國的訴訟法對非法獲取的證據,是否可以做為證據使用和反對強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其罪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兩高司法解釋雖然規(guī)定: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但在司法實踐中,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基本名存實亡,對違反法定程序而獲得的證據,有些只要經過查證屬實,也可以做為定案的證據使用,這樣一來,非法取證行為也就屢禁不止了。另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中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边@一規(guī)定就給了司法人員可以強迫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犯罪的權力,當司法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如果得不到令其滿意的供詞時,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的發(fā)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2.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不完善及其相關配套制度的缺位。首先,因對非法證據范圍的界定不完整、不科學,致使審判實踐中在判斷特定證據合法與否時缺乏明確的標準。再次,由于訊問時律師在場制度、全程錄音錄像制度等相關配套制度的缺位,又因訊問過程的封閉性,從而在實踐中極易導致司法人員在僥幸心理的支配下以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言詞證據。此外,由于實踐中取證手段的相對落后以及司法投入不足導致執(zhí)法工作過于依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司法機關將“破案率”作為考核執(zhí)法人員工作業(yè)績的主要指標,甚至與其切身利益掛鉤等等,亦是導致非法取證的動因之一。
(三)非法取證產生的人為因素。
1.人員素質低,缺少應有的職業(yè)道德。部分司法人員的業(yè)務素質不高,又沒有經過必要的培訓,缺乏取證的經驗和策略,對法律的新規(guī)定和新要求知之甚少,在取證中往往缺少某種具體手續(xù)或是未履行某種法律手續(xù),從而出現(xiàn)錯案。還有一些司法人員缺少應有的職業(yè)道德,在辦案過程中為了私利或報復他人,往往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行為來制造假案、冤案。
2.司法投入不足,取證技術手段落后。隨著犯罪科技含量的提高,手段也越來越先進,由于司法投入的不足,使得取證技術裝備落后,破獲案件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我國,對訴訟活動的各個階段都有訴訟期限的要求,司法人員面對采用高科技手段進行的復雜犯罪,為了能在法定期限內完成自己承擔的訴訟任務,在依法訊問或者詢問沒有任何結果時,就會突破法律界限。
我們要根據非法取證的原因,有針對性的遏制非法取證行為。而這需要全體司法人員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不斷完善相關制度,讓每一位司法人員都嚴格按規(guī)定的制度和程序執(zhí)行,切實以實現(xiàn)司法公正為己任,同時加強檢察機關和新聞媒體監(jiān)督,加大對非法取證行為的懲處力度,這個問題才能得到最終徹底解決。
參考文獻:
[1]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
[2] 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