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飛
(河南省鄭州市兒童醫(yī)院神經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12)
綜合療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臨床研究
馮鵬飛
(河南省鄭州市兒童醫(yī)院神經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12)
目的:觀察綜合療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臨床效果。方法:8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5例。兩組均行康復訓練,觀察組加用中藥內服聯合針灸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MAS積分、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精細運動功能評分、平衡能力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療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效果較好。
小兒腦癱;痙攣型;康復訓練;中藥;針灸;對照治療觀察
痙攣型腦癱為大腦發(fā)育不全所引發(fā)的非進行性損傷所致大腦功能障礙,患兒可出現語言、智力、視覺和運動障礙等,具有較高的致殘率,需及早康復治療[1]。本研究采用綜合療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臨床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7例,均為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痙攣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0.5~5歲,平均(2.50±0.25)歲;病情程度輕度19例,中度19例,重度4例;伴智力障礙34例,語言障礙32例,癲癇6例,視覺障礙10例,聽力障礙1例,牙齒發(fā)育障礙19例;圍產期窒息12例,早產兒10例,核黃疸后遺癥4例,母孕期感染4例,出生后感染3例,原因不明9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0.5~5.5歲,平均(2.75±0.50)歲;病情程度輕度19例,中度21例,重度5例;伴智力障礙36例,語言障礙34例,癲癇7例,視覺障礙9例,聽力障礙2例,牙齒發(fā)育障礙20例;圍產期窒息16例,早產兒9例,核黃疸后遺癥5例,母孕期感染3例,出生后感染3例,原因不明9例。兩組性別、年齡和病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中樞性運動障礙持續(xù)存在,運動和姿勢發(fā)育異常,反射發(fā)育異常,肌張力及肌力異常,引起腦性癱瘓的病因學依據,頭顱影像學(磁共振、CT、B超)證實。
兩組均采用康復訓練治療,給予Bobath方法[2]進行康復訓練,每天1次,每次45min。仰臥位,跪坐在患兒足下方,患兒兩下肢屈曲后固定于醫(yī)師胸腔。將患兒雙手握住,內收內旋后在胸前固定,將患兒后頭部托住,另一只手對患兒雙手進行固定,患兒坐位,坐于醫(yī)師腿上,屈曲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頭前屈,全身屈曲。醫(yī)師伸展和外展患兒雙側下肢,逐漸擴大股角,用雙腳將患兒雙腿壓住,雙手將患兒拇指握住,并伸展和屈曲上肢,調節(jié)頭部位置,促使頭部處于直立正中位,根據患兒情況調節(jié)肩部、軀干、骨盆和上下肢關鍵點。
觀察組加用中藥內服聯合針灸[3-4]。①中藥方用《古今錄驗》續(xù)命湯加減。麻黃5g,桂枝5g,當歸10g,黨參6g,石膏15g,干姜5g,川芎6g,杏仁5g,葛根15g,茯苓15g,枸杞子15g,益智仁9g。水煎服,日1劑。②針刺:頭針選擇頂中線、顳三針、四神聰、百會、神庭、頭維等部位,語言障礙加啞門、廉泉,聽力障礙加耳門、聽宮、聽會。針刺前常規(guī)消毒皮膚,30°夾角快速進針,將1寸毫針刺入頭皮下,阻力減少時針和頭皮平行捻轉刺入,0.5h后起針,起針后針孔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避免出血。體針選擇印堂、人中、環(huán)跳、大椎、風池、足三里、腎俞、三陰交等部位,針刺前常規(guī)消毒皮膚,將1寸毫針刺入,行平補平瀉手法,10秒后出針,起針后針孔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避免出血。日1次,1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日。再行下一療程。③隔姜灸:將鮮嫩的生姜放置在囟門、百會、神庭、大椎、風池、命門、腎俞等穴位處。用小壯艾炷隔姜灸,每日中午11:00~13:00治療,當患兒覺燙或艾灸處有紅暈時可略作移動,輕度每次1壯,中度每次2壯,重度每次3壯。日1次,1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日。再行下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MAS)、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精細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FM)、平衡能力評分表和日常生活活動分析評估表(ADL)進行評估,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各項積分變化[6]。
顯效:姿勢和反射正常,患兒運動協(xié)調能力、平衡能力、肌力等和同齡兒童接近。有效:姿勢和反射接近正常,運動協(xié)調能力、平衡能力、肌力等和同齡兒童稍有距離。無效:治療前后患兒運動功能無明顯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期 MAS GMFM FMFM 平衡能力評分 ADL觀察組 42 治療前 3.57±1.12 108.25±5.92 54.13±13.13 9.07±1.72 27.31±1.72治療后 1.53±0.87*△156.11±10.71*△59.12±15.31*△12.58±3.26*△76.13±1.59*△觀察組 42 治療前 3.42±1.31 108.21±5.91 54.81±13.24 9.06±1.66 27.24±1.16治療后 2.37±0.92*121.11±9.71*56.31±13.03*10.28±2.12*56.67±1.52*
痙攣型小兒腦癱屬中醫(yī)“五遲”范疇,在腦癱患兒中所占比例約70%。其病因可能為產前、產時或產后各種因素所致,如產前感染病毒,產時出現腦損傷或產后發(fā)生感染疾病等,可出現語言表達能力降低、運動功能發(fā)育不佳和智力低下等現象[6-7]。中醫(yī)認為,其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精氣未充或后天失養(yǎng),氣血虛弱,腦髓精氣不足所致。治宜通調督脈,滋養(yǎng)腦髓,益智開竅。對痙攣型小兒腦癱進行康復訓練,可通過Bobath方法,誘發(fā)患兒出現正常運動姿態(tài),并對正常運動感覺進行反饋,使大腦儲存正確運動模式,以降低肌力,促進異常姿勢的改正。
《古今錄驗》續(xù)命湯出自《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篇》。臨床用于“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等證。方中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當歸、川芎養(yǎng)血調營,麻黃、桂枝疏風散邪,石膏、杏仁清熱宣肺,干姜和胃溫中。加葛根生津解肌、升陽止瀉,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枸杞子養(yǎng)肝滋腎潤肺,益智仁溫脾攝涎、暖腎固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補肝腎,益智開竅,解肌攝涎之效。而針灸治療通過一定角度將針刺入體內,經捻轉提插等手法刺激身體特定部位,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升患兒的免疫力,對肢體痙攣有良好的改善作用[8-9],亦可起到通調督脈的結果,并加快藥物的吸收與滲透。
綜上所述,綜合療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痙攣狀態(tài),改善粗大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1] 申艷娥.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4):19-21.
[2] 常永霞,戈蕾,周迎東,等.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癱[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1(5):1049-1050.
[3] 黃秀容,袁青,羅秋燕,等.靳三針頭穴留針結合認知知覺障礙訓練治療小兒精神發(fā)育遲緩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5,35(7):651-656.
[4] 袁園.針灸結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癱語言障礙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5,24(4):16-17.
[5] 宋軍利,陳迪,宋國,等.現代康復訓練結合中醫(yī)針刺治療小兒腦癱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8(5):28-31.
[6] 郭鐵成,衛(wèi)小梅,陳小紅.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痙攣評定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10):906-909.
[7] 亞爾艾力·艾山,汪軍.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3):196-197.
[8] 謝芳,李穎.針灸推拿治療小兒腦癱效果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7,38(1):114-115.
[9] 柳燕,史圣華.綜合針法聯合言語訓練治療小兒腦癱言語障礙60例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34(10):61-62.
R256.23
B
1004-2814(2017)08-0890-03
201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