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貴濤
茯苓養(yǎng)生粥
文/程貴濤
茯苓入藥,源遠流長,歷代醫(yī)藥學家早將其列為中藥的“八大王”之一。茯苓具有健脾利水、寧心安神等多種功效,主治脾虛泄瀉、失眠健忘、心神不寧、煩躁易怒、小便不利、水腫白濁等病癥,是民間養(yǎng)生極為推崇的“大補之藥”,性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
茯苓入饌,歷史悠久。如《圖經本草》載“茯苓酥”,《吳氏中饋錄》敘“茯苓五香糕”,《外科正宗》記“八珍茯苓糕”,《老佛爺(慈禧)用藥底檔》有“茯苓夾餅”,《東坡雜記》錄“茯苓蜜粉”,《紅樓夢》載“茯苓奶霜”……此外,還有許多茯苓養(yǎng)生粥方被收錄于古代醫(yī)籍而流傳至今,現(xiàn)收集數(shù)方供讀者試用。
紅棗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將紅棗洗凈剖開,文火煮爛,與茯苓、粳米共煮成粥,加紅糖調味,日服兩次。此粥能補血養(yǎng)心、健脾潤顏,主治心血不足、心悸不安、頭暈倦怠、舌質淡紅、脈象細弱諸癥。
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將米淘凈煮粥,米熟時下茯苓粉,再用小火燉,粥稠即可隨意服食,或加食鹽調味,日服一次。此粥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老年性水腫、肥胖癥、脾虛少食、泄瀉、小便不利、水腫諸癥。
山藥125克,茯苓50克,大棗50克,粳米250克,洗凈后同煮成粥。每日一劑,分次服食。此粥有補中益氣、長肌肉、潤肺固腎等功效。凡脾胃虛弱者,食之大有補益。
板栗肉50克,茯苓12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洗凈共煮成粥,加白糖適量調味后即可食用。此粥能健脾補虛、寧心安神,主治脾虛久瀉等癥。
蓮子肉10克,茯苓12克,炒扁豆10克,山藥20克,板栗肉30克,大棗5枚,粳米100克,洗凈后同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煮成粥,酌加白糖調味即可食用。主治脾胃氣虛所致之泄瀉。經常食用,有健脾止瀉、消食開胃之功效。
芡實、茯苓、山藥、蓮子、薏苡仁、白扁豆、黨參、白術各6克,加水適量,同煎40分鐘后撈出黨參和白術藥渣,再加入洗凈粳米150克,繼續(xù)煮至米爛粥稠,即可分次調糖食用,連吃數(shù)日。主治體虛乏力、虛腫、泄瀉等癥。
桂心2克,茯苓10克,桑白皮3克,粳米100克。先煎茯苓、桂心、桑白皮,濾渣取汁,與粳米同煮成粥。每日一劑,作為早餐食之。此粥主治水飲停蓄胃脘、上逆犯胃胸滿、咳逆、欲嘔、飲食不下等癥。
熟地15~20克,茯苓20克,山藥30克,茴香3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先將熟地、茯苓、山藥、茴香煎取汁,再與粳米煮成稀粥,調入紅糖食用。此粥能安神定志、益腎養(yǎng)心,主治驚恐傷腎、心神不寧、失眠、陽事不舉等癥。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