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培明
紀 實ON THE SPOT
大馬街頭聽鄉(xiāng)音
文/郭培明
參加“一帶一路”旅居文化國際論壇在濟慈宮前合影,右起:世界華文旅游文學聯(lián)會會長潘耀明、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作者、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xié)會名譽會長戴小華、浙江大學教授林家驪
有些地名,即使離你很近,也感到陌生,而有些地名,隔著萬水千山,仿佛就是鄰村。南海茫茫,偏偏遠在“海外”的一些地名,被幾代泉州人記住,而且談起來格外親切,比如呂宋,比如星洲,比如檳榔嶼。一個地方,因為有你的親人、你的友人,不管那里是遠是近,發(fā)達還是貧困,開放還是閉塞,你都會不講理由地去關(guān)注它親近它。泉州是中國設(shè)區(qū)市中最大的僑鄉(xiāng),海外祖籍泉州的華人華僑多達900萬人,其中約750萬人旅居東南亞。借用專家的說法,叫“海外也有一個泉州”。
馬來西亞700萬華人中,泉州籍超過300萬人。去馬來西亞前有種錯覺,總以為那里到處都講閩南語,交流一點無障礙。5月31日,深夜抵達吉隆坡機場,環(huán)顧各式招牌,全是英文和馬來文標識,擦肩而過的不同膚色足以說明,這是異國他鄉(xiāng)。住宿的酒店對面就是雙子塔,這是吉隆坡的地標建筑,燈光把兩幢摩天大樓照耀得晶瑩剔透。對于電視上常見的令馬來西亞人驕傲的雙子塔,我甚至舍不得給它一點驚嘆,因為要把驚嘆留給第二天上午在馬華中央黨部大廈召開的“一帶一路”旅居文化國際論壇。
本屆國際論壇由世界華文旅游文學聯(lián)會和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xié)會文化基金會主辦,從性質(zhì)而言是一場文化機構(gòu)主辦的華文國際交流活動,然馬來西亞兩位政府部長和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被列為主禮嘉賓,足以說明中馬兩國相關(guān)部門的重視程度。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貿(mào)工部第二部長黃家泉不久前陪同總理納吉布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黃家泉還是與中方簽署貿(mào)易合作協(xié)定的馬方代表。廖中萊在主旨演講中激情洋溢地說:“來會場之前,我瀏覽了與會專家學者名單,我肯定這將是一場智慧的文化盛宴。你們的寶貴見解,必然會對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提供最有價值的參考。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帶一路’連天下。‘一帶一路’世紀工程,給國際社會提供了和平之匙、繁榮之匙、開放之匙、創(chuàng)新之匙和文明之匙,可以說是解決諸多問題的總鎖匙,它即使不是萬能鎖匙,也是百合鎖匙,而習近平主席正是鑄造這把鎖匙的總工程師?!?/p>
值得一提的是,廖中萊在演講中提及了泉州。他把中國的泉州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作了比較,認為兩個城市有著共同點,多元文化并存,外來族群融入,給今天的國際社會以有益的啟示。
真正感受到“海外泉州”是在檳城。老一輩泉州人把檳城稱為檳榔嶼,據(jù)說,這是馬來西亞重要城市中華人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世界泉州青年聯(lián)誼會副會長李萬行(祖籍安溪)和馬來西亞著名作家、畫家朵拉(祖籍惠安)告訴我,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一直薪火不斷,現(xiàn)有華文小學1298所,華文獨立中學61所,另有國民型華文中學78所,可以說大馬擁有完整的華教系統(tǒng)。中華文化傳承,與華教的普及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除了華語(普通話),閩南語也是檳州華人間的日常交流語言,我在檳州華人大會堂見到的來自廣東、福州移民的后代,也都能講一口流利的閩南話。
作為檳城華社的最高機構(gòu),檳州華人大會堂(檳華堂)的地位與影響非同小可,在促進國家安定、社會改革、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交流、族群和諧、華文教育、馬中友好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參加“一帶一路”旅居文化研討活動的專家學者參訪檳華堂時,據(jù)檳華堂主席許廷炎介紹,檳華堂在維護華社利益、推廣華教、倡導(dǎo)文化傳承上投入大量精力財力,如舉辦華人文化節(jié)、中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比賽、春節(jié)團拜會、中秋晚會等活動,許多活動的主題很接地氣,像“把根留住”慶端午裹粽子比賽及品嘗會、“巧手烹出家鄉(xiāng)味、菜根傳情萬戶歡”好廚藝展示,報名者踴躍,現(xiàn)場火爆。1983年,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節(jié)在檳城隆重開幕,隨后每年在全馬十三州華堂輪流舉辦,而每年的升旗禮,依然回到檳城舉行,以示對發(fā)源地的紀念。檳華堂秉持中庸原則,唾棄種族極端思想,主張多元共處,建設(shè)繁榮社會。林玉唐先生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規(guī)劃了中國與亞洲的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guān)系的定位與認知,對馬來西亞的發(fā)展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檳城到處留下了歷史文化的痕跡,其中最集中的當屬檳城首府喬治市舊城區(qū)。藍天白云下,烈日當頭,走在一排排的騎樓下,總有幾分涼爽的愜意。走著走著,仿佛時空變換,我覺得是走在泉州老城的中山路上,那些中規(guī)中矩、略帶古拙的漢字招牌,那些買賣日用品、中草藥的小店鋪,那些百年前印制至今仍然光亮可鑒的地板花磚,那些供奉著保生大帝、清水祖師的寺廟,與泉州竟是如此相似,讓你直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當然,最讓你動心的,是那熟悉的鄉(xiāng)音,只要一開口,所有的陌生感立即消失,萍水相逢卻像是老朋友般親切。問起“唐山”(釋:唐代是中國輝煌的歷史時期,海外華人借唐山稱祖國是已約定俗成的專用詞語)事,如同你久別重逢的親人。檳城拐角,遇見泉州,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先輩們當年漂洋過海下南洋,只是為了討生活。動蕩的年代,為了一家人的溫飽,不得不告別鄉(xiāng)里,冒險遠涉重洋,命運懸于孤帆上,每分鐘都有可能隨風而逝,葬身大海。這是一片創(chuàng)造奇跡的熱帶土地,驚濤拍岸,蕉風椰雨,讓南漂的種子落地生根,茁壯成長,長成參天大樹,長成島國棟材。剛剛抵達檳城時,迎接我們的是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xié)會檳城分會主席郭家驊,他講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我試探著問了他的祖籍地,他說:“泉州?!蔽以賳枺骸叭莸哪睦??”“百崎。”原來他和我還是堂親。這位已退休的前檳州議員,生活方式早已融入當?shù)厣鐣?,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對于源自老家的習俗,還是相當傳統(tǒng)的。雖年已古稀,老人每天奔忙于華社公益,樂此不疲。
艱難時世逐漸遠去,艱苦創(chuàng)業(yè)迎來收獲,而“唐山”(釋義同上)始終是海外華人心中的高地。林梧桐(祖籍安溪)、駱文秀(祖籍惠安)、李深靜(祖籍永春)、林玉唐(祖籍惠安)等成為馬來西亞泉商的杰出代表,也是聞名遐邇的慈善家。2016年登上馬來西亞十大企業(yè)家榜單的華人幾乎都是福建籍人士,如大馬首富、“亞洲糖王”郭鶴年(祖籍福州)和林國泰(祖籍安溪)、郭令燦(祖籍金門)、楊忠禮(祖籍廈門)?!皥髽I(yè)大王”張曉卿(祖籍閩清)也是富豪榜上的???,擔任福州十邑同鄉(xiāng)總會會長、世界中文報業(yè)協(xié)會會長的他,旗下?lián)碛邢愀邸睹鲌蟆?、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光明日報》及《亞洲周刊》《明報月刊》等眾多媒體。擔任檳華堂福利組主任的是檳城福州會館主席林祥泰,經(jīng)過30年的努力,他從一名酒店接待員華麗轉(zhuǎn)身為引領(lǐng)食品行業(yè)的林華泰土產(chǎn)食品有限公司老板。我問:“你的雞骨茶和肉骨茶有何不同?”他介紹說,重要的是研究市場,發(fā)現(xiàn)藍海。肉骨茶在新加坡銷量好,但在馬來西亞就差遠了。他靈機一動,把名字改為雞骨茶,讓從來不吃肉骨茶的馬來人成了消費的主力軍,市場的份額一下子擴大了幾倍。許多華人的發(fā)家都像林先生一樣,從底層打拼,善于抓住機遇,日漸聚沙成塔,成就一番事業(yè)。
在檳城老街漫步,你會與多元文化撞個滿懷。剛從慈濟宮出來,走沒多遠,就有座印度廟。那邊善男信女燒香點燭,口中輕聲念念有詞,這邊印裔青年舉辦婚禮,美女成群,色彩繽紛。再往前走,清真寺標志性的穹頂出現(xiàn)在眼前。拐過一條街,又走入展示中馬文化交融的僑生博物館,峇峇和娘惹便是民族融合的結(jié)晶。這里簡直就是個多元文化的萬花筒,由于保護有方,喬治市舊城區(qū)已于2008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檳城人非常珍惜這一得來不易的榮譽,每年都舉辦主題紀念活動,今年慶典的主題是“口頭傳統(tǒng)與表述”。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檳城經(jīng)驗”值得借鑒。
在檳城,不能不提到一個偉人。檳城是孫中山當年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涉及這位革命先行者的保護性建筑多達十余處。基地負責人吳美潤熱情地帶著我們參觀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講述偉人與他的同志們在檳城的崢嶸歲月。聽著聽著,街市上門面不大、貌似平常的這座兩層小樓,漸漸地在心目中高大起來。1910年,孫中山為了募集回國起義的經(jīng)費,曾在這里數(shù)次召開秘密會議,也曾慷慨激昂地發(fā)表演說,號召海內(nèi)外同胞同心協(xié)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并聲明自己此次回國,已抱定為革命犧牲之決心。這段歷史風云,被電影《夜·明》再現(xiàn)。這部中馬官方支持合作的、由中國大陸作家梅梓編劇、香港導(dǎo)演趙崇基執(zhí)導(dǎo)、臺灣演員趙文瑄主演的影片,一舉奪得了200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和第十二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的多個獎項。我了解到,馬來西亞首部閩南語(當?shù)胤Q福建話)電影《海墘新路》已經(jīng)完成拍攝并于近日正式上映,擔任影片攝影師的是七次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攝影獎的杜可風。投資方認為,除了檳城,馬來西亞的玻璃市、吉打、太平、巴生、馬六甲、麻坡、吉蘭丹等都通行閩南語,影片應(yīng)該會受到廣大華人歡迎。而檳城文化部門則希望,借助閩南語電影,“將檳城帶給世界,讓世界看到檳城”。
在檳城,不能不提到一份報紙和一個泉州人。報紙是《光華日報》,泉州人是檳城華商駱文秀。最令《光華日報》引以驕傲的是她誕生于一個大時代,并且與一位偉人有關(guān)。為推動反清革命行動,孫中山在1905年至1911年連續(xù)5次來到檳城,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都是在檳城策劃的,黃花崗烈士中有4名為檳城華僑?!胺窃O(shè)立報館,無以喚醒民眾,共同致力于革命事業(yè)?!卑凑諏O中山的計劃,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檳城分會,1910年12月2日,創(chuàng)辦了《光華日報》。報館宣稱:以光復(fù)中華為職志,革命力量集中于推翻滿清帝制,宣傳則努力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收文字革命之功。“百年辛勤耕耘,育成璀璨光華?!保ù餍∪A語)“跨越百年,傳揚文化?!保◤垥郧湔Z)作為世界上發(fā)行時間最悠久的中文報紙之一,《光華日報》一步一個腳印,但一路走來并非都是坦途,如在日軍占領(lǐng)時期,《光華日報》因反日言論而受到日軍打壓,印刷機器被沒收,歷史資料遭焚毀。20世紀70年代,面對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報紙深陷經(jīng)營困境之中,駱文秀先生伸出援手,讓報紙從岌岌可危之地獲得重生。此后,《光華日報》加強了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發(fā)展成就的報道,近期更是積極呼應(yīng)“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北馬廣受讀者歡迎的華文報紙。
揮一揮手,告別大馬,不帶走這里的一絲云彩,但我的行囊里滿滿都是熱情而難忘的鄉(xiāng)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