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賢
傾聽就是一種聰明
■文/齊賢
唯有善辨細微者,方為至聰至明。
閨蜜羽在微信里興沖沖地呼我:“我周末要去合肥,但是估計沒時間和你見面了?!?/p>
原來,她的一個90后小朋友和男朋友鬧別扭了,打電話向她訴苦。那么,電話里說不清,她就決定坐高鐵過來幫幫小朋友了。
她所說的“幫幫”其實就是聽小朋友發(fā)發(fā)牢騷,倒倒苦水。
其時,正值合肥41度高溫。她的熱情讓我感覺就像這天氣,可以將對方融化。
羽的熱心腸在朋友圈有口皆碑。只是,這樣勞心煩神地來做一個傾聽者,是不是有些不值得?都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可是感情的事,還是只有自個兒最明白——起碼,我是這么想的。
羽不這么想:“不管我能不能幫到她,起碼,這時候,她很想跟我傾訴,說出來也許就好了。”
難得??!當朋友圈圈走了真實的朋友之后,面對面可以傾訴的,簡直是千金不換的奢侈品:知己。
畢竟,更多的人喜歡傾訴和表達,一股腦兒把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全倒出來,像是排毒了,一身輕松。而站在對面,能接得住這一通狂轟亂炸的,著實得是個有體力有精力有耐心有涵養(yǎng)的超人。于是,傾聽者日漸稀缺。
《祝?!防?,祥林嫂逢人就絮叨她的不幸,久而久之,可憐的她成了別人避之不及的揚聲器;《大話西游》里,唐僧啰里啰嗦,天不怕地不怕的至尊寶都不得不求他別開口了……
或許傾訴只能是偶爾為之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現(xiàn)在的朋友聚會都被稱為飯局。飯是前提,重點卻是后面的局。因為是局,所以一定是有事相商,一定是有求于你。相比之下,羽同學穿越半個省來聽你說,真的是集齊了宇宙洪荒之力。
巧得是,周末和大學室友聚餐,嘰嘰喳喳好不熱鬧。席間,青大多微笑著聽,不打斷不搶話,遇到空檔了慢條斯理地說幾句。
青有感而發(fā):“我現(xiàn)在挺喜歡聽別人說話的,偶爾說上幾句。有朋友說:‘別看你還沒婚嫁,講的話對我還挺受用!’”
幾個好室友哈哈大笑:“沒吃過豬肉,誰還沒見過豬跑呀!”
話粗理不俗。不是所謂事業(yè)有成、婚姻美滿的人才是最合適的傾聽者。樂意去傾聽的人,才是難能可貴的稀缺資源。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貴陽一名普通的46歲的鄉(xiāng)村教師,學生們喊她“劉媽媽”。1997年她被確診為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患者,這是不治之癥,視力會逐漸下降直至失明。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她經(jīng)歷各種痛苦,卻用心地生活和教學。
10年前,她幾乎看不見了,于是,她選擇做一名傾聽者。在學校開設(shè)心理咨詢室,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做心靈的撫慰者。而后,除了她的學生,有越來越多的成人慕名而來,向她傾訴。
失明的“劉媽媽”用耳朵傾聽,聽到了每一個真實的人生。
這讓我想到了一群喜歡“暖聚”的朋友。每年1月初,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行業(yè)的朋友聚到一起,只純粹地做一件事:傾聽。
沒有計較和功利,沒有炫耀和攀比,他們就這么老老實實地聽別人的講述,聽別人的生活。這么放肆地讓時間過去,換位思考。在傾聽中,每個人安靜了,成長了,豐富了。
閨蜜羽就告訴我,她在傾聽那個90后小朋友訴苦時,自己的心是安靜的、認真的、客觀的,何嘗不是一種休憩與釋放呢?
古語云:“見日月不為目明,聞雷霆不為耳聰,唯有善辨細微者,方為至聰至明?!眱A聽,就是一種聰明。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