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練武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無論嚴寒酷暑,葉泳湘一直沒中斷過太極練習。十幾歲時葉泳湘就已經練得一手好太極功夫。不僅如此,她還熟練掌握了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棍等多樣傳統(tǒng)太極功夫,這時候的她,已經是一位太極后起之秀了。
一個出生在武林世家的有顏值又有才華的年輕姑娘,為了宣傳和推廣傳統(tǒng)太極文化,不僅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學習和練習太極,更自費拍攝寫真宣傳太極,還無私地將家傳太極招式傳授給中外太極愛好者。她,就是被稱為“太極掌萌”的楊氏太極傳人葉泳湘。
從小修煉太極
得益于母親是第四代楊氏太極宗師傅鐘文傳人,葉泳湘從3歲就開始學習太極。一招一式,母親對葉泳湘要求非常嚴格。練武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無論嚴寒酷暑,葉泳湘一直沒中斷過太極練習。上學后,因為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練習,很多時候葉泳湘不得不犧牲自己的玩耍時間去練習。而靠著母親的嚴格訓練和自己的堅持,十幾歲時葉泳湘就已經練得一手好太極功夫。不僅如此,她還熟練掌握了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棍等多樣傳統(tǒng)太極功夫,這時候的她,已經是一位太極后起之秀了。
成長中的堅持練習
長期以來,太極在世人的眼中多為養(yǎng)生之術,加上一些門外之人,不時打著太極的幌子,號稱練太極能治百病,很多人對太極不僅了解不夠,還有著非常嚴重的偏見。就拿葉泳湘來說,讀書時因為太過醉心練武,就不止一次有人說過她只是個練拳的,甚至還有人戲稱她學的太極不過是猴戲而已。年少時的葉泳湘聽了氣憤不已,母親的教導又不允許她當眾與人爭辯。為了更好地發(fā)揚和繼承傳統(tǒng)太極文化,大學時,各方面成績優(yōu)異的葉泳湘毫不猶豫地報考了上海體育學院。
在上海體育學院求學時,葉泳湘一邊學好老師教的知識,一邊堅持太極練習。在她的努力下,傳統(tǒng)楊氏85式,簡化太極24式,太極劍、刀、棍都有了一定的功力。太極講究“單掌收虛實,雙手推是非”。這其中的奧妙和意蘊決非一朝一夕能夠領悟。在這期間,因為有外國人開始向葉泳湘的母親求教太極,這給了葉泳湘一大啟發(fā),既然世人對太極并不了解,那何不想辦法讓世人見識真正的太極奧秘呢?!
親自見證傳統(tǒng)武術魅力
葉泳湘想到了開班授徒的想法,她覺得不能讓真正的太極功夫一直“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而應該想辦法把它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一起發(fā)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但沒想到的是,葉泳湘的母親卻非常反對女兒的這種做法,在母親看來,身為“武林中人”,不該拋頭露面,當眾宣揚自己的功夫,那樣不是武者所為。
母親的反對并沒有讓葉泳湘退縮,反而還激發(fā)了她的斗志。她不僅開始積極地學習英語,方便在國內外宣傳太極,更在網絡上開班授課,同時還參加各種武術比賽。在她的努力下,她獲得了2013年上海精武第十一屆太極傳統(tǒng)武術比賽太極拳第一名,并取得了2014年香港國際武術節(jié)傳統(tǒng)楊氏太極刀和太極拳金牌。
武臺上的葉泳湘,一招一式,揮灑自如,動作如行云流水,在不動聲色間就打敗了對手,用實際行動展示了傳統(tǒng)武術的魅力。時間久了,葉泳湘的現身說法和取得的比賽成績,不僅讓很多的人稱贊不已,也讓更多的人從她身上看到,太極不僅僅是街頭老人的養(yǎng)身手段,還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智慧的化身。在葉泳湘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傳統(tǒng)太極的學習和推廣中,就連很多的外國人也被葉泳湘的堅定、平和、寬容所感,也開始跟隨她學習太極。
欲將太極推向世界
2016年,葉泳湘自費7萬元,做了一套太極表情動態(tài)圖,用于網絡推廣。此外,她還穿上傳統(tǒng)漢服,在長城拍攝了一組飄逸如風,沉穩(wěn)如松的太極寫真放在網上,讓更多人驚艷的同時,更加了解了傳統(tǒng)武術的底蘊。如今的葉泳湘,不僅在上海開著一家專業(yè)的太極云傳統(tǒng)文化修研室,教授和普及太極文化,她還為多家知名企業(yè)和外籍人士定制太極學習,主持大型社會健康課。她的目標是把太極宣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想學習太極的人都可以學習。
太極祖師楊祿禪曾云:吾之習此而教人者,非以敵人,乃以衛(wèi)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國。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的人隨波逐流,有的人人云亦云,有的人則毫無目標和方向。年輕的“太極掌門”葉泳湘,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真正的勇者,不是冷漠避世,消極冷隱;而是明知江湖風波,人間行路難,還能一邊勇于負責自我,一邊用行動去堅持,在做好自己的同時,也讓身邊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光華。
太極與太極拳
太極
“太極”一詞首見于《易經》。易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乃無極而生、陰陽之母?!薄盁o極為無名,無名者萬物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碧珮O“大無外,小無內”,太極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太極。
“太極”學說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太極是孔孟之道、老莊學說以及諸子百家各種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具有巨大指導意義的哲學觀、宇宙觀和方法論。
太極拳
所謂太極拳,就是“處處講太極之拳”。太極拳何時何人所創(chuàng),太極拳家們一直在考證,說法不一。太極拳作為武術,歷史已十分悠久。據說在西漢馬王堆墓的壁畫中就已有了太極拳的雛形。武術是隨著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發(fā)展而誕生,又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而進步和發(fā)展。而太極拳也就是在武術發(fā)展中根據太極理論,陰陽變化,老子道法自然等理念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一種傳統(tǒng)武術。
據考證,“太極拳”稱謂最早可以從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找到,王宗岳生活的年代,為十七世紀中葉,太極拳產生于河南溫縣陳家溝,由陳王庭所創(chuàng)。那時不叫太極拳,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楊露禪三次到溫縣陳家溝去學拳,學成后到北京北新橋香餌胡同設場傳授拳藝,據傳有一次在京城一校場與人較技,觀拳的光緒老師、大學士翁同和對王公大臣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猱,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彪S即提筆聯(lián)句:“手捧太極震環(huán)宇,胸懷絕技壓群英。”從此,楊露禪的十三勢長拳在京城就成了有名的“太極之拳”,這個情節(jié)是否屬實無需考證,但“處處講太極之拳”,從此傳開,就有了太極拳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