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莎莎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鑒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4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貧血患者16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貧血類型將全部患者劃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3例,均接受常規(guī)血液檢驗,比較兩組患者RDW、MCV、MCH、MCHC四項血液檢驗指標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患者RDW水平(19.6±2.6)%,MCV水平(70.6±4.2)fl,MCH(22.9±3.8)pg,MCHC(276.6±6.3)g/L,對照組患者RDW水平(12.5±1.2)%,MCV水平(68.7±3.2)fl,MCH(23.3±1.8)pg,MCHC(327.2±4.3)g/L,除MCH外,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液檢驗能夠憑借RDW、MCHC、MCV三項指標準確鑒別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在貧血診斷鑒別中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血液檢驗;貧血;診斷鑒別
中圖分類號:R5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7-0184-02
為了分析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鑒別中的應用價值,選擇2014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貧血患者166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臨床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貧血患者166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缺鐵性貧血患者83例記為觀察組,地中海貧血患者83例記為對照組。全部患者均經臨床病例診斷確診為缺鐵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符合WHO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地中海貧血診斷標準,均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皮膚、粘膜蒼白、乏力、頭暈、心悸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患者有異食癖。全部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其他血液病、淋巴系統(tǒng)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和惡性腫瘤患者。根據(jù)貧血類型將全部患者劃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83例,年齡15~66歲,平均年齡(34.6±20.5)歲;男40例,女43例。對照組83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35.7±20.8)歲;男42例,女4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血液檢驗,空腹采集周靜脈血樣本2 ml,使用同一血常規(guī)專用管真空采集,和抗凝劑充分混合,使用KX-21全自動血液分析儀以及配套試劑按照標準操作檢測血液樣本,根據(jù)儀器操作規(guī)程對檢測結果進行精確分析。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RDW、MCV、MCH、MCHC四項血液檢驗指標的差異。PDW正常值10.5%~14.5%,MCV正常值不超過79 fl,MCH正常值在28 pg以上,MCHC不超過300 g/L。MCH<28 pg考慮地中海貧血,MCV<79 fl、PDW>14.5%考慮缺鐵性貧血。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x±s)經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RDW水平(19.6±2.6)%,MCV水平(70.6±4.2)fl,MCH(22.9±3.8)pg,MCHC(276.6±6.3)g/L,對照組患者RDW水平(12.5±1.2)%,MCV水平(68.7±3.2)fl,MCH(23.3±1.8)pg,MCHC(327.2±4.3)g/L,除MCH外,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飲食結構的調整,貧血的發(fā)生率有所上升[1]。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的異常減少,明顯低于正常范圍下限,誘發(fā)貧血的因素較多,偏食、吸收不良、厭食、寄生蟲以及婦科出血性疾病都有可能導致貧血,根據(jù)臨床癥狀的不同,貧血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包括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貧血早期臨床癥狀輕微,往往在患者其他疾病的臨床檢查中發(fā)現(xiàn)患者的貧血情況,患者合并其他病癥,身體恢復機能異常[2]。現(xiàn)階段臨床最為常見的貧血類型為巨幼細胞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兩種,兩種貧血雖然有著相同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但是治療方法存在著一定的不同,臨床上為了更好的治療貧血,改善患者身體機能,有必要對患者的貧血類型進行明確診斷,但是常規(guī)貧血診斷方法主要從病因、性質、療效3個方面綜合判斷貧血的類型,兩種貧血的檢測結果差異不大,導致貧血的臨床診斷鑒別比較困難[3]。然而,相關臨床研究調查報告顯示,巨幼細胞性貧血雖然在MCH值上和缺鐵性貧血患者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RDV、MCV值明顯低于缺鐵性貧血患者,臨床上可以使用RDV、MCV作為鑒別巨幼細胞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的有力依據(jù)[4]。缺鐵性貧血是合成鐵元素過程中生成降低導致的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下降,患者珠蛋白水平較低并且長期處于缺血狀態(tài)下,合成血紅蛋白的能力將下降,進而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5]。除此之外,長期不穩(wěn)定供應的鐵元素會改變機體的缺鐵程度,紅細胞充盈程度也隨之變化,患者不同時期生成的紅細胞體積不均,臨床檢查可見體積大小不均等的紅細胞。地中海貧血是血液中蛋白肽鏈的生成障礙導致的貧血,是一種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存在基因缺陷,表現(xiàn)為慢性進行性溶血,并由此導致貧血。鐵是機體造血的必需原料,貧血患者往往存在著各種形式的代謝異常,其中地中海貧血患者紅細胞對鐵的利用存在障礙,缺鐵性貧血患者機體內鐵缺乏,因此,病因不同的貧血患者機體代謝水平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6]。
現(xiàn)階段,貧血的臨床檢查以鐵代謝方式的檢查最為常見,使用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對患者機體鐵的儲存量和骨髓內鐵含量進行準確預測,從而準確評估患者的缺鐵程度。但是貧血的臨床經驗中也存在著貧血病因診斷不受重視的問題,過分關注貧血類型的診斷鑒別,出現(xiàn)了部分患者貧血待查的情況,對貧血類型的定性不足,給治療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在貧血的臨床診斷鑒別中,應該充分利用檢驗科貧血篩查結果,通過幾種貧血代謝能力的不同和由此導致的血液檢驗指標異常判斷貧血類型和病因,為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綜上所述,血液檢驗能夠憑借RDW、MCHC、MCV三項指標準確鑒別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值得在貧血診斷鑒別中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施澤瑜.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吉林醫(yī)學,2012,33(30):6626.
[2]趙靜峰.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1):1658-1659.
[3]任冬娟.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04):30-31.
[4]張寶生.平均紅細胞體積和紅細胞分布寬度對缺鐵性貧血與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4):1640-1641.
[5]惠雙紅.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臨床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4,35(09):1948.
[6]譚維賢.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作用[J].華夏醫(yī)學,2013,26(01):148-150.
編輯/高章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