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漢濤
商業(yè)邏輯的核心思維,一定是留住客戶,而任何一次消費者失敗的用戶體驗,都會將讓這個企業(yè)丟失一批客戶。
為什么說一根吸管會成為品牌塑造的勝負手?
文湯漢濤
商業(yè)邏輯的核心思維,一定是留住客戶,而任何一次消費者失敗的用戶體驗,都會將讓這個企業(yè)丟失一批客戶。
為什么一根吸管,成為品牌塑造的勝負手呢?先從筆者從金華的一家乳業(yè)工廠看到的吸管開始說起。
和傳統的吸管上粗下細兩截式的不同,這家工廠制造的吸管,采用了上粗、中細、底部粗的結構。帶來的結果也非常明顯。把吸管的形體做了改變,帶來的結果就是牛奶可以吸得更干凈了,而且牛奶的盒子也沒有因為用力地吸,發(fā)生變形。一個小改進,看似是一個“閑筆”,但是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種思維的轉變:我不僅關注制造怎樣的產品給你,更關注的是,還要讓你更好用。這就是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產品制造思維。這樣的變化非常微妙,正是這樣的“潤物細無聲”,才能讓產品的制造“春風吹又生”。
其實這樣的體驗,本來在日本、德國的產品上都有。比方說前幾年大家都忙著去背的馬桶蓋吧。馬桶蓋沒什么特別,但是在南方城市里生活的各位都有過痛苦的體驗,那就是冬天的馬桶蓋太冷了,所以有了“延伸產業(yè)”,就是給馬桶上面套一個絨的圈。但是,當我們體驗到可以加熱的馬桶蓋時,有經濟條件的人,瞬間都把老式馬桶蓋給淘汰了。這就是以消費者為核心設計的產品和其他產品最大的不同。
我曾經和國內某著名汽車制造商的副總裁談制造業(yè)的話題,他跟我講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說他們制造的汽車,原本是將駕駛座設計成電動椅的,但是當產品變成專車以后,很多司機就提出問題了,能不能把電動椅給副駕駛座上的客戶,因為從服務的角度出發(fā),電動椅在副駕駛座上更合適。甚至,如果調解座椅的控制器在駕駛員這邊就更好了,因為這樣客人上車落座前,位置就能調好。沒錯,這也是一個用戶思維的生動例子。
當然,用戶思維這個事情,錦上添花容易,壯士斷腕很難。有一次,我曾經和杭州的一家著名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客服主管有這么一段源于投訴的對話。我問他,你們的客服部門到底是站在客戶這邊著想的,還是公司立場著想的。很不幸,這位大哥“實誠”地說,他們是為企業(yè)服務的,當然要服務于企業(yè)利益。當然你會發(fā)現,這樣的思維,在去年三星身上也出現過。當三星全球遭遇Note7爆炸門危機的時候,也曾經在利益的驅動下,傲慢地回絕了中國人“召回”的請求,甚至將幾次手機的爆炸,“嫁禍”給國內廠商的炒作。當然,三星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賠了夫人又折兵”,錢損失一票不說,品牌口碑度也是一蹶不振。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有一些國內手機制造商,面臨類似的質疑和問題時,似乎也沒有放下身段,以消費者的利益去思考問題。
商業(yè)邏輯的核心思維,一定是留住客戶,而任何一次失敗的用戶體驗,都會讓這個企業(yè)丟失一批客戶。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問題是,當要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換取消費者滿意時,我們的企業(yè)究竟作何選擇?
轉載自“we我們”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