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代前期白銀的“雙軌”流通及其內(nèi)涵
邱永志
學界并不熟知明代前期白銀的流通狀況,實際上可將其歸納為一種因政策阻隔的“雙軌”流通狀態(tài):在制度層面的“公領(lǐng)域”,政府在極力維持并重申“禁銀”政策的同時,在寶鈔兌換、賦役課稅等諸多領(lǐng)域單向折收白銀,賞賜、采辦等也不乏行用白銀。在民間社會的“私領(lǐng)域”,白銀在不少經(jīng)濟發(fā)達之地,首先呈現(xiàn)為一種基準計價手段,其后隨著寶鈔的急速貶值、實物型經(jīng)濟體制的推進等,又與黃金、布帛、米麥等構(gòu)成了多種通貨并存的混雜流通狀態(tài),屢禁難止。綜合言之,明代前期白銀的“雙軌”性流通雖顯得廣泛,但內(nèi)涵卻極為有限:在“公領(lǐng)域”,它僅是實物勞役型財政體制下諸多折色物中的一種,與布帛、絲絹、米麥、黃金等實物區(qū)別不大;在私領(lǐng)域,它也僅是多元通貨中的一種,屬于并非先進的民間實物貨幣范疇。無論是對于財政體制還是民間經(jīng)濟而言,白銀的流通狀況折射出明前期濃厚的實物主義特征。
明代前期;禁銀政策;白銀;雙軌;內(nèi)涵
貨幣白銀化問題,是明代貨幣經(jīng)濟史的基本問題。一直以來,論及明代的貨幣白銀化(抑或白銀貨幣化)問題,不少人認為這是明中后葉才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這種觀點,其實忽略了白銀在明前期*本文所論的明前期主要是指洪武八年至宣德年間(1375~1435年)政府執(zhí)行“銀禁”時期。即存在一定的流通情形。而且,其流通狀況、特點、內(nèi)涵具有不少值得分析的地方。學界之前大體從兩個維度對此展開了相關(guān)的研究:
其一,從公、私領(lǐng)域整體角度注意到了白銀的流通情形。董郁奎對此進行了簡單梳理,并認為,政府在出臺“禁銀”政策同時,卻又允許賦稅折納用銀、鈔法告賞用銀,體現(xiàn)了制度規(guī)定的內(nèi)在矛盾,很容易使規(guī)定淪為具文。*參見董郁奎《試論明代的白銀及其流通》,《浙江學刊》1988年第3期。陳志鵬稱這個時期白銀存在廣泛流通的情形,堪稱是“虛擬銀本位時期”。*參見陳志鵬《論明代前期的“虛擬銀本位”》,《科技信息》2008年第8期。陳氏的判斷存在不少問題,忽略了在明初貨幣經(jīng)濟極度萎縮環(huán)境下,當時社會實際應(yīng)是一個實物本位居主流的多元本位混雜時期。*萬志英、邱永志等認為,明前期是多種通貨并存時期,財政領(lǐng)域以實物為主,兼收金銀、布帛、絲絹、錢鈔等,民間社會更是多元貨幣通行、實物交易充斥,堪稱多元本位混雜時期。參見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邱永志:《明代貨幣白銀化與銀錢并行格局的形成》,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3章。黃阿明最近也強調(diào),白銀在明前期的公、私領(lǐng)域存在不斷流通之情形,并認為明代貨幣白銀化的進程首先源自白銀自上而下的緩慢開展,爾后才與自下而上的貨幣白銀化趨勢匯合。*參見黃阿明《明代貨幣白銀化與國家制度變革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16年,第96~98頁。
其二,從民間貨幣流通實際論及白銀的流通情形。傅衣凌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徽州土地契約觀察到,白銀在明初“禁銀”時期實際還在流通。*參見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買賣契約中的通貨》,見《明清社會經(jīng)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而后,李若愚、萬明等通過對契約資料的進一步挖掘,大致呈現(xiàn)了徽州、福建土地契約交易通貨使用狀況。*參見李若愚《從明代的契約看明代的幣制》,《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萬 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福建地區(qū)契約中貨幣使用狀況,參見福建省錢幣學會編著《福建貨幣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56頁;楊國楨等編《閩南契約文書綜錄》,《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0年增刊;陳支平《明清福建貨幣地租論》,《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0年第1期。他們的研究表明,在明前期地方社會的大額交易事例中存在多種通貨并存的局面,白銀只是其中的一種。這個狀況,在《實錄》《明會典》等資料中也有不少記載(詳見后文)。
可見,關(guān)于明前期白銀流通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揭示,但仍存有三點可推進之處:一是白銀在賦役財政領(lǐng)域的折納、流通情形仍欠缺較為翔實的梳理;二是對于白銀流通的“雙軌性”特點及內(nèi)涵認識不足,故會斷定“禁銀”政策規(guī)定存在矛盾或明前期存在“虛擬銀本位”,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三是對于民間白銀流通特點需要放入明初社會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下進一步認清,尤其要注意白銀在某些地區(qū)多執(zhí)行計價尺度而非交易媒介功能,以及明初實物主義色彩濃厚的特點。鑒于此,本文欲在這些方面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如有不妥之處,祈請方家指正。
眾所周知,白銀在明代經(jīng)歷了一個由非法走向合法的漫長演變過程。但在明初,白銀卻存在一個由合法轉(zhuǎn)為非法的急速變化過程。史載,朱元璋集團曾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鑄造過“銀錢”,*俞 本:《明興野記》,見陳學霖:《史林漫識》附錄3,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第412頁。此事真?zhèn)紊须y證明,但在明朝建國前后,白銀屬于合法流通貨幣,應(yīng)是確鑿無疑的事情。*參見黃阿明《明代貨幣白銀化與國家制度變革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16年,第95~96頁。到了洪武八年(1373年),情況發(fā)生改變,朱元璋因銅料缺乏、鑄錢無利等因素開始發(fā)行寶鈔,并同時出臺禁止民間金銀用于交易的配套措施: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治其罪,有告發(fā)者就以其物給之,若有以金銀易鈔者聽。*《明太祖實錄》卷98,洪武八年三月辛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1669~1670頁。下引所有實錄皆為此版本,不再標注。
很顯然,朱元璋是想消除民間諸種通貨并存的混雜局面,使貨幣統(tǒng)一到錢、鈔之上,金銀只能單向兌換寶鈔。國家還以告密補賞的方式來保證禁金銀政策的成功。在明初重典治國、商業(yè)水平極為低下及大量抑制市場的社會經(jīng)濟制度背景下,禁金銀政策似乎能取得不錯的成效。
朱元璋為何要出臺禁金銀政策呢?一般認為,這是為了維護國家鈔法運轉(zhuǎn)的需要而立。朱元璋深知,倘若允許民間貴金屬自由流通,民眾必然會重金屬貨幣而輕無價值的符號貨幣——寶鈔,只有禁止其流通,才能維護國家鈔法的順暢運行。同樣因為這個原因,他還于洪武二十七(1394年)年出臺嚴厲的禁錢政策。實際上,朱元璋的禁銀政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或目的),而這需要結(jié)合明初政權(quán)的特性來理解:其一,禁金銀政策包含了朱元璋彈壓江南地區(qū)富商豪強、統(tǒng)制地域經(jīng)濟的目的;其二,該政策體現(xiàn)了朱元璋重本去奢的實物主義邏輯理念。
針對第一點,檀上寬有深入細致的考察。他考察了明初專制國家構(gòu)建的過程,將寶鈔政策與江南重賦、政治大案、遷都計劃、科舉分卷(南、北)等統(tǒng)攝起來觀察,認為明初實行的寶鈔政策,是朱元璋為了打破“南人型”政權(quán)的封閉特性、欲建立全國型政權(quán)的重要經(jīng)濟措施?!皣抑鲗?dǎo)型”寶鈔政策的出臺,以及嚴禁“民間主導(dǎo)型”金銀的流通,正是為了壓制江南“銀貨”經(jīng)濟、統(tǒng)制地域經(jīng)濟、打擊江南豪民富商階層。*參見檀上寬《明王朝初期的通貨政策》,《東洋史研究》1980年第39卷第3期。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重申禁金銀令,目標直指杭州地區(qū)商人一切以銀定價的行為。*《明太祖實錄》卷251,洪武三年三月甲子,第3632頁。早在之前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朱元璋宣布禁止銅錢用于民間交易,理由也是兩浙、兩廣、福建等地居民重錢輕鈔、“民心刁詐”。*《明太祖實錄》卷234,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戌,第3417頁。由此可見,朱元璋的貨幣政策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
關(guān)于第二點,史料有不少的相關(guān)記載。首先朱元璋不喜愛金銀,為此他多次拒絕和排斥民間進獻金銀的行為。*洪武十五年(1382年),有南京居民挖得地下黃金獻給朝廷,朱元璋說:“民得金,而朕有之,甚無謂也,命歸之民”?!睹魈鎸嶄洝肪?46,洪武十五年七月丙子,第2295頁。而且,他還斥責底下建議開采金銀礦的作法,力推封礦罷冶政策。*《明太祖實錄》卷27,洪武元年三月甲申,第538頁;《明太祖實錄》卷180,洪武二十年正月丙子,第 2724~2725頁。可見,朱元璋的禁金銀政策與蒙元統(tǒng)治者為了大肆搜刮金銀也曾頒行“禁金銀”政策不同。朱元璋頒行的禁金銀政策多是其重本去奢、重視實物主義的思想體現(xiàn)。明人茅元儀曾深有體察:
洪武間,戶部請開中,陜西鹽粟不足,則以金銀、布帛、馬驢、牛羊之類驗值準之。今每苦邊無粟,又謂開屯患虜,不知邊人所需正不止粟如布帛等,每以商人不至,其值甚高。故雖領(lǐng)折色多,而不足以辦。使通其法,何物不可中鹽?但金銀則當禁耳,以金銀者準貨物之等,子非貨物也。太祖深識此意,禁民金銀交易,不惟為行錢法,亦深察其本也。*茅元儀:《暇老齋雜記》卷8,見《四庫禁毀書叢刊·子部》第2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519頁。
茅氏盛贊太祖禁金銀的舉措是為了保持國家本色富足,而非僅是出于貨幣制度上的考慮?!睹魇贰な池浿尽肪幷咭灿蓄愃频恼J識:
明初沿元之舊,錢法不通而用鈔,又禁民間以銀交易,宜若不便于民。而洪、永、熙、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蓋是時,劭農(nóng)務(wù)墾辟,土無萊蕪,人敦本業(yè)……昧者多言復(fù)通鈔法可以富國,不知國初之充裕在勤農(nóng)桑,而不在行鈔法也。*《明史》卷77《食貨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77頁。
作者稱贊明初諸帝王承繼太祖勸課農(nóng)桑、重本輕末之一貫政策,成效顯著,并認為疏通鈔法不如農(nóng)桑種植,體現(xiàn)了明前期強烈的實物經(jīng)濟邏輯出發(fā)點。
成祖篡位之后,悉數(shù)恢復(fù)洪武舊制。他深諳太祖“禁金銀”的內(nèi)涵,故于永樂四年(1406年)四月頒布了更為嚴厲的金銀禁令:“以鈔法不通,下令禁金銀交易,犯者準奸惡論。有能首捕者,以所交易金銀充賞。其兩相交易而一人自首者免坐,賞與首捕同。若置造首飾器皿,不在禁例。”*《明成祖實錄》卷19,永樂元年四月丙寅,第346頁。
此次禁金銀令一改太祖時期只治其罪、告發(fā)給賞的立場,直接以奸惡死罪論處,但補充規(guī)定了民間金銀用作飾器不做懲罰。第二年正月,成祖便感此項禁令似乎過于嚴苛,故改為“詔自今有犯交易銀兩之禁者,免死,徒家興州屯戍”。*《明成祖實錄》卷27,永樂二年正月戊午,第497頁。三月,刑部尚書報告有百姓犯禁:原來湖北江夏縣有民眾因父親逝世,用銀購買葬具,導(dǎo)致犯禁,理應(yīng)流放邊關(guān),最終成祖以法律不外乎人情的緣由赦免了這位孝子。*《明成祖實錄》卷29,永樂二年三月庚戌,第517~518頁。可見,禁金銀令在明初法令嚴酷的環(huán)境下絕非虛文。同月,有安撫四川地區(qū)的御史給事中丁琰,見當?shù)責o奸民犯法,于是暗中派遣親信誘惑百姓用銀交易,遭到嚴懲。*《明成祖實錄》卷29,永樂二年三月庚申,第519頁。五月,琉球國王朝貢使團“赍白金詣處州市磁器,法當逮問”。永樂帝以懷柔遠人的態(tài)度赦免他們。*《明成祖實錄》卷31,永樂二年五月甲辰,第556頁。足見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維持禁銀政策不遺余力。永樂十七年(1419年),朝廷再度“申嚴交易金銀之禁”。*《明成祖實錄》卷211,永樂十七年夏四月壬寅,第2134頁。雖證明金銀存在一定的流通,但永樂時期應(yīng)是該政策執(zhí)行較為嚴格的時期。
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仁宗發(fā)現(xiàn)“鈔法不通,民間交易率用金銀、布帛”,于是召集群臣商議,結(jié)果是“以金銀、布帛交易者,亦暫行禁止”。*《明仁宗實錄》卷6下,洪熙元年正月庚寅,第219頁??梢?,仁宗上臺之后,禁金銀的政策力度減輕了不少,似乎留有放開金銀禁的余地??上首诤芸毂┩?。宣宗即位后,針對民間多用金銀、鈔法不通的情形,勒令“行在都察院,揭榜禁之。凡以金銀交易及藏匿貨物,高抬價值者,皆罰鈔”。*《明宣宗實錄》卷19,宣德元年七月癸巳,第493頁。禁金銀政策的執(zhí)行從刑徒之罪到罰鈔懲治,可以說力度進一步減弱。政府開始改變思維,一是希望維持繼續(xù)禁銀政策,二者希望通過罰鈔舉措來疏通鈔法。罰鈔的標準見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行在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的上奏:“近江西鄱陽縣民董復(fù)安建言,鈔法阻滯,請禁使銀,不拘舊例。凡交易銀一錢者,買者、賣者皆罰鈔一千貫,一兩者罰鈔一萬貫,仍各追免罪鈔一萬貫?!?《明宣宗實錄》卷48,宣德三年十一月乙丑,第1170~1171頁。
按當時官價:鈔1貫折銀1分,1千貫折銀約10兩;民間交易銀1錢須罰10兩,是成本的100倍,可見懲處力度也不低。
宣德中后期是禁金銀政策出現(xiàn)松弛的時期,民間使用金銀的頻率越來越高。宣德四年(1429年)六月,戶部上奏:“比年巨商富民并權(quán)貴之家,凡有交易,俱要金銀,以致鈔不通 行?!爸}發(fā)賣,專要金銀,鈔愈不行?!苯Y(jié)果,宣宗因此次奏報的金銀交易罪不明顯而沒有追究。反映了使用金銀的主體大多為豪民、商人、權(quán)貴階層。*《明宣宗實錄》卷55,宣德四年六月庚子,第1322頁。宣德八年(1433年)閏八月,三法司上報山東一“辱母案”:山東歷城縣有男子因憤恨鄰居辱罵其母,不慎用頭一下將鄰居撞死,按律當判絞刑。宣宗聽完后提出:“既瞽(男子名)又以母故,傷人可宥之,令出銀十兩付死者家,備葬?!?《明宣宗實錄》卷105,宣德八年閏八月壬戌,第2348頁。可見,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允許民間金銀用于交易。但這不等于國家在貨幣領(lǐng)域就已經(jīng)認可金銀的法定地位,如宣德七年(1432年)十一月,宣宗針對兩廣、福建等地銀錢兼用的情形,指出“銅錢、銀兩已有近例。近年以來,廣東、廣西、福建等處,民間將銅錢、銀兩相兼行使,往往事發(fā)”。*戴金等:《皇明條法事類纂》卷1《五刑類·過失殺人罪收贖鈔三十三貫六百文銅錢八貫四百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6頁下欄。正統(tǒng)即位之初朝廷還頒令“各處諸色課程舊折收金銀者,今后俱照例收鈔”。*《明英宗實錄》卷1,宣德十年正月壬午,第12頁??梢?,政府對金銀、銅錢依然采取某種限制或打擊政策,著力維持的還是寶鈔體制。
政府雖然禁止白銀用于民間交易,但并沒有在公私領(lǐng)域完全摒棄白銀的使用。相反,政府在制度層面規(guī)定民間金銀兌換寶鈔通行,在特定地區(qū)使用金銀采買物資,在賦役領(lǐng)域允許折納金銀,此外賞賜支用也多有用銀之記載,顯示出制度規(guī)定中“下須通上、上可對下”的單向意味。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在頒行禁金銀令時,就曾明確規(guī)定告發(fā)偽造寶鈔賞銀250兩,并允許“若有以金銀易鈔者聽”。*《明太祖實錄》卷98,洪武八年三月辛酉,第1670頁。即民眾要想金銀用于交易,必須先兌換寶鈔,否則屬于違禁行為。除了貨幣收兌政策外,在“銀禁”時期,白銀在諸多公領(lǐng)域中顯現(xiàn)其身影。明初統(tǒng)治者在賦役折納、金銀差發(fā)、金銀課征、稅課贓罰輸納、賞賜、采買物資等諸多領(lǐng)域都曾允許使用白銀。
田賦折銀。銀禁政策出臺前,朱元璋就曾允許運輸不便地區(qū)可用金銀、錢鈔、布帛等折納稅賦。*《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四月甲申,第1568~1569頁。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進一步頒令:“命戶部、天下郡縣稅糧除詔免外,余處令民以銀、鈔、錢、絹代輸?!?《明太祖實錄》卷105,洪武九年三月己丑,第1756頁。明初國家逐步確立了實物為主的兩稅征收體制,本色為主,少許折色為輔。折色主要是指用金銀、錢鈔、絹帛等輕赍物來折納田賦上交,以便減輕百姓的負擔,并主要施行于運輸條件較差地區(qū)或災(zāi)害發(fā)生地方。折色制是一種以實物為中心、以官定價格開展的賦稅繳納形式。作為國家賦稅正額的一部分,折色方式與其說是貨幣形式,不如說是一種具有頗具實物特征的財政調(diào)劑,不僅折納的物品多樣,各地折價也不一。
除了折收錢鈔、布帛的事例較多外,折納金銀也多次出現(xiàn),如洪武十七年(1384年)七月,朱元璋“命蘇松嘉湖四府以黃金代輸今年田租”,*《明太祖實錄》卷163,洪武十七年七月丁巳,第2529頁。同年十二月,云南左布政使張紞奏:“今后秋租請以金銀、海貝、布、漆、朱砂、水銀之屬折納,詔許之?!焙槲涫拍?1386年)五月,“己未,詔戶部以今年秋糧及往歲倉儲,通會其數(shù),凡有軍馬之處存給二年,并儒學廩膳餋濟孤老驛傳廩給外,余悉折收金銀、布絹、鈔錠輸京師?!?《明太祖實錄》卷178,洪武十九年五月己未,第2692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魯府左長史胡秉忠奏,王府歲給米五萬石,折收金銀、鈔錠已移文山東布政使司?!?《明太祖實錄》卷198,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第2975~2976頁。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西鎮(zhèn)安府府民因運輸艱難,愿依前例輸白金。*《明太祖實錄》卷232,洪武二十七年三月甲寅,第3391頁。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進兵廣西龍州,詔令安南輸糧接濟,安南國丞相以本國田賦僅夠自足、運輸艱難為由,只“愿輸米一萬石,余以金千兩、銀二萬兩代輸”。*《明太祖實錄》卷242,洪武二十八年十月癸卯,第3521頁。
至永樂時期,賦稅折納鈔、帛的事例較多,但折納金銀的做法也存在。如永樂六年(1408年):“乙卯,詔河南、山東、山西永樂五年以前逋負稅銀,及追償未完鹽糧、芻豆諸色課程、贓罰悉免?!?《明太宗實錄》卷77,永樂六年三月乙卯,第1041頁。永樂十三年(1415年),“戶部言浙江烏程等四縣水傷,田稼九千四百四十三頃稅糧請折金帛,從之。”*《明太宗實錄》卷165,永樂十三年六月己卯,第1855~1856頁。洪宣時期,國家嚴厲疏通鈔法,故賦役折鈔、布、絹的事例較多,而折銀的事例較少。宣德元年(1426年),山西監(jiān)察御史于謙見大同田地因逢霜蚤而薄收,故將輸邊糧“多折金銀”。*倪 岳:《少保兵部尚書于公神道碑銘》,見徐竑:《明名臣琬琰續(xù)錄》卷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3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本,1986年,第344頁。宣德五年(1430年),南京監(jiān)察御史李安揭發(fā)地方糧長欺壓百姓,有妄自將稅糧折收金銀、緞匹的情況存在。*《明宣宗實錄》卷74,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壬寅,第1721頁。折納金銀雖是權(quán)宜的暫時行為,但如顧炎武所論:“此其折變之法,雖暫行,而交易之禁亦少弛矣。”*顧炎武:《日知錄》卷11《銀》,見《顧炎武全集》第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2011年,第470頁。果不其然,正統(tǒng)之后隨著國家允許南方許多地區(qū)以金銀折納田賦之例一開,禁金銀政策逐漸瀕于破產(chǎn)境地。
差發(fā)征銀。在蒙元時代差發(fā)專指賦稅徭役,明初承繼差發(fā)之名,如邊地供納馬匹之類。中央王朝雖貫以茶易馬之名,實際上成為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承納的特殊賦役負擔。*梁方仲有相關(guān)介紹,參見氏著:《論差發(fā)金銀》,《明清賦稅與社會經(jīng)濟》,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 278~281頁。在云南、安南等地區(qū)也存在差發(fā)金銀的輸納,具體情況《天下郡國利病書》有記載:“城池因高山為砦,無倉廩租賦。每秋冬遣親信往各甸計房屋征金銀,謂之取差發(fā)。每屋一楹,輸銀一兩,或二三兩。承使從者象馬動以千百計,恣其所取,而后輸于公家?!?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南貴州交趾備錄·種人·僰夷》,見《顧炎武全集》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34頁。
除此之外,云南尚有“差發(fā)馬”“差發(fā)海貝”的輸納。永樂元年(1403年),戶部尚書夏原吉說:“云南、四川平,宣慰司土官思倫發(fā)原輸差發(fā)六千九百兩,續(xù)又增辦一萬八千兩?!?《明太宗實錄》卷39,永樂三年二月壬申,第311頁。明初諸帝即位伊始俱頒令停止金銀采辦諸項,但云南等地差發(fā)金銀一直保存下來。至正統(tǒng)初,史料還記載“免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所欠差發(fā)銀,本司歲征差發(fā)銀五百兩,自宣德元年至七年止納銀一千三百五十兩,尚欠二千一百五十兩”,*《明英宗實錄》卷15,正統(tǒng)元年三月丙子,第282頁。安南地區(qū)亦有此類金銀差發(fā)等項。*《明太宗實錄》卷60,永樂四年十月乙未,第869頁。弘治十五年(1502年),國家正式將云南差發(fā)銀定為每年8 809.5兩的常例。*萬歷《明會典》卷37《戶部二十四·課程六·金銀諸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269頁。除差發(fā)金銀外,史料另有永樂時期特殊原因形成的賦役負擔銀記載:“初永樂間,因征北虜,獲羊萬余,令順天府所屬州縣分牧,歲辦羊毛,價銀九百六十余兩輸司設(shè)監(jiān)供用,謂之長生羊毛。”*《明孝宗實錄》卷96,弘治八年正月癸丑,第1773~1774頁。后因無羊可養(yǎng),但羊毛銀一直存在,直到弘治八年正月才被正式取消。此外,據(jù)說永樂初夏原吉治水時曾編有淘河夫銀,*參見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14《史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21頁。永樂后期官場便開始索取皂隸銀的現(xiàn)象。*參見李贄《續(xù)藏書》卷19《清正名臣·都御史顧公》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09頁。
金銀課稅,主要是在永樂時期大量增加。永樂時期,成祖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不但財政大量支用寶鈔,同時一改朱元璋最大限度限制金銀礦開采的做法,積極在全國各地開采金銀礦,并征納大量金銀用于財政支用。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篡位不久的朱棣接受陜西商縣的建議,開采舊有八所銀礦。*《明太宗實錄》卷14,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寅,第257頁。永樂元年(1403年),“以各處銀場銀坑歲辦科征不實,分遣監(jiān)察御史及中官核之”。*《明太宗實錄》卷17,永樂元年二月丁丑,第316~317頁。永樂三年(1405年),開云南大理銀冶,命有司督辦。*《明太宗實錄》卷48,永樂三年十一月丙辰,第734頁。永樂五年(1407年),國家允許福建蒲城縣開銀礦3所,每年可得銀1400余兩。*《明太宗實錄》卷71,永樂五年九月丁巳,第994頁。永樂十三年(1415年),成祖又差官到湖廣辰州、貴州銅仁等處金銀場采辦金銀課。*萬歷《明會典》卷37《戶部二十四·課程六·金銀諸課》,第268頁。在這種積極進取型的政策背景下,政府每年征收的金銀課收入較洪武時期有了大幅度提高。以白銀為例,洪武時期僅有3年的數(shù)據(jù),國家每年征收的銀課數(shù)額從2.98萬兩下降至2萬兩左右。到了永樂元年(1403年),白銀一下子躍升至8萬余兩,永樂二年突破10萬大關(guān),永樂四年(1406年)更增至20.91多萬兩,永樂十二年(1414年)一度增至39多萬兩。整個永樂21年(1404年)的時間,國家每年的銀課數(shù)大體為23.4多萬兩,是明代前期金銀課額、生產(chǎn)最大幅度的一次擴張和增長。*按,關(guān)于明代銀礦開設(shè)以及廢罷的詳細情況、開采數(shù)額,梁方仲有翔實的考證。他也關(guān)注到永樂時期銀礦開設(shè)之廣,金銀課鑄額之多。參見梁方仲:《明代銀礦考》,《明清賦稅與社會經(jīng)濟》,第486~487頁。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及計算見全漢昇:《明代的銀課和銀產(chǎn)額》,《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洪熙上臺之后,立馬宣布取消這項擾民政策:“各處闡辦金銀課,除去煎稍見收在官外,自今停止。……其舊額歲辦銀課并差發(fā)金,不在此例。”*《明仁宗實錄》卷1上,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第17頁。
對于金銀開展的擴張政策確實是勞民傷財之舉,有些地區(qū)如浙江溫、處二州額辦的金銀課甚至擴充了40倍以上,百姓難以承受,*《明史》卷158《列傳四十六·軒輗傳》(第4323頁)記載,永樂時此兩處的額辦數(shù)額由0.28萬余兩,升至8.2萬兩。故洪熙帝予以取消。因而,自洪熙以后國家每年的征收的銀課立馬下降至3.7萬兩左右。不過,宣德后期國家再度大幅度增加金銀課,平均每年達到30多萬兩,可能是由于鈔法不暢、財政支用缺乏所致。
課程、贓罰折征銀。據(jù)《大誥》記載,當時揚州瓜埠河泊所欠魚課鈔四萬張,知府令富戶追賠,追鈔即足,“各人分受入己,變買銀兩”。*朱元璋:《御制大誥》第50《揚州魚課》,《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5年,第257頁下欄。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下令:“詔天下來朝官員及歲解諸稅課赴京者,無間遠邇,皆給鈔二十錠為道里費,其所解稅課錢鈔,有道里險遠難致者,許易金銀以進。”*《明太祖實錄》卷177,洪武十九年三月己巳,第2682頁。宣德五年(1430年),浙江溫州府知府何文淵透露了一個重要情況:
洪武中商稅并三十稅一。十七年以前,止收鈔及銅錢。十九年于府設(shè)稅課司,諸縣設(shè)稅課局,及河泊所收商稅錢鈔,著為定例。若便于起解者解本色,路遠費重者許變賣金銀,金每兩價鈔六錠,銀每兩價鈔一錠。至二十四年,本府所屬共收鈔七百二十八錠四貫,易銀七百八兩八錢送納,其后歲辦,遂以為例。近雖禁使銀,而商稅魚課仍征銀,巡攔網(wǎng)戶陪納甚艱。乞自今年始,仍援洪武十九年以前事例納鈔,庶為民便。*《明宣宗實錄》卷80,宣德六年六月甲辰,第1853~1854頁。
可見,自洪武十九年(1386年)后至宣德五年(1430年),浙江稅課司一直將稅課鈔變賣白銀繳納,大體成為慣例,甚至在禁銀時期仍輸銀。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宣德皇帝頒令:“湖廣、廣西、浙江商稅、魚課辦納銀兩者,自宣德七年為始,皆折收鈔,每銀一兩納鈔一百貫?!?《明宣宗實錄》卷88,宣德七年三月庚申,第2018頁。可見這些地方的商稅、魚課此前多是輸銀。然改銀為鈔的規(guī)定似乎并沒有很好的得到貫徹。宣德九年(1434年),浙江布政司上奏處州府:
所屬麗水、青田、松陽、龍泉、縉云、遂昌、慶元七縣窯冶、酒醋、鉛坑、銀坑、碓磨、油榨、磚瓦、窯灶、房地、賃錢、竹木、山租、茶課、稅契、茶引、由工墨、果價、儒學山地租契本、工墨歲征課程銀三千三百四十一兩有奇,民貧,銀多負欠,乞依敕諭內(nèi)商稅、魚課事例,折鈔為便,從之。*《明宣宗實錄》卷114,宣德九年十一月癸卯,第2576頁。
贓罰輸銀。在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前似乎就存在,“贓罰金銀諸物,金每兩八千貫,銀二千貫”。*《明宣宗實錄》卷22,宣德元年十月乙亥,第582頁。宣德六年(1431年)六月,“行在戶部奏,廣東瓊州府遣人,赍贓罰銀五兩四錢赴京進納”,因數(shù)額太小,不抵運費,宣德皇帝訓斥這個地方官不體察人情,并命令這種小額的贓罰銀征收以后收貯在地方官庫。*《明宣宗實錄》卷80,宣德六年六月乙巳,第1854頁。
賞賜金銀。明朝建立后便實行過大量的金銀賞賜,尤其是對于軍士、藩王等人的賞賜,數(shù)額有時達一二十萬兩。國家發(fā)行寶鈔、禁行金銀后,金銀依然大量用于賞賜。洪武十九年(1386年),“遣使以鈔十五萬四千九百錠賜云南各衛(wèi)軍士,白金十二萬七千一百四十兩賜烏撒各衛(wèi)軍士?!?《明太祖實錄》卷177,洪武十九年二月己酉,第2680頁。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賜蘇州等衛(wèi)將士二十萬九千三百余人,白金十萬九千九百余兩,鈔三萬錠,布三十萬七千六百匹?!?《明太祖實錄》卷190,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辛未,第2869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戶部運白金十萬兩,文綺五千匹往北平;白金五萬兩,文綺二千匹往山西,俱于王府收貯以備賞賚?!?《明太祖實錄》卷201,洪武二十三年閏四月乙亥,第3014頁。永樂時期,國家金銀賞賜更為頻繁,多用于對藩王、朝貢使團、官軍等人。如朱棣奪位之初,“賜周、楚、齊、蜀、代、肅、遼、慶、寧、岷、谷、韓、沈、安、唐、郢、伊、秦、晉、魯靖江二十一王各黃金百兩、白金千兩、彩幣四十匹、錦十匹、紗羅各二十匹、鈔五千錠?!?《明太宗實錄》卷10下,洪武三十五年七月乙巳,第169~170頁。洪宣時期,國家對于藩王施行大量金銀賞賜,史料不勝枚舉。賞賜朝貢使團、軍民等事例。如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賜朵甘烏思藏必力工瓦等國師,及其土官,白金三百七十五兩、鈔千二百五十五錠、彩幣四十二表里”,“丁丑,命刑部自今能捕獲強盜者賞銀五十兩?!?《明太宗實錄》卷16,永樂元年正月己丑,第293頁;卷17,永樂元年二月丁丑,第316頁。永樂幾次對外戰(zhàn)爭,如征討蒙古、征戰(zhàn)安南,隨軍軍官征前戰(zhàn)后具有大量金銀賞賜。*此方面史料很多,可見《明太宗實錄》卷154,永樂十二年八月丙辰,第177~184頁;卷161,永樂十三年二月戊子,第1826~1831頁等。洪、宣時期,國家亦有不小的金銀賞賜于藩王、將士等事例,規(guī)模不小,實錄多有所載。
國家出銀采買糧食、馬匹及納銀中鹽事例。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廣西海北白石四鹽場,廣州東海十一場允許召商納銀。*《明太祖實錄》卷96,洪武八年正月甲戌,第1652頁。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派遣“內(nèi)官梁珉以貨幣往琉球易馬,還得馬九百八十三匹?!?《明太祖實錄》卷156,洪武十六年九月乙未,第2429頁。估計此處貨幣應(yīng)為金銀、絲絹、文綺之屬。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命將士幾百至千人,攜帶大量白銀往西南番地都買馬匹。*《明太祖實錄》卷177,洪武十九年正月己丑,第2678頁;卷178,洪武十九年五月庚申,第2692頁。這年十二月,“命云南布政司以白金二十萬兩,給各府縣糴糧備用”。*《明太祖實錄》卷187,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壬子,第2802頁。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遣使赍白金往湖廣思南宣慰使司,糴糧一萬二千石,運赴貴州等處以給征南將士?!?《明太祖實錄》卷194,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甲寅,第2911頁。永樂十三年(1415年),國家允許交阯布政司以金、銀、錢來中納官鹽“戶部定議金一兩給鹽三十引,銀一兩、銅錢二千五百文各給鹽三引”。*《明太宗實錄》卷163,永樂十三年四月庚寅,第1847頁。永樂之后,國家用銀采買的事例漸少,大部分改為鈔、絹、鹽、茶等物。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明初政府在諸多領(lǐng)域使用白銀作為實物勞役型財政體制的補充。不僅如此,白銀在民間交易場合中也一直存在。
明初專制政府奉行由嚴至寬的“銀禁”政策,且并不斷重申此項禁令,側(cè)面透露金銀實際不斷流通于基層社會。*黃阿明從《逆臣錄》《大誥》中梳理出不少民間使用白銀交易的案例(俱發(fā)生在洪武中后葉),充分說明白銀不斷參與民間交易的現(xiàn)實。參見氏著:《明代貨幣白銀化與國家制度變革研究》,第97頁。我們知道,白銀的貨幣化在金、元時期得到極大發(fā)展,其計價尺度功能日益得到強化。*參見王文成《從“錢楮并用”到“銀鈔相權(quán)”——宋金元時期傳統(tǒng)中國的市場結(jié)構(gòu)與貨幣流通》,《思想戰(zhàn)線》2014年第6期;何 平《世界貨幣視野中明代白銀貨幣地位的確立及其意義》,《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6年第6期;等。彭信威、萬志英等貨幣史學者多認為金元之后的白銀獲得了較為穩(wěn)定的價值尺度和價值儲藏功能,但流通職能尚并未完全獲得。對明初某些地區(qū)而言,白銀的流通現(xiàn)狀確實如此。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政府在重申金銀禁令時指出:“甲子,禁民間無以金銀交易。時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定價?!?《明太祖實錄》卷251,洪武三十年三月甲子,第3632頁。
此條史料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國家重申金銀禁令的目標直指浙江地區(qū)的商人階層,反映了禁金銀政策的政治屬性;二是這些地區(qū)的人們不論貨物貴賤俱以金銀“定價”,而非以金銀交易,說明在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沿海等地,金銀主要是作為一種基準計價手段而存在。*足立啟二率先進行了這樣的解讀。參見Richard 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p.73?;鶎由鐣嶋H流通的主要還是銅錢或?qū)嵨镓泿拧?這一點從前后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明初浙江、兩廣、福建等沿海之地主要流通銀錢。參見邱永志《明代貨幣白銀化與銀錢并行格局的形成》,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明初小說《剪燈新話》《剪燈余話》也有多處提及白銀用于惠贈、支付、計價等情形。*參見沈伯俊《文學史料的歸納與解讀——元代至明初小說和戲曲中白銀的使用》(《文藝研究》2005年第1期)、《再論元代至明初小說戲曲中貨幣的使用》(《政大中文學報》2006年第6期)。萬明在對徽州土地契約交易進行深入分析之后認為,徽州土地契約使用銀的情況多是以銀議價、谷物支付,抑或支付寶鈔、以銀作罰,或是以首飾花銀、絲銀等來支付,體現(xiàn)了白銀在交易中主要作為價值尺度,以及法令對其有所限制的特征。*萬 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可見,明初白銀在某些地區(qū)的流通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價值尺度功能。
當然,某些地區(qū)白銀表現(xiàn)出的計價手段職能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在“禁銀”政策持續(xù)的壓制以及明初反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不斷展開的背景下,民間的商業(yè)經(jīng)濟走向萎縮,交易多陷入實物化、零碎化的境地。*劉光臨最近闡述了明前期市場經(jīng)濟的萎縮狀況,將其納入到明初指令性經(jīng)濟體制的框架下考察,認為明初的社會經(jīng)濟并不需要貨幣,社會交易走向?qū)嵨锘?。見氏著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1000-1500,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5。因故,金銀與布帛、絲絹、米麥等一道作為一種民間實物貨幣而流通。如在當時的云南、貴州、四川等偏遠之地,多通行茴銀及其他的實物貨幣。*參見黃阿明《明代的貨幣與貨幣流通》,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6章。洪熙元年,政府發(fā)現(xiàn)“民間交易率用金銀、布帛”,*《明仁宗實錄》卷6下,洪熙元年正月庚寅,第219頁。當時鈔法出現(xiàn)“不通”的問題,有人建議除金銀外,還應(yīng)“禁止民間毋以布帛、米麥交易”,遭到宣宗的斥責。*《明宣宗實錄》卷15,宣德元年三月丁巳,第415頁??梢姰敃r的交易媒介不僅多元混雜,且實物氣息濃厚。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征的莫過于學界挖掘的土地交易契約貨幣使用狀況(見表1)。
表1:洪武至宣德時期徽州地區(qū)土地契約交易使用媒介表*表格來源:轉(zhuǎn)引自萬 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
由表1可知:其一,自洪武至洪熙時期,寶鈔在民間交易中作為主要交易媒介使用。宣德以后,寶鈔的使用量大幅度減少,顯示其逐步退出民間交易市場的趨勢。其二,在明前期的土地交易中,貨幣多元的現(xiàn)象一直存在,金銀、布帛、絹布等大量行用,尤其以洪、宣前后為盛。其三,白銀交易在國家“禁銀”政策前后一直存在,但在明前期多元通貨并存的情形下顯然不占優(yōu)勢。
多元實物貨幣充斥是明初社會的一個鮮明特征?!睹鲿洹酚涊d:“(太祖時期)民間金銀、米麥、布帛諸物價錢,并依時值,聽從民便?!?萬歷《明會典》卷164《刑部六·倉庫·錢法》,第841頁下欄。宣德二年(1427年),巡撫陜西隆平侯張信等說:“陜西西安、鳳翔籍府,歲輸糧草于寧夏、甘肅洮河、岷州諸衛(wèi),道路險阻,運致為艱,民往往赍金、帛就彼市納。”*《明宣宗實錄》卷33,宣德二年十一月癸巳,第841頁。足見當時民間交易的貨幣除了寶鈔外,大多為布帛、米谷、金銀等實物貨幣。從《實錄》資料反映出的狀況看,除錢、鈔外,政府也大量使用實物如羅綺、綾帛、茶葉、鹽貨、金銀等前往邊地或外國購買馬匹、糧食,說明政府上層也大量依賴多元實物交換。一定程度上說,貨幣的多元混雜狀況,反映了市場零碎化、交易不發(fā)達的特點。黑田明伸指出,以生活必需品之類的實物充當交易媒介,當其供求出現(xiàn)緊張時,容易導(dǎo)致市場交換出現(xiàn)癱瘓。因為在出現(xiàn)饑饉時,谷物、鹽等必需品難以被出售,只會助長混亂。且它們履行貨幣職能時,會出現(xiàn)超過物品本身的需求預(yù)測而過剩地有被儲藏的傾向,給生產(chǎn)帶來不利影響。*[日]黑田明伸:《貨幣制度的世界史——解讀非“對稱性”》,何 平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頁。換言之,即使是在同等交易水平之下,金銀與他們的差別僅是自身特性的優(yōu)勢,故容易脫穎而出。
宣德時期,尤其是中后期,白銀在民間的流通似乎日益廣泛。早在宣德初年,政府就痛斥“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的現(xiàn)象,并下令出榜禁約。*《明宣宗實錄》卷19,宣德元年七月癸巳,第493頁。宣德四年(1429年)六月,戶部發(fā)現(xiàn)近年來巨商、富民以及權(quán)貴之家交易只用金銀,導(dǎo)致鈔法不行。*《明宣宗實錄》卷55,宣德四年六月庚子,第1322頁??梢?,在明初萎靡的貨幣經(jīng)濟狀況下,率先突破銀禁的群體往往就是這些豪民、富商和權(quán)貴階層。
當時地方勢豪借故敲詐財物、科派金銀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如宣德五年(1430年),蘇州府長洲縣官員顧榮報告,衛(wèi)軍百戶李讓等為了征集少許木料造抗倭船只,下縣鄉(xiāng)大肆科派排年里長銀兩、布絹。*況 鐘:《況太守集》卷7《備倭船及開浚河道奏》,(吳奈夫等校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6頁)載:長吳兩縣排年里長1萬余名被勒令上交銀3000兩,每名要銀0.03兩,結(jié)果只需要造船1只。江西耆老奏報,地方糧長擅自加倍征糧、折納棉布以及以官費的名義“每甲首一人別科銀二兩”。*《明宣宗實錄》卷74,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庚戌,第1724~1725頁。宣德七年(1432年),糧長楊旭等人串謀科派本區(qū)十二里百姓,每里花銀3.3兩。*況 鐘:《況太守集》卷10《提取貪贓逃避官員奏》,第110頁。故在生產(chǎn)交易不甚發(fā)達的明前期崛起了一批豪商勢要之家,積累大量金銀財貨。如宣德三年至四年(1428~1429年),太子少保兼左都御史劉觀受任嘉興知府,“庇郡豪強,郡民豪富者咸通貨賄……觀受黃白金動以千數(shù),羅綺不可數(shù)計?!逼渥觿⑤検帐苷憬佬谭纲V賂,“受其白金數(shù)百兩,白于觀,皆聽番異,得免死”。*《明宣宗實錄》卷56,宣德四年七月庚午,第1343頁;《明宣宗實錄》卷47,宣德三年十月庚辰,第1151頁。江西按察副使李綸“受海鹽縣豪民白金一百五十兩、黃金五兩、文綺二十余匹,出其殺人之罪”。*《明宣宗實錄》卷74,宣德五年閏五月癸丑,第1726頁。宣德六年(1431年),寧陽侯陳懋私遣“軍士二十人,人給二馬,赍銀往杭州市貨物”。*《明宣宗實錄》卷76,宣德六年二月壬子,第1768頁。內(nèi)官袁琦、內(nèi)使阮巨隊等人以采辦為名,大肆斂財,獲罪抄家時發(fā)現(xiàn)其家藏有“金銀以萬計,寶貨、錦綺諸物稱是,又所用金玉器皿,僣侈非法”。*《明宣宗實錄》卷85,宣德六年十二月乙未,第1961頁。此外,關(guān)于上下官吏、勢豪之家收受商民金銀賄賂的史料不勝枚舉??梢娝麄兪种蟹e累的金銀數(shù)額不小。
馬克思曾說過:“生產(chǎn)越不發(fā)達,貨幣財產(chǎn)就越集中在商人手中,或表現(xiàn)為商人財產(chǎn)的獨特形式?!?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4頁。上述例子表明民間社會的金銀流通不僅越趨廣泛,同時也呈現(xiàn)著社會分層的特點。
透過前文的分析可知,明前期白銀的流通狀況,實際上表現(xiàn)為一種因制度阻隔的“雙軌”流通狀態(tài)。為了維持鈔法的運轉(zhuǎn)、打擊江南地區(qū)的豪商勢力、崇本抑奢的實物主義理念等,明初統(tǒng)治者實行了為時不短的“禁銀”政策。政策雖歷時代發(fā)展日漸松弛,但畢竟在公、私領(lǐng)域造就了一道人為的流通藩籬,使得明前期的白銀在公、私領(lǐng)域的各自流通存在明顯的割裂特征,相互關(guān)聯(lián)性甚少。
在制度層面的“公領(lǐng)域”,政府并未完全放棄使用白銀,如允許某些交通不便或受災(zāi)地區(qū)的田賦折納金銀上交,某些特殊的賦役名目交抵白銀,課程、贓罰等也有不少收銀的事例。更為重要的是,自洪武之后國家每年通過金銀礦稅收繳的白銀數(shù)不斷增加,配合著統(tǒng)治者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朝廷賞賜用白銀的例子更是不在少數(shù)。從整體來看,“公領(lǐng)域”的白銀流通有著更多的單向收兌意味;而采辦、賞賜用銀也多局限在偏遠之地或社會上層。
在民間社會的“私領(lǐng)域”,白銀在不少經(jīng)濟發(fā)達之地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基準計價手段。其后,隨著禁銀政策的重申與維持、寶鈔的不斷貶值、實物型經(jīng)濟體制的推進等,民間交易逐步陷入零碎化、實物化境地,金銀遂又與布帛、米麥等構(gòu)成了多種通貨并存的混雜流通狀態(tài),屢禁難止。
綜合言之,明前期白銀的“雙軌”性流通雖顯得廣泛,但內(nèi)涵卻極為有限:
其一,在“公領(lǐng)域”,它僅是實物勞役型財政體制下諸多折色物中的一種,與布帛、棉花、米麥、黃金等實物區(qū)別不大。實物主義為本是明初施政邏輯的出發(fā)點,典型如洪武后期的一段史料所反映的那樣:“凡各處逋租,皆許隨土地所便,折收布絹、綿花及金銀等物,宜定著其例。于是戶部定:每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折十石、銀一兩折二石、絹一匹折一石二斗、綿布一匹折一石、苧布比綿布減三斗、綿花一斤折米二斗?!?《明太祖實錄》卷255,洪武三十年十月癸未,第3682頁。
可見,在戶部制定的則例中,米石才是所有折色物品的基準手段,深度印證了藤井宏的一個判斷:“這一時代(明前期),米為一切物價的基準。”*參見[日]藤井宏《關(guān)于<織工對>的諸問題》,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25~126頁。
其二,在“私領(lǐng)域”,白銀也僅是多元通貨中的一種,屬于并非先進的民間實物貨幣范疇。*關(guān)于實物貨幣的分析,參見邱永志《明代貨幣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及其原因——以白銀的貨幣性質(zhì)為分析視角》,《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故這個時期應(yīng)稱之為實物主義為本的多種通貨并存時期,才更為恰當。
因而,無論是對于財政體制的“公領(lǐng)域”還是民間經(jīng)濟的“私領(lǐng)域”而言,此一時期白銀的流通狀況皆折射出明前期濃厚的實物主義特征。
(責任編輯 張 健)
On the Double-track Silver Circulation in Early Ming Dynasty and its Connotations
QIU Yongzhi
The status of silver circulation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generally unknown to academia, can actually be summarized as a kind of “double-track” circulation caused by the obstruc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the institutional public sphere dominated by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while striving to maintain and reinforce the “silver prohibition” policy, unilaterally retrieved silver at a discount in such realms as exchange of Baochao paper money, corvée and taxes; silver could also be used as imperial largess and in procurement. In the private sphere of the civil society, silver first became a benchmark in quite a few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later, following the drastic depreciation of Baochao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economy, it coexisted with currencies such as cloth, silk, rice and grain, compounding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circulation. Silver was still in circulation after repeated prohibition. In sum, although the double-track circulation of silver was widesprea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but it was quite limited in its connotations. In the public sphere, silver was but one of the alternative circulation means in an in-kind corvée fiscal institution and wa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other forms of kinds--cloth, silk, rice, grain and gold. In the private sphere, it was only one of the many currencies in circulation, belonging to the underdeveloped category of commodity money in the civil society. Whether in fiscal institution or in civil economy, the status of silver circulation reflected marked features of material econom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early Ming Dynasty, silver prohibition policy, silver, double-track, connotations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元明變革視野下的明代貨幣轉(zhuǎn)型研究”階段性成果(17CZS019)
邱永志,江西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新型城鎮(zhèn)化與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中心講師、博士(江西 南昌,330013)。
K23
:A
:1001-778X(2017)05-0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