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政 河南省信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書法教師
李勝男 河南省信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藝術(shù)中心教師
智永《真書千字文》用筆探析
向家政 河南省信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書法教師
李勝男 河南省信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藝術(shù)中心教師
作為王羲之七世孫的智永,其書法用筆精熟,法度謹嚴,為傳承王羲之筆法起到津梁作用。本文結(jié)合圖例,主要從智永《真書千字文》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三方面分析了用筆特點,并闡述了結(jié)字規(guī)律,為學習智永及王羲之筆法提供借鑒。
智永;真書千字文;用筆
一 、智永及《真書千字文》的流傳
智永,生卒年不可考。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王羲之七世孫,落發(fā)入會稽嘉祥、吳興永欣等寺,歷經(jīng)梁、陳、隋三朝。智永為傳承王羲之書法,一生在禪寺潛心書寫,苦練三十余載,曾自誓曰:“書不成不下此樓?!睂憠牡墓P頭埋于土中,人稱“退筆?!薄V怯郎瞄L真草,精熟無比,流傳至今的墨跡主要是《真草千字文》(真草二體),其書法深得王羲之筆法之精髓。宋米芾曰:“智永臨《集千字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有真跡,硯成臼,乃能到右軍?!保?]
智永禪師為傳承王羲之書法,相傳其書八百余本,分散浙東各寺,供僧人學習。以后的歷代書家多以《真草千字文》作為研習王羲之書法的范本。如虞世南、張旭、米芾、趙孟等都臨習過《真草千字文》?!缎蜁V》記載,北宋時智永《真草千字文》在御府存有七本,到南宋時只剩一本,到近代便為日本小川為次郎所藏,這是大家公認的真正墨跡本。
二、用筆分析
漢字的藝術(shù)美感不但與漢字本身的造型有關(guān),還與書寫各個筆畫的用筆、筆畫形態(tài)等相關(guān)。黃山谷曰:“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2]說明用筆在書寫中的重要性。通過研讀《真書千字文》的筆畫形態(tài)特點,可以了解智永的用筆方法和技巧。下面從起筆、行筆、收筆來說明智永書法的用筆特點。
(一)起筆:起筆是指筆畫開始書寫時,筆毫接觸紙面的動作?!墩鏁ё治摹犯鞣N筆畫的起筆以順鋒筆尖外露為主,多凌空取勢,方向各異。橫點多右下斜按入筆,如圖1-1“良”字的點。豎點如圖1–2 、圖1–3 “光”“效”二字起筆不一樣,前者右下入筆,后者橫向切入。斜點如圖1–4、圖1–5“夜”“寧”二字上點,前者向右上入筆,再向右下行筆,而后者直接向右下入筆。橫的起筆逆鋒少,多是右下順鋒入筆或稍有斜切,少數(shù)長筆畫則橫向起筆,前端尖銳。前者如圖1–6“方”字,后者如圖1–7“所”字。豎的起筆則逆鋒和順鋒并用,順鋒筆尖外露,筆鋒向左的多,如圖1–8“性”字。撇的起筆則有多種,起筆逆鋒撇如下圖1–9、圖1–10“重”“金”二字;順鋒的則有幾種起筆方式,如中鋒縱向入筆的圖1–11、圖1–12“丹”“育”二字,右下斜按的如圖1–13“乃”字。捺的起筆一般都是順鋒橫向入筆。
(二)行筆:所謂行筆,是指在起筆后筆鋒運行的過程。《真書千字文》中的點、橫、豎、撇、捺、折、鉤行筆中,簡單和復(fù)雜并用。相對復(fù)雜的點如圖2–1“邇”字足之底上的橫點,在起筆后筆鋒向右上挑轉(zhuǎn),再向右下提筆聚攏收鋒。圖2–2“弟”字上的左點寫法亦然,方向不同。圖2–3“夜”字上側(cè)的斜點向右上起筆后,向下行筆漸重,稍頓再左提出鋒,與下筆呼應(yīng)。橫的行筆主要是長筆畫復(fù)雜,平直中含屈勢,屈勢中見平直,體現(xiàn)出豐腴圓潤之美。如圖2–4“方”字側(cè)鋒行筆,前面重,后面稍提漸細,末端再加重變粗,呈蜂腰狀,有起伏感,誠如孫過庭《書譜》所云:“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保?]圖2–5“所”字的長橫因平向起筆,行筆中須向右上挑起,形態(tài)如蘭葉般飄逸,飄揚灑落,后面變細,筆鋒呈側(cè)棱狀,有一波三折之勢。短橫多順鋒右推,無明顯粗細變化,形態(tài)豐滿蘊藉,同一字里多呈上仰和下俯之勢。垂露豎一般以靜態(tài)為主,偏直立,如中流砥柱般沉穩(wěn)。而懸針豎行筆過程似反S形,如萬歲之枯藤,努彎環(huán)而勢曲,如圖2–6“千”字。撇的行筆如果起筆方向與書寫方向一致,前端尖銳,后中鋒行筆,筆畫飽滿,弧度小,如圖2–7“賓”的斜撇和圖2–8“育”字的豎撇。如逆鋒起筆,行筆則呈美的“S”形曲線,如圖2–9、圖2–10“金”“君”二字。筆畫折的行筆主要分橫折和豎折兩種。折處要么方,要么圓。方的如圖2–11、圖2–12“同”“駕”二字,“同”字折筆處須壓筆,后彈起鋪毫?!榜{”字的口部橫折行筆中直接向下折筆,轉(zhuǎn)換鋒面。圓轉(zhuǎn)橫折如圖2–13“洞”字,書寫時通過稍提筆鋒,圓轉(zhuǎn)下行。豎折都是圓轉(zhuǎn)行筆。
(三)收筆:收筆是指筆畫書寫結(jié)束時,筆毫離開紙面的動作?!墩鏁ё治摹分械墓P畫收筆特點也有藏鋒和露鋒之分。許多字中的筆畫因與下一筆呼應(yīng),往往是露鋒收筆。橫的收筆大多圓潤,干凈利索?;劁h豎如圖3–1“梧”字,書寫時末端要將筆鋒稍微提起,回鋒攏毫,如露珠狀下垂。駐鋒豎如圖3–2“行”字豎的末端,收筆時筆鋒略向左轉(zhuǎn),輕頓,簡潔明快。懸針豎向空中提筆出鋒,依然飽滿。撇的收筆大多向左下露鋒,如圖3–3“金”字。少數(shù)是回鋒撇?;劁h撇與回鋒豎相似,略不同的是彎曲度不同:有的末端側(cè)鋒上挑,帶出筆鋒,如圖3–4“見”字;有的收筆含蓄,如圖3–5“殿”字?!墩鏁ё治摹分械霓嘁择v鋒斜切而收筆的捺和以向右提筆出鋒而收筆的捺較多:前者中鋒行筆到一定位置駐鋒右推斜切,顯得簡約沉穩(wěn),如圖3–6“念”字;后者末端按壓后借勢平向提筆出鋒,使豐腴飽滿,如圖3–7“人”字。還有一種捺是反捺,如圖3–8“于”字。《真書千字文》中的鉤有多種,但每個鉤的收筆都以筆鋒提起最順暢為主。豎鉤的收筆有幾種變異,如圖3–9“恃”字,寫到出鉤的地方時,蹲鋒,后向左輕推,調(diào)順筆鋒,再提筆。圖3–10“東”字鉤處直接出鉤。圖3–11“何”字鉤呈弧線狀,在出鉤處略按筆鋒,向左下放鋒收筆。斜鉤在行筆中用側(cè)鋒,出鉤時,有的略斜切后向上回鋒,如圖3–12“機”字;有的直接向上出鋒,呈現(xiàn)萬鈞弩發(fā)之勢,如圖3–13“眠”字。臥鉤的出鉤方式是要出鉤時先向左稍衄鋒,再向左上提筆出鋒,如圖3–14“思”字。其他鉤如豎彎鉤、橫折鉤等,出鉤方式都很簡單,總的方法都是出鉤前調(diào)順筆鋒,循著筆鋒最易出鉤的方式進行。
三、結(jié)體分析
圖1-1“良”
圖1-2“光”
圖1-3“效”
圖1-4“夜”
圖1-5“寧”
圖1-6“方”
圖1-7“所”
圖1-8“性”
圖1-9“重”
圖1-10“金”
圖1-11“丹”
圖1-12“育”
圖1-13“乃”
圖2-1“邇”
圖2-2“弟”
圖2-3“夜”
圖2-4“方”
圖2-5“所”
圖2-6“千”
圖2-7“賓”
圖2-8“育”
圖2-9“金”
圖2-10“君”
圖2-11“同”
圖2-12“駕”
圖2-13“洞”
圖3-1“梧”
圖3-2“行”
圖3-3“金”
圖3-4“見”
圖3-5“殿”
圖3-6“念”
圖3-7“人”
圖3-8“于”
圖3-9“恃”
圖3-10“東”
圖3-11“何”
圖3-12“機”
圖3-13“眠”
圖3-14“思”
古語云:用筆生結(jié)構(gòu)。意思是有好的用筆,美妙的結(jié)構(gòu)自然生焉。智永《真書千字文》字體以平正居多,險絕較少,欹側(cè)略弱,但用筆之豐富,使字的結(jié)體頗具神采、奇趣。因智永起筆多以露鋒尖入為主,故在筆畫的銜接上多尖接。在字的造型和大小上,同樣遵循著漢字的基本面貌,因字賦形。左右結(jié)構(gòu)多扁平,呈隸意,上下結(jié)構(gòu)多縱長,大小相雜。字形的意趣在于各筆畫之間的關(guān)系,如收放、曲直、俯仰、疏密、向背、錯落等常見結(jié)體處理方法在智永《真書千字文》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字形有著各種意趣之美,這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陰陽對立、和諧相生,即“道”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說,《真書千字文》字形結(jié)構(gòu)豐富,上承晉人用法之瀟灑自如,下啟唐人用法之端整嚴謹。
小結(jié)
智永身處南朝,獨守空門數(shù)十載,歷盡艱辛研習王羲之筆法,為傳承家法做出了重大貢獻。以上結(jié)合圖例,重點分析了《真書千字文》的用筆特點,并闡述了結(jié)字規(guī)律,使我們知道智永《真書千字文》在楷法的基礎(chǔ)上,參以行草筆意及結(jié)勢,筆力精到,法度謹嚴,豐腴茂密,頗具“二王”書法的意蘊,是學好“二王”及行書筆法的簡約途徑。
[1]米芾.海岳名言[G]//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62.
[2]黃庭堅.論書[G]//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55.
[3]孫過庭.書譜[G]//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30.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