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身邊卻不露面的朋友—無線電波
《探索科學》在2017年4月刊中已介紹了一些無線電知識,受到了讀者們的歡迎。在本期9月刊中,我們繼續(xù)來了解一下與無線電有關的一些基本知識。
從宇宙誕生伊始,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各種磁場與無線電波存在于地球上任何地方,它們波長各異、強度不一。
在雷雨天,空氣中局部電荷的積累可以產生電場;地球的地磁場導致磁石指向南北方向;許多種鳥類和魚類進化出利用地磁來辨別方向的能力,特別是需要長途遷徙的動物,具備感知地磁場的方向和強度的能力。
磁感線示意圖——圖片由 北京航天慧海系統仿真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
電磁波,是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衍生發(fā)射的震蕩粒子波,以波動的形式傳播,具有波粒二象性。
圖片由 河北省秦皇島無線電管理局 提供
根據現代物理學的觀點,電場和磁場都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電磁波是電場和磁場的傳播,因而電磁波也是一種物質。
相反的例子:
聲波不是物質的,它在真空中不能傳播。
電磁波通過電場和磁場的交替變化,像水池中的波紋一樣,以光速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向各個方向傳播。
攝影 姚如意
例如:
大多數的電磁波不能被肉眼觀察到,如同人們生活在空氣中,而眼睛卻看不到空氣。
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波,我們稱為可見光。
凡是溫度高于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都會釋放出電磁波,目前認為世界上不存在溫度等于或低于絕對零度的物體。溫度越高,放出的電磁波波長就越短。
電磁波的旅行不依靠電線,也不象聲波那樣必須借助空氣傳播。有些電磁波能夠在地球表面?zhèn)鞑ィ行╇姶挪軌蛟诳臻g直線傳播,也能夠從大氣層上空反射傳播,有些電磁波甚至能穿透大氣層,飛向遙遠的宇宙空間。電磁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因此可以上天入地,十分神通。
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隨著距離的增加,單位面積的能量會逐漸減少,距離越遠,減少得越多。這是因為發(fā)射出去的電磁波,總要向四面八方傳播。這些電磁波可設想為是以發(fā)射天線為中心向外逐漸擴大的球面,輻射的電磁波能量就分布在這些球面上。因此,單位面積的能量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再加上空氣和地面障礙物還要吸收一部分能量,故此離開波源越遠,電磁波的強度就越小。
電磁波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時,會產生反射、折射、繞射和散射現象,同時速度也會發(fā)生變化;不同媒質對同一頻率的電波還具有不同的吸收作用。
電磁波的電場(或磁場)隨時間變化,具有周期性。在一個振蕩周期中傳播的距離叫波長。單位時間內完成周期性變化的次數稱為頻率。為了紀念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的貢獻,人們把頻率的單位命名為赫茲,符號為Hz。
按照頻率的順序把這些電磁波排列起來,就是電磁波譜。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及伽馬射線和宇宙射線,都是電磁波。其中,無線電的波長最長,宇宙射線的波長最短。
無線電頻譜可以再分成低頻、中頻、高頻和甚高頻等,相對應的,也稱為長波、中波、短波和超短波等,它們有不同的傳播特性。
無線電頻譜
當電磁波頻率低時,主要借助有形的導電體才能傳遞。原因是在低頻的電振蕩中,磁、電之間的相互變化比較緩慢,其能量幾乎全部返回原電路而沒有輻射出去。
在自由空間內傳遞的原因是在高頻率的電振蕩中,磁、電互變甚快,能量不可能全部返回原振蕩電路,于是電能、磁能隨著電場與磁場的周期變化以電磁波的形式向空間傳播出去,不需要介質也能向外傳遞能量,這就是一種輻射。
例如: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但在戶外時,我們仍然能感受到和煦陽光的光與熱,這就像是“電磁輻射借由輻射現象傳遞能量”的原理一樣。
波長與光子能量成反比關系,波長越短光子能量就越大,穿透力亦越強。
例如:高能X射線幾乎能穿透所有非金屬物,甚至還可以穿透薄鋁。而伽馬射線則能穿透大多數金屬,只有重金屬(如很厚的鉛板)才能將其擋住。
無線電是無線電波使用的通稱,是一門專門研究利用無線電波傳送各種信息的技術學科。一百多年前,無線電報的發(fā)明開啟了人類利用無線電的新紀元。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類已離不開無線電。從收音機、手機,到對講機、藍牙耳機;從無線路由器、導航儀,到倒車雷達、汽車遙控鑰匙;從交通ETC、公交一卡通,到航模遙控、業(yè)余無線電;從列車調度、工業(yè)控制,到民航通信、氣象探測;從遙測遙感、軍事雷達,到航天測控、衛(wèi)星通信;從物聯網、車聯網到數字家庭、智慧城市……無線電隨時隨地陪伴在我們周邊。
承載各種無線電業(yè)務的頻譜資源需要無線電管理機構科學規(guī)劃,急劇增多的無線電臺站需要無線電管理機構有效管理,日趨復雜的空中電波秩序需要無線電管理機構精心維護,重大活動的成功舉辦需要無線電管理機構保駕護航……
電離層是地面上空40~800千米高度電離了的氣體層,包含有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這主要是由于大氣中的中性氣體分子和原子,受到地球以外射線(主要是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和帶電微粒,對中性原子和空氣分子的電離作用所形成的。電離層能反射電波,也能吸收電波。
位于地球表面的電離層示意圖——圖片由北京航天慧海系統仿真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924年12月11日,英國物理學家阿普爾頓(E.V.Appleton,1892—1965)利用新英國廣播公司設在波內茅斯的發(fā)射臺以恒定的速率發(fā)射周期性變頻信號,在牛津接收站接收到的信號顯示距地面90千米處存在一個反射層。據此,證實了電離層的存在。后來,阿普爾頓又發(fā)現,根據自由電子、離子的不同濃度及其對電磁波反射的不同效果,電離層在垂直方向上呈分層結構。
電離層的發(fā)現,不僅使人們對無線電波傳播的各種機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并且對地球大氣層的結構及形成機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