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雅致才是生活的本質(zhì)
——讀《雅致生活》有感
□王霞
《雅致生活》,暗藍(lán)色調(diào)油畫般的封面,書名下方有一行紅色小字:劍橋大學(xué)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隨筆集。
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是英國著名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xué)莫德林學(xué)院第二十八任院長。這本《雅致生活》是他別樣的心靈旅程。
在書中,本森教授借助各種環(huán)境與景物來從消沉、愛情、殘缺、苦痛等多個方面解讀生活的美好。與我們在圖書市場上常見的勵志雞湯不同,本森的筆觸細(xì)膩,不輕易言說大道理。他只是細(xì)致地描摹所遇所見的種種,自然而然地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感受,經(jīng)由對生活細(xì)微的觀察,觸摸到自然社會的脈搏。透過本森的眼與心,我們悟出了深刻的哲理。
“荒廢的圣所”是一座老教堂,整個場景是破敗的,可看起來卻是那么得體端莊。村莊里還有一所安靜的老房子,本森被深深吸引——“自己似乎曾在此居住過,似乎剛從遠(yuǎn)方的戰(zhàn)場回到了兒時的家園。房子正用哀傷、溫柔的眼神注視著我,它似乎能感受到我對它的愛,并愿意與我分享它的秘密……我知道我會永遠(yuǎn)記住那所老房子,記得它的樣子,記得它是如何越過枝條纏繞的樹叢向外凝視,看日出日落,記得它是如何等待新的一天的來臨,同時又在回味著過去的種種?!北旧诿枋鲎约旱捏w會時,讓我突然醒悟:什么是圣所?怕就是可以寄放自己寧靜心境的地方吧。
本森的思考是透過眼中所見的點點滴滴事物生發(fā)出來的,每一個都有生活的起源,因而雖然似乎漫無邊際,卻不落虛空。
比如最沉重最容易陷入虛幻的生與死的問題。本森由一扇教堂的大門開始闡述:也許,那就是通往死亡之門,它在陰影中靜默等待,等待我們的到來。
死亡之門是不祥的,令人望而卻步的,但是邁過門檻之后,也許只是一個涼爽、靜謐之所。教堂的軀殼是人們精神的休憩之所,華麗卻也脆弱,經(jīng)年之后便會倒塌,化為塵土。
這是對生與死以及宗教的一種洞悉,哲人的心靈有隱約可見的豁達(dá)。
本森的視野里萬物生生有靈,牛羊溫馴平和,豬玀多疑謹(jǐn)慎,還有家禽中那只年老的雄火雞,以及有個性的公雞母雞們。鮮活靈動的描寫讓人們同本森一起升起了敬畏。萬物有靈,眾生平等,人類真不該莫名其妙地自傲。
在“了不起的藝術(shù)家”中,本森提到在藝術(shù)領(lǐng)域取得成就的女性寥寥無幾的原因,讓我不由得熱淚盈眶。“即使她們有再強的藝術(shù)感知力和理解力,也不會讓藝術(shù)高于生活,因為她們太在乎身邊人的幸福,只有幫助他們活得更幸福,她們才會感到深深的滿足。”身為女性,我太能感受到本森對女性的體會或者說是敬意。
認(rèn)真讀著,像是跟隨本森走過一條探索心靈的道路,曲徑通幽,深深淺淺,卻是朝圣的方向,百折不回。它讓一個在生活中千錘百煉的靈魂重新輕盈,一顆千瘡百孔的心重新感受到生活深處,我們所追尋的那種雅致的情懷。哪怕經(jīng)由了“邪惡之謎”“重生之中”以及“死亡之后”,都會源于永恒的意志而復(fù)歸“生命金線”。
生命金線是本森寫作此書的目的,真正地引領(lǐng)那些已在山洞中徘徊許久、灰頭土臉的人們,走出漆黑的小道。為在迷茫、困惑、喧囂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們指引方向,讓人們抽出身來,放慢腳步,找到生活的本質(zhì)和真諦,達(dá)到一種極致的樸素和精細(xì),學(xué)會對生活的虔誠和感恩。只有一個人的心靈舒緩了,詩意了,生活才能真正的雅致。
編輯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