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衛(wèi)
大概在光緒十七年至二十年間的某個時候,大詩人兼外交家黃遵憲寫下了《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一詩,以“蓮花衣白菊花黃,夭桃側侍添新妝”寓意全世界不同民族的和合融洽,寄寓“傳語天下萬萬花,但是同種均一家”的大同理想。詩中,人類的和諧共處就如花園里的百花齊放、群芳爭艷。對于這首詩,梁啟超贊嘆不已,稱其“半取佛理,又參以西人植物學、化學、生理學之說,實足為詩界開一新壁壘”。就在黃公度在文字之中以花寄情,將“蓮菊桃”雜供一瓶,溝通不同民族,抒發(fā)“黃白黑種同一國”的理想之時,在現(xiàn)實世界,一個名叫韓爾禮(Augustine Henry)的愛爾蘭人正在中國采集真實的花草。這些花草穿過國界,翻越中國西南邊陲的崇山峻嶺,又遠渡重洋,最后在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落地生根—這個集結了來自大英帝國各個殖民地的花草樹木的園子似乎在現(xiàn)實意義上實現(xiàn)了黃遵憲“且將本領管群花,一瓶海水同供養(yǎng)”的構想,“天下萬萬花”都在此處綻放異彩。于是,文學想象中的花朵與歷史真實中的花朵在兩個交叉重疊的世界里同時出現(xiàn)了,只不過一邊是無邊風月,一邊是泱泱帝國。韓爾禮和他采擷的花草也不意間成了解讀這一歷史時期的隱秘符碼。
韓爾禮與中國結緣恰逢清末亂局與愛爾蘭獨立運動并行展開之際。劉師培在《中國民族志》中寫道:“吾觀歐洲當十九世紀之時,為民族主義時代。希臘人離土而建邦,意人排奧而立國,即愛爾蘭之屬英者,今且起而爭自治之權矣。吾漢族之民,其亦知之否耶?”自然是要以愛爾蘭“起而爭自治之權”表達“攘除清廷,光復漢族”之意,以激勵國人排滿立國,光復中華。而與此同時,恰有兩個愛爾蘭人與中國近代歷史糾結在一起,深度參與了英帝國對晚清中國的殖民事業(yè)。這其中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另一個就是供職于赫德門下的韓爾禮了。兩人是地道的同鄉(xiāng),都來自北愛爾蘭,又都畢業(yè)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赫德比韓爾禮年長十二歲,在他的鼓勵之下,后者于一八八一年入職清朝海關。兩人都與中國發(fā)生了極其密切的關系,裹挾在日益衰落的清帝國與如日中天的英帝國之間的碰撞之中,既見證又參與了發(fā)生在中國的時代劇變。他們一個身居高位,在中國傳統(tǒng)意義的廟堂之上,一個則躬身底層,遠游至中國云南、湖北、海南、臺灣等地,采集標本,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近代中國的時局變化之中。
赫德以更為引人注目的方式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統(tǒng)領中國海關半個世紀之久,一手掌控著帝國財富流動的命脈,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相對于這個愛爾蘭同鄉(xiāng)兼校友,韓爾禮的知名度則稍顯遜色。在職位上,他只不過是大清海關的一個職員,比不上赫德那樣的“大員”。相較于赫德在帝國之間財富流動中的砥柱作用,他更像是機器上的一個部件。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領域,他的作用都似乎難以與赫德相提并論。但在植物學或博物學領域,他卻享有鼎鼎大名。范發(fā)迪(Fan Fa-ti)《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一書中,韓的身影頻頻出現(xiàn)。在中國的二十余年,韓爾禮采集了大量的植物,寄回英國的標本超過十五萬件。與其同時期的著名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曾稱:“這個愛爾蘭學者對我們關于中國植物的知識所做出的貢獻超過任何時代的任何人?!痹S多來自中國的植物品種都是由他命名,而按照林奈命名法,這些名字中也必然有韓爾禮的名字—當然,他也經常以自己好友或恩主的名字命名這些花草。素來以地大物博、植物資源豐富著稱的中國并沒有守衛(wèi)住這些植物的命名權。這些中國土生土長的物種從此被永遠標識上了這個愛爾蘭人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韓爾禮與愛爾蘭當時舉世聞名的“凱爾特文化復興運動”有聯(lián)系,并且認識大詩人葉芝。雖然現(xiàn)存的史料中并沒有太多記錄兩人交往的細節(jié),但是不難想象,韓爾禮身后那個遙遠陌生的國度必然是兩者閑聊、交談的話題??梢酝茰y,韓爾禮口中描述的中國見聞也一定給葉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能為他的文學藝術帶來了某種潛在的靈感,讓他在寫作《青金石》(Lapis Lazuli)這首中國題材的詩時多了幾分可能的感慨。那個遠在天涯的文明古國,那個十八世紀愛爾蘭文學家歌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筆下的君子之邦,由于韓爾禮的出現(xiàn)一下子“近在咫尺”,變得似乎可以觸摸得到。中國朦朧模糊的形象在詩人那里逐漸清晰起來。于是,歷史上演了奇特的一幕。一邊是韓爾禮的鄉(xiāng)黨葉芝、辛格等文化名流在國內奔走呼告,倡導復興民族文化,致力于將愛爾蘭從英帝國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一邊是他作為英帝國海外殖民擴張機樞中的關鍵元件,搜集、命名花草樹木,寄送標本,為帝國地理空間的拓展發(fā)揮作用。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韓爾禮還在臺灣忙于大規(guī)模的植物采集工作。他于一八九二至一八九五年間來到臺灣,將大量植物標本寄送英國,并于一八九六年,也即是《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后一年,在日本東京出版了《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一書,其中包括一千三百四十七種植物,是最早系統(tǒng)研究臺灣植物的著作。這部書發(fā)表的時機恰恰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點上,不能不令人生疑??梢酝葡?,對于就要占領臺灣的日本人而言,這本細致勾描臺灣自然資源的著作一定如天賜的禮物,無異于向日本帝國的獻禮。日本人自然坐享其成,而韓爾禮也無異于為虎作倀,成了日本軍國主義事業(yè)的共謀者。
十八世紀,林奈《植物屬志》(一七三七)和《植物種志》(一七五三)兩部著作的發(fā)表標志著植物分類學已臻于成熟。他對生物學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建立了統(tǒng)一的分類體系與雙名制命名法。在他看來,“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這種分類與命名構建了一套事物的秩序,形成了現(xiàn)代時期科學的話語體系。魯迅在《人的歷史》一文中寫道:“林那(即林奈)者,瑞典耆宿也,病其時諸國之治天物者,率以方言命名,繁雜而不可理,則著《天物系統(tǒng)論》,悉名動植以臘丁,立二名法,與以屬名與種名二?!睘閯又参锪⒚麑崉t是要創(chuàng)立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形成統(tǒng)一的話語體系,并由此激發(fā)了尋求“新種”的欲望?!拔┪锓N繁多,不可猝盡,故每見新種,必與新名,于是世之欲以得新種博令譽者,皆相競搜采,所得至多,林那之名大顯?!边@種認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由此建構的事物的秩序實際上都是現(xiàn)代科學的組成部分,是西方的、現(xiàn)代的,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認知方式與知識體系??梢哉f,對于魯迅那一代文化鼎革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林奈即是“賽先生”的符號,他所代表的正是西方的科學精神,也是現(xiàn)代啟蒙理性的標志。然而,這種“相競搜采”與命名,恰與西方帝國勢力的擴充齊頭并進,實則是在自然地理方面的“開疆拓土”。韓爾禮所做的工作實際上可以劃歸到西方博物學(natural history)傳統(tǒng)之中。這門學問的名字源自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著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而它的寫作目的就是要將羅馬帝國的物種悉數(shù)囊括,覲獻給羅馬皇帝。可以說,從一開始,博物就與帝國的謀劃聯(lián)系在一起。韓爾禮的工作延續(xù)的也是這一傳統(tǒng),構成了帝國“東方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知識求索自然沾染了帝國的意識形態(tài),與“文野之分”及對非西方世界的規(guī)訓與教化形成共謀的關系。換言之,植物學的知識生產過程,其實也是帝國之間角力競逐的過程,其中暗含著復雜的政治意涵。辨識百卉、異國尋葩,由此構建物種體系,獲取當?shù)氐牡乩碇R,絕不僅僅是純粹的獵奇與求知,而與帝國的運作息息相關。endprint
在種種條約逼迫之下,不得不開放通商口岸的中國成了探險家和博物學家的樂園。韓爾禮的工作一方面將中國的植物帶入了現(xiàn)代世界,另一方面也將西來的秩序強加于“東土”。韓爾禮為中國植物的命名實質上構成了一種現(xiàn)代的、科學的秩序,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來自西方的秩序迥異于中國的傳統(tǒng)知識體系。不管是植物學還是人類學,這其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就是對某一特定地域的全面調查與了解,直接或間接為帝國的殖民事業(yè)提供知識支撐??此浦辛o害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帝國治理術的組成部分。后殖民理論大家愛德華·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寫道:帝國主義是一種“地理暴力的行為”,“世界上幾乎每一塊空間都被勘察、劃定,最后控制”?!盁o論走到哪里,都立即開始改變當?shù)氐淖∷S許多多植物、動物和莊稼以及建筑方式逐漸把殖民地改變成一個新的地方?!辟M孝通先生也曾經寫道:“對殖民地的研究成為殖民地行政的必需品。同時,大片殖民地的獲得為東方學研究提供了調查和搜集資料的機會?!彼_義德的話說:“亞洲是被打敗和遙遠的‘異邦……代表一種潛在的危險,它的神秘文化在西方科學的體系里無法解釋和操作,而且可能在未來對西方造成挑戰(zhàn)?!?/p>
在十九世紀歐洲的帝國于海外開拓疆土之時,植物學家也在為他們的殖民地和屬地編寫帝國植物志。他們的工作實際上即是要消解東方的神秘,在西方的科學體系里“解釋和操作”“一種潛在的危險”。就英帝國而言,就有本瑟姆(G. Bentham)的《香港植物志》(Flora Hongkongsnsis,1861)以及虎克(J. D. Hooker)主編的《英屬印度植物志》(Flora of British India,1875-1897)等。植物志的編寫雖有植物學家和博物學者主觀上的興趣,但客觀上卻也服務了帝國的利益,滿足了帝國擴張領土與掠奪自然資源的研究需要,并且植物學中優(yōu)先承認權的命名法則更是永遠剝奪了本土人們命名故土花木的可能性。事實上,邱園中采自中國的植物標本大多源自韓爾禮等人對中國植物資源的掠奪。從植物命名一項,就可管窺帝國的話語規(guī)則所致使的殖民地人民的失聲。博物學者雖有著私人的閑情逸致或追求知識的個體激情,卻也在不自覺中被裹挾在帝國權力的謀劃之中,成為其地理與文化擴張的馬前卒,無論是人種學還是植物志恐怕都很難說是純粹無辜的學科,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夾雜著殖民的圖謀。對于那些兢兢業(yè)業(yè)探索異域的博物學者而言,他們?yōu)榈蹏鴷r代的文化所化,自然很難涅而不緇,有時還會成為魯迅先生所言的鬻聲釣譽、“得新種博令譽”的投機者。
對于黃遵憲的《蓮菊桃》一詩,錢鍾書先生亦曾評述道:“(黃公度)差能說西洋制度名物,掎摭聲光電化諸學,以為點綴,而于西人風雅之妙,性理之微,實少解會。故其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薄兑陨従仗译s供一瓶作歌》暗用了《淮南子·俶真訓》“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有苗與三危,通而為一家”的典故。在他看來,他的詩中描寫異國生活,稱頌科技文明,依然在因循固有的思想傳統(tǒng)和認知方式?!岸溆脐愌砸猿鲂乱庹?,則又鹵莽滅裂,才若黃公度,只解鋪比歐故,以炫鄉(xiāng)里,與西方文學之興象意境,概乎未聞,此皆如眼中金屑,非水中之鹽味兒,所謂為者敗之者是也?!秉S遵憲詩中雖有植物學,有西洋名物,但仍缺少“新理致”,延續(xù)的還是中國文化之中“君子不器”的傳統(tǒng)。蓮菊桃等植物在他的詩中也不過是寄寓文人興味的物事。
一九○七年,就在韓爾禮《福爾摩沙植物名錄》出版十一年之后,臺灣政治活動家林獻堂在日本奈良與流亡的梁啟超相遇,向其請教抗日之策。梁啟超向他提議“切勿輕舉妄動,而供(作)無謂之犧牲”,可仿效愛爾蘭人厚接英國政要之手段,牽制臺灣總督府,使其不敢過分壓迫臺胞。林獻堂認為梁啟超的建議很有道理,回臺灣后以此思路積極開展解放運動。對于梁啟超而言,一方面,愛爾蘭受役于英帝國、本土文化淪喪的現(xiàn)狀為晚清士人提供了民族滅亡的歷史參照;另一方面愛爾蘭人民反抗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自治的斗爭也激勵了立志于救亡的志士。愛爾蘭反抗英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不意為中國這個遙遠的東方大國的反帝反殖活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若此時梁啟超與韓爾禮相見,不知會是怎樣的一個場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