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彬
2013年,坐落在古城臺兒莊的棗莊二中高考成績跌入谷底,一本上線僅僅三十多人。吳修洪校長受棗莊市教育局委派,來到臺兒莊做教育幫扶工作。吳校長到任后,以走進崇高作為學校工作的總目標和總抓手,全面開創(chuàng)棗莊二中工作的新局面,師生精神面貌不斷提升,高考成績連年實現(xiàn)跨越式增長,使棗莊二中成為魯南地區(qū)一顆冉冉升起的教育明珠。
建立于1952年的棗莊二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得天獨厚的人文環(huán)境:臺兒莊是古蘭陵書院的所在地,民間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改革開放以來,臺兒莊區(qū)文化建設成就斐然,臺兒莊大戰(zhàn)紀念館,李宗仁史料館,賀敬之、柯巖文學館等相繼建成;臺兒莊還是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臺兒莊名揚海內(nèi)外,但是作為臺兒莊教育事業(yè)龍頭老大的棗莊二中卻一度拖了后腿。以2013年為例,當年一千多名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升入一本僅有三十多人。原因何在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新任校長吳修洪發(fā)現(xiàn)了問題:校風不正,紀律不嚴,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普遍沒有追求,失去了農(nóng)村孩子的淳樸,攀比穿著打扮,追求時尚享樂;老師因不被社會認可,工作沒有激情,人心浮動,得過且過。
癥結找到了,怎樣才能對癥下藥,去除二中師生身上的頑疾呢?吳校長和學校班子又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轉機出現(xiàn)了,在紀念建校60周年的校友講壇上,知名校友、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院長賀茂之將軍所作的關于走進崇高的報告引起了吳校長的強烈共鳴。吳校長認為,臺兒莊是崇高之地,學校是崇高之所,教師是崇高之職,我們的責任就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崇高之未來!
方向有了,著力點有了,那就馬上行動吧!吳校長親自會同學校德育處,制定活動方案,開展“三入”“四正”教育,從抓學生的日常規(guī)范入手,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
“三入”即入校即快、入班即靜、入座即學。
“入校即快”主要讓學生營造緊張的學習氛圍,不拖拉散漫。快,既克服了學生紀律觀念不強的弱點,又培養(yǎng)了學生強烈的時間觀念;既體現(xiàn)了學校生活的緊張有序,又展現(xiàn)了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入班即靜”要求學生進入班級后立刻保持室內(nèi)安靜,不大聲喧嘩,不追逐打鬧,輕言輕語見修養(yǎng),勿喧勿鬧見教養(yǎng)。這種靜,既是追求環(huán)境的寧靜,又是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用“靜”的教育達到修身致遠的人生目標。
“入座即學”就是要求學生落座后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不瞻顧彷徨,不無所事事,而是凝神靜氣,調(diào)節(jié)學習節(jié)奏,提高學習效率。
“四正”即正形象、正言行、正交往、正學習。
“正形象”就是統(tǒng)一穿著校服,不佩帶飾物,不化妝,保持學生本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生活情趣。用清純和天然,去流俗之氣,立端淑之風,祛除他們衣著時尚化、行為明星化、形象另類化的傾向。
“正言行”就是引導學生說話文明,舉止得體,謹言慎談,不粗野,不霸道。用大度和寬容,去嬌蠻之氣,立儒雅之風,改變言談舉止不懂禮數(shù)、待人接物缺少教養(yǎng)的現(xiàn)象。
“正交往”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友誼觀,交往觀,交正直之友,交包容之友,交高尚之友。不交酒肉之友,不交意氣之友,不交圖謀之友。用志同與道合,去市儈之氣,立君子之風,杜絕拉幫結伙,恃強凌弱,交往過密的風氣。
“正學習”就是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tài)度,堅定學習信心,樹立遠大理想。不做無益之事,不讀無益之書,用刻苦和毅力,去虛空之氣,立實干之風,培養(yǎng)習慣,引領成長,成就自己,奉獻社會。
針對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缺少追求的情況,為了讓學生能坐得住、沉下心、肯吃苦、有目標,吳校長又親自制定方案,在學生中開展“尋根”“尋夢”活動,引導學生追尋農(nóng)村之根、農(nóng)民之根,質(zhì)樸之根、勤奮之根,探尋家庭成長的足跡、祖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自覺強化責任意識,明確方向,追求夢想。
“三入四正”“尋根尋夢”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逐步洗掉了身上的種種不良習慣,校園風氣明顯好轉,學生責任意識明顯增強,沉穩(wěn)而不乏靈動,踏實而不失朝氣。
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吳校長對崇高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學校要追求管理的高層次,老師要追求工作的高境界,學生要追求人生的高品位?!白哌M崇高”不僅是一種理想和信念,也是辦學的理念和目標,更是辦學的抓手和依托。
在2014年10月,吳校長親自帶著學校制定的活動方案,遠赴北京,去征求賀將軍的意見,請賀將軍給學校干部和全體教師做更深入的交流。同賀將軍的多次交流,讓他對學校走進崇高活動的開展,有了更多的想法……
為了提升學校的管理檔次,他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崇高理念引領學校持續(xù)發(fā)展,讓學校成為崇高精神的文化特區(qū)。加強校園巡查,落實“走動式”辦公,營造崇高育人環(huán)境;扎實推進“學查糾”活動,讓人人成為走進崇高的表率;推行單元組管理模式,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加強校園崇高文化建設,點燃師生激情。
學校的發(fā)展在教師。為了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吳校長在長期的教學和管理實踐中,提出了教師的培養(yǎng)目標:老師要做學生政治信仰的表率、理想信念的導師、學習生活的伙伴和養(yǎng)成教育的榜樣。為此他提出學校每月舉行一次“傾心交流,引領成長”活動,三年多來,已有多位優(yōu)秀老師分享了他們成長足跡、工作心得和人生感悟。老師們通過學習身邊的榜樣,提升了自己師德修養(yǎng),堅定了自己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信念和信心。
為了把走進崇高活動引向深入,吳校長提出了評選“崇高教師”的想法,并積極制定標準和評選辦法,在2016年教師節(jié),對層層評選出的學校首屆崇高教師進行頒獎。在典禮上,吳校長邀請賀將軍親自給獲獎的五位教師頒獎,并通過校園廣播和宣傳欄廣泛宣傳他們的事跡,極大地提高了老師們走進崇高、踐行崇高的積極性。
吳校長不光對學校走進崇高活動整體設計和調(diào)度,走進崇高,他走在師生的前列;踐行崇高,他做師生的楷模:每天早上六點半,他都準時出現(xiàn)在學校門口,迎接師生的到來,而每天晚上九點半,他又在學校門口目送師生離校。校園巡查,是他規(guī)定的必修課;走動式辦公,是他精細管理的突破口;老師的辦公室里,有他與教師傾心交流的身影……
學校的發(fā)展縈繞在他的心頭,師生的冷暖他記在心間。李清華老師家中有三位老人,兩位癌癥,一位癱瘓,長期臥病在床。吳校長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給他送去安慰,代表學校前去探望,通過個人關系,聯(lián)系專家進行醫(yī)治,并拿出自己的工資幫助李老師以解燃眉之急。
學生郭方旗是一個孤兒,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吳校長知道后,就經(jīng)常和郭方旗談心,給他鼓勵,給他信心,讓他做一個堅強的人、一個樂觀的人、一個陽光的人。在吳校長的幫助下,小方旗逐步走出生活的陰霾,對學習和生活又充滿了希望。
有人把一面錦旗送到學校,說是郭方旗同學拾金不昧。原來,郭方旗同學在上學的路上拾到了一個包,里面有現(xiàn)金、證件等物品。因怕耽誤上學,他直接把包交到派出所,派出所找到失主后告訴他發(fā)生的一切,所以失主直接到學校想見一見小方旗,表示感謝。
郭方旗對失主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是吳校長幫助了我,我也應該像他一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再說了,學校教育我們要踐行崇高,我可不能給學校抹黑呀!”
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在吳校長的努力下,棗莊二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師們比忠誠、比責任、比奉獻、比學習、比境界;工作有聲有色、業(yè)績可圈可點。學生陶冶了情操、懂得了擔當,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做人,提高了能力、成就了夢想。
吳校長在棗莊二中開展走進崇高活動的實踐,引來了全國同行的矚目。2015年8月,在古城臺兒莊,召開了走進崇高踐行基地全國現(xiàn)場會。在這次會議上,棗莊二中被評為走進崇高示范基地,吳校長被評為走進崇高先鋒校長并做典型發(fā)言。后來,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還以現(xiàn)場會的主要內(nèi)容和部分師生的演講為主,編輯出版了一部專門針對學校的叢書《走進崇高進校園》,與吳校長的系列舉措交相輝映,共同在校園推廣走進崇高理念,鍛鑄21世紀青少年高尚的品格和高貴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