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內在品格和人格養(yǎng)成,更是基礎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對此,本文從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意義角度著手,對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進行探索分析,以希望能夠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關鍵詞: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歷史學科在基礎課程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歷史學科在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層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關于歷史課程內容改革除卻三維目標之外,更加強調對學生歷史學習知識、學習態(tài)度以及歷史價值理念等培養(yǎng)。
一、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1.個人進步及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歷史學科的人文屬性非常強烈,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目的即在于運用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來對待社會實踐發(fā)展。歷史教學實踐中“以史為鑒”作用非常顯著,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告訴學生“如何做人,做怎樣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更應該從客觀、科學角度去對待歷史教學,不僅僅傳授學生歷史知識,培養(yǎng)起創(chuàng)新能力,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歷史情感和價值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我。
當前,高精尖技術逐漸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核心力量。不斷創(chuàng)新的社會背景需要中學生順應時代潮流,明確自我發(fā)展規(guī)劃,提高自我責任意識,發(fā)展自我綜合素質。歷史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任何教育工作者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都必須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思維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2.歷史學科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與其他學科不同,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主要為:尊重歷史事實發(fā)展規(guī)律,真實的陳述歷史事實;在歷史背景下,對事物發(fā)展過程進行分析探索,對人類社會中歷史事物發(fā)展意義、價值進行評判。在此基礎上,歷史學科重點將諸多史實相互結合,且通過歷史觀念來進行探索。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歷史知識,并將其運用于社會實踐中。顯而易見,中學歷史學科的基本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理念,強化對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這同時又與歷史學科核心價值理念不謀而合。
二、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分析
1.堅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當前信息技術快速進步,中學生應該不斷豐富學習方式,提升自我主動學習能力。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自我應該從以下角度著手努力:首先,確定自我興趣所在。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各有不同,或喜歡中國史,或傾向于世界史。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可以在必修課、選修課等自主選擇,逐步深入,避免傳統(tǒng)學習陷入呆板、固化。其次,決定教師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意見。以同一知識點講解為例,有的學生傾向于文字講解、有的學生喜歡視頻觀看,教師應該開發(fā)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選擇。第三,勇敢表達自我觀點。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評價某些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學生在進行評價時,只要能夠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就可,無需考慮學生書本知識框架。當然,學生還可以對自我學習質量進行考核。
2.歷史意識培養(yǎng)堅持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教學模式。一般而言,教學者通常會依照教學任務,給出具體問題,要求中學生進行思考,且完成與答辯相關的歷史材料閱讀、分析和理解。問題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便捷的找到利于自身觀點的事實證據(jù),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學生歷史思維。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制造“問題情境”,以強化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例如涉及到《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發(fā)展》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民族資本主義最早出現(xiàn)于廣東、福建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要想完成這一問題,就必須結合古代史、地理學以及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利用“問題情境”,學生能夠在研究歷史問題過程中,提升自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而促進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歷史學習評價堅持多元化首先,評價內容多元化。中學生歷史學習評價內容應該從三維目標角度著手,堅持多元化。以《美國聯(lián)邦政府建立》為例,中學生應該學會1787年美國憲法的具體知識及聯(lián)邦制權利結構的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學生應該對英美兩國不同的政治制度進行分析,了解各個國家不同國情最終產生的差異化特征,不斷提升自我閱讀能力。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則可以讓學生從不同歷史角度進行探索分析,引導學生尊重歷史多面性,尊重所有國家的文化習俗,逐步建立正確歷史觀念。
其次,評價主體多元化。歷史評價應該創(chuàng)新評價主體,除卻學校和教師評價外,還應該注重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評價。任何學生都有屬于自我的閃光點,傳統(tǒng)單純的教師評價太多片面。注重學生自我評價,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反思自我學習過程中,從而便于改進。注重同學互相評價,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意識和競爭理念。
最后,評價方式多樣化。李師師學習評價應該利用定量和定性相互結合方式,注重過程行學習考核。雖然現(xiàn)有的終結式評價能夠直觀的判斷出學生學習能力,但同樣也會忽視學生隱形方面能力。本文認為,評價方式多樣化應該從建立學生成長檔案為主,關注學生點滴成長,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同學相互評價,最終給出具體的考核分數(shù)。
結語: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改革教學模式,重視教學過程中,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強化學生對歷史的認識、研究和感悟能力,以便于對學生未來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參考文獻:
[1]徐瑋.地方史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為例閉[J].華夏教師.2015,02
[2]陸玉建.讓歷史融入生活——實現(xiàn)初中歷史有效性教學田[J].華夏教師.2014,12.
[3]周越.徐繼紅.張小平.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內容分類框架的提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2.(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三十二中學校400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