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琪
我從教幾年來,在作文教學中一直處于摸索模仿階段,在不斷反思中略有心得。
首先,以往的我只注重作文教學指導,一次的作文教學中,讓我頓悟以前的自己實在誤人子弟。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課中,我非常注重作文指導,在作文課前總是生怕學生不會寫,查找了大量的資料,恨不得把所有自己想得到的統(tǒng)統(tǒng)提供給學生。在指導學生書寫閩南小吃介紹時,我范寫了《舌尖上的閩南——沙茶面》,從沙茶面的由來,制作過程,親自品嘗三個方面進行描寫,其中我在親自品嘗時還一再強調(diào)要色香味俱全。接著學生的寫作很順利,收上來批改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他們幾乎都寫沙茶面,題目千篇一律《舌尖上的美食——沙茶面》,而仔細批改后更是讓我驚嘆:第一篇,沙茶面很是美味,仿佛就是品嘗了一碗;第二篇,還是沙茶面,于是再吃了一碗;第三篇,配料還是那些,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就這樣,我就像是一連吃了好幾碗相同配料的沙茶面,直想犯惡心,一開始的開心蕩然無存。老師的示范只不過是代表了自己的想法,孩子現(xiàn)在為什么沒有指導的考試作文就不會寫,無內(nèi)容可寫,很多時候是因為平時老師指導得太多,他們沒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變得不愿意自己嘗試,寫作內(nèi)容空洞,不切合自身的實際。事后,我詢問了幾個孩子寫自己多喜愛沙茶面的同學,發(fā)現(xiàn)他們最愛吃的閩南小吃并不是沙茶面,只不過是因為老師說了沙茶面,也提供了范例,于是他們跟著寫。這件事反應出了作文寫前過多指導的幾個問題: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口味而委屈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而去應付式地寫作;老師太低估學生的水平,認為沒有指導他們就不會,于是變成工廠流水車間生產(chǎn)出的產(chǎn)品,同樣的題目,同樣的內(nèi)容;平時的練習,老師們注重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孩子一味的玩文字游戲,開頭結尾過于繁雜,而把真正出彩的中間內(nèi)容淡化了,造成前后分量重,中間輕的作文結構,如啞鈴一樣。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通過自身反思,閱讀管建剛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系列書籍,聽前輩們上的課,有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一切豁然開朗。
作文指導與作文講評缺一不可,只是,現(xiàn)如今應該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作文講評上。作文講評,以學生的寫作來確定教師教什么,對癥下藥方可藥到病除,若還未把脈就把藥給出了那豈不成了庸醫(yī)?關于作文講評課我有幾點心得。
第一,給作文講評多點空間,淡化作前指導。淡化作前指導,首先要相信學生能自己完成。我們班現(xiàn)在有很多人一寫命題作文就犯困,總是感覺沒有什么可以寫,因為在他們的心里已經(jīng)形成先猜老師要什么作文我寫什么作文這樣的思維定勢,一旦讓他們自己寫作,卻能侃侃而談。淡化作前指導,其次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在這樣輕松的環(huán)境下他們才能有自己的東西,有所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力不正是每一篇作文需要的調(diào)味劑嗎?淡化作前指導,最后我認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說,就把主題拋給學生任其自由發(fā)揮,而應該要有相應的方向指導就是列提綱的引導。孩子的思維活躍是好的,但是孩子的不穩(wěn)定成熟個性往往會自己不知不覺就跑偏了主題。
第二,給作文講評多點空間,關注學生作文而不是作業(yè)。寫作文與寫作業(yè)不同,作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是真實的記錄,是屬于每個孩子自己的;寫作業(yè)是機械的,統(tǒng)一的。關注學生的作文是關注學生的每個本體,并不是關注他們完成作文這項作業(yè)是否規(guī)范統(tǒng)一。這在講評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欣賞佳作時,老師們就要擺正自己尋找最有價值語言的方向,找的不是你認為規(guī)范的,統(tǒng)一的,而是真實的,細微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語言。關注學生的作文,關注他寫作文的感受,關注他的內(nèi)心世界。
第三,給作文講評多點空間,切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講評課前,需要老師做大量的批改工作,量大其實是因為老師需要仔細研讀學生的作文,找到他們擁有的,明白他們需要的,從學生實際作文出發(fā),切實解決他們作文中一個個小問題。不著急,幫助他們各個擊破,一次一個小進步,集腋成裘,不斷地積累,那就是大進步。
第四,給作文講評多點空間,將文字技巧訓練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低點。文字訓練如果放在作前指導,那么學生將會出現(xiàn)許多所謂的好詞好句好段,濫用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比如,五年級時有單元的作文題目是童年趣事,且不說以童年趣事這四個字為題的不在少數(shù),但是排比為文章開頭,感嘆童年逝去飛快為文章結尾的作文就有半個班以上。這樣的排比不是他們真摯的感情,描寫童年的快樂時光用,童年的糗事也用,童年做了現(xiàn)在后悔的事還用,文章開頭變成萬金油,萬般內(nèi)容皆可用。同樣的,文章結尾的情感抒發(fā)與表達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文字技巧的訓練并非全部摒棄,而是應該在學生寫作后,老師根據(jù)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提煉出需要訓練的點,如此一來作文講評起到了點撥引導作用,在學生修改作文再創(chuàng)作的不斷練習中,便能一再進步。
作文講評課一般分為三個步驟:欣賞亮點;集中病例;對癥下藥。
欣賞亮點,一段話、三兩句甚至一個句子都可以,只要有亮光不在金子的大小。從學生身邊的同學找到可以作為榜樣的范例,一來被當范例的同學有成就感,二來讓其他的孩子覺得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甜果子,激發(fā)其他學生的寫作興趣。集中病例,病例集中不在于要在一節(jié)課內(nèi)把每篇文章都批得面目全非,而在于一課兩三得,把大家在寫作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整理出幾個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如何對癥下藥。對癥下藥,就是孩子自己從學到實踐的過程。通過片段的練習,鞏固學生的修改能力,從改別人的習作到改自己的習作。
對于講評課,我都是跟著別人的腳步,接著應是尋藤摸瓜才能找到真諦,作文教學是件有趣的事情,希望且教且反思,且思且進步。(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曾營小學36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