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波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2)
羅城古鎮(zhèn)的保護與發(fā)展淺議
殷 波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2)
羅城古鎮(zhèn)和國內許多的鄉(xiāng)間古鎮(zhèn)一樣,面臨著保護與發(fā)展的問題。文章通過對羅城情況的分析,探討解決此問題的新思路。
古鎮(zhèn); 保護與發(fā)展; 新思路
1.1 背景
羅城古鎮(zhèn),位于樂山市犍為縣東北面,距縣城25 km,西距五通橋30 km。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1628年),成形于清代(1644年)。作為地處邊陲的軍事要地,明、清兩代均是屯兵制夷的“軍事鋪”,故稱“羅城鋪”。羅城古鎮(zhèn)也曾是遠近聞名的“旱碼頭”,與縣內“水碼頭”清溪鎮(zhèn)齊名。由于周邊地下資源豐富,盛產煤、鹽、鐵等礦物,并且農副產品也很多,吸引了上至成都、樂山,西至沐川、馬邊、雷波,南至宜賓、瀘州的客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的客商終年絡繹不絕,使羅城成為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隨著商業(yè)的繁榮和人口的逐漸增加,羅城鎮(zhèn)上的宗教、行會和其它民族傳統文化活動也相繼活躍起來。據史料記載,鎮(zhèn)上曾建有三宮(南華宮、壽福宮、文昌宮)、五廟(禹王廟、肖公廟、川主廟、靈官廟、星鑫廟),此外還有四座小廟(魯班廟、大福鼎廟、東岳廟、羅成廟)。外地客商還建有廣西、廣東、湖北、江西、四川五大會館。由于歷史的原因,所有的廟宇和會館已全部損毀,只留下遺址可尋。其中實物僅存的是南華宮門前的一對碩大、精巧的石獅子。
羅城古鎮(zhèn)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形狀獨特的“涼廳街”(船形街),1986年被樂山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現狀
羅城古鎮(zhèn)主街涼廳街俗稱“船形街”,其遠看就像一只大船(1628年),始建于明代崇楨元年。時至今日,這條幸存下來的老街仍保留著部分明清時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風貌。船形街中央最寬處矗立著一座古戲樓,與靈官廟遙遙相望,古戲樓四角飛檐高翹,精巧別致,古香古色。戲樓正中的匾額上題寫四個大字:“神聽和平”,樓臺兩側掛著一副木刻對聯:“昆高胡彈燈曲繞黃梁,生旦凈末丑功出梨園”。戲樓后挺立著高大壯觀的石牌坊,牌坊上鐫刻著兩副對聯。其一:“羅眾志以成城倚鐵峰枕峨秀跨八百里巫云長驅五海,靈古今而作官納優(yōu)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樂胞與萬方”。其二:“人懷有鐵嶺松風何須南海,到處是陽春白雪顯屬靈官”。戲樓前的廣場也是鎮(zhèn)上居民進行宗教、節(jié)慶活動的場所,每逢傳統節(jié)日和廟會,廣場上就要開展耍龍燈、獅燈、麒麟燈、牛燈、花燈、車燈、秧歌、平臺和民間高翹等表演活動,熱鬧非凡。
2.1 規(guī)劃設計方面的特色
2.1.1 總體布局構思獨特
羅城古鎮(zhèn)(圖1)座落在一個橢圓形的山丘頂上,主街為船形結構,東西長約210 m,南北短,最寬處約10 m。從高處俯視,很象是一只擱置在山頂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兩邊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戲樓是船艙,東端的靈官廟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燈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審視這只“大船”,布局的巧妙,構思的奇特,令人贊嘆不已。船形街兩側長廊當地人稱為“涼廳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傳統的穿斗木構架形式。涼廳內是固定的店鋪,臨街面是擺攤設點的地方,中間有5 m寬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鋪地,貫穿全鎮(zhèn)。人們在涼廳內喝茶、看戲、集會、貿易,風雨無阻,所以,當地人們又稱涼廳街為“晴雨市場”。
圖1 羅城全景
2.1.2 街道空間變化豐富尺度宜人
羅城的船形街空間構成非常的有趣和適用,核心是兩側的長廊,長廊是半開敞的空間。固定的店鋪、臨街面是擺攤設點的地方,有很多的臨時攤位,有屋蓋,可以遮蔽風雨,非常符合成都平原溫濕多雨、日照少、刮風小、戶內較濕暗,適合戶外活動的氣候特征(圖2)。長廊里面是5 m寬的青石板道路,可以通車,是露天的開放空間。長廊外側連接的是居民的住家和店鋪,都是二層的建筑,有些一層是做生意的店鋪,有茶館、小吃店和零售商鋪,二層是住家戶。有些沒有店鋪,一、二層都是住家戶。除臨長廊有一個出入口以外,在建筑的背后街道上也有一個出入口,使用極為方便。
圖2 街道近景
從空間上,由街道、長廊、建筑形成開放、半開敞、閉合的空間序列,有趣而生動,也很符合人們生活的活動要求。船形街的空間尺度也非常好,站在長廊上,可以感覺街道、長廊的尺度非常宜人,街道寬5~9 m,長廊寬約3 m、高約4 m,相互的對比和過渡都很協調,既不擁擠也不空曠,有很疏朗的感覺和親切的氣氛。
2.1.3 建筑使用巧妙合理
長廊外側連接的是居民的住家戶和店鋪,都是一、二層的建筑。有些一層是做生意的店鋪,有茶館、小吃店和零售商鋪,二層是住家戶。有些沒有店鋪,一、二層都是住家戶。除臨長廊有一個出入口以外,在建筑的背后街道上也有一個出入口,使用極為方便。長廊的高度檐口有4 m,單坡屋頂,到建筑交匯處升起到了約6 m,建筑二層的窗戶剛好可以開在長廊的屋蓋下,使二層有很好的自然通風,設置的非常巧妙(圖3)。
圖3 街道斷面示意
2.1.4 建筑有典型的四川民居特色
船形街的建筑和長廊都是采用四川民居傳統的穿斗木構架形式。構架簡潔明確,疏朗大放,很有韻律感。以黑白灰為基調的建筑色彩,使街道體現濃郁的民居氣氛,配上沿街的商店店招廣告和大紅燈籠,使街道色彩斑斕,富有生氣。建筑的細部也很講究,如木柱的地部都有六邊形石材的柱礎,防潮且美觀。屋頂桃檐很大并有斜向支撐。
2.2 保護面臨的問題
雖然羅城古鎮(zhèn)很早就被列為省級保護單位,但是作為一個很有特色的古鎮(zhèn),也和全國的其它古鎮(zhèn)一樣,面臨著保護原貌和經濟發(fā)展的矛盾,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2.2.1 新建筑對總體格局的破壞
站在船形街上,可以看到船形街街道的景觀也在受到不斷的破壞,新修的建筑肆無忌憚地打破街道整體的形態(tài),風格突兀,體量巨大,完全破壞了船形街的韻律節(jié)奏(圖4)。
圖4 街道現狀
2.2.2 建筑物使用中的不斷損壞與衰敗
原有的建筑由于長期的使用也有不少損壞,有的已維修,有的沒有維修,形成破敗的景象。屋頂部分瓦片缺失,局部屋脊塌陷,屋檐檔風板受損,部分墻體、墻裙長期受雨水侵蝕脫落,隔墻有裂縫(圖5)。街道的地面也有損壞。
圖5 損壞的長廊
同時,有的住戶對局部建筑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增加了部份磚混結構和磚木結構建筑,有些維修沒有按照原有的風格和特征進行,沒有堅持做到原樣復原,對原有街道景觀和建筑風貌造成一定的破壞。
這種不間斷的、逐漸的損壞在侵蝕著船形街的光輝和精彩,長此以往,也許有一天,羅城的船形街原貌就成了回不去的曾經了。
3.1 達州蕭家大院改造
2016年,西南院設計的達州蕭家大院改造項目,對保護與發(fā)展的問題嘗試了一些新的思路(圖6~圖8)。
圖7 保留原有院落格局
圖8 賦予建筑新的使用功能
3.2 保護與發(fā)展的思考
羅城作為傳統的鄉(xiāng)間古鎮(zhèn),富有特色,富有歷史,如何在今天加以妥善保護,并繼續(xù)使用,確實是一大難題。從國內已有的古鎮(zhèn)保護案例來看,僅僅是消極的保護、死守著原樣不動,效果都不太好。由達州蕭家大院建設的效果來看,鄉(xiāng)間古鎮(zhèn)的保護與發(fā)展可以有一些新的思路,以下是歸納的幾個要點:
(1)像羅城這種古鎮(zhèn)的保護不能簡單地作建筑形態(tài)的保留,在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下,要著眼于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同時一定要引入新的功能作為發(fā)展的契機。羅城成名這么多年以來,雖然交通狀況有些改善,但是旅游業(yè)的開發(fā)一直沒有很好地發(fā)展。時至今日,在船形街上可以看到,店鋪仍然是原有的店鋪,行人和坐客也仍然是當地的居民,游客少,新消費少,居民的經濟收入沒有大的改變,街道和建筑的保護沒有積極的動力和能力。只有把旅游業(yè)發(fā)展起來,才能讓居民富裕起來。船形街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個細小的構件都關乎生計,關乎財富,當地人才會積極地投入到古鎮(zhèn)的保護之中。
(2)建筑和街道是古鎮(zhèn)的構成要素,建筑和街道因生活而存在。幾百年過去了,羅城的船形街依然鮮活生動,是因為居民的生活依然存在著,旱碼頭的商業(yè)集散功能依然存在著,是四川當地人坐茶館的習慣依然存在著。保護傳統的古鎮(zhèn)就是保護傳統的生活形態(tài),也是發(fā)展旅游的基本點。
(3)古鎮(zhèn)保護的重點與核心應落腳于對原有建筑的保護。古鎮(zhèn)的格局、街巷網絡、開放空間、街道出入口的牌坊、照壁、通道等都是強化古鎮(zhèn)認知的要素。由于現代生活的空間需求變化和建造技術的提升,在古鎮(zhèn)街道上加建大體量大比例的建筑會對傳統民居造成一種失真的尺度,影響街巷空間的尺度感知和古鎮(zhèn)的整體風貌。因此在古鎮(zhèn)中修建或加建建筑應保證其體量和尺度與原有環(huán)境的相適性和一致性。同時,對體現古鎮(zhèn)核心價值的代表性建筑,予以全面保護和恢復,使其完整地體現歷史形象和功能。對一般性建筑在保護和修繕的基礎上,允許適度地改造和整治,通過改變內部結構拓展建筑使用功能,但需保證改變是按傳統建筑制式進行改建增建和新建,修舊如舊。
[1] 百度百科:羅城古鎮(zhèn)[OL].
殷波(1962~),男,碩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TU-87
A
[定稿日期]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