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虹
千巖萬壑 蒼勁純厚
——謝縉《潭北草堂圖》賞析
□ 肖 虹
明代,為中國山水畫最為鼎盛的時(shí)期之一。其時(shí),畫派林立,畫人無數(shù),出現(xiàn)了著名的“浙派”“吳門派”“華亭派”等派別。在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的蘇州地區(qū),活躍著一批文人,他們將元代興盛的文人畫延續(xù)和播種在此,成為吳門派的先驅(qū),如劉玨、杜瓊、趙同魯、謝縉、馬琬等。其中,謝縉便是杰出的代表之一。
謝縉,或作謝晉,字孔昭,別號蘭庭生、葵丘道人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活動(dòng)在公元14世紀(jì)至15世紀(jì),以繪工起貢京師,僑居京陵20余年,以目眚放歸。其畫師法王蒙、趙原等,作品千巖萬壑,蒼勁純厚,秀整浪漫,具元人風(fēng)范。他的畫,對吳門畫派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潭北草堂圖》(局部)明·謝縉
解縉的畫,傳世不多,《潭北草堂圖》就是其中的一幅。此作又名《東園草堂圖》,乃其晚年佳作。圖繪松林中一處院落,草堂上兩高士對坐清談;院外溪畔,有兩高士拄杖,侍童攜琴,正下橋而來。如此“松影滿庭閑白日,茶煙繞榻飏清飆”“門無縣吏催租稅,座有鄰翁慰寂寥”的情景,不正是元代文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隱逸生活嗎?元代士人社會(huì)地位低下,有才華,有抱負(fù),卻無施展的機(jī)會(huì),于是只得寄情于詩文書畫。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畫,似乎最適合寄托他們心中“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情思。于是,山水畫從此一枝獨(dú)秀,成為中國畫的主流,而文人的隱逸生活,如讀書、文會(huì)、賞畫、操琴、悠游、賞景、訪客、清談等,也就成為了繪畫的主題,影響而及明、清兩朝。此圖采用王蒙慣用的“長松高嶺”式構(gòu)圖,下半部土崗上長松數(shù)棵,樹身挺拔、枝干穿插、松葉茂密,透過枝葉的空隙,可以看見后面的草堂。上半部是形如陣云、向上突起的山嶺,山頭是王蒙式的拳頭狀。畫面皴、擦、點(diǎn),用筆繁密,但筆意粗獷,已更多趙原山水中簡率曠達(dá)的意趣,與王蒙的粗筆與細(xì)筆并用,禿筆擦、點(diǎn)與尖筆勾、皴兼施的繪畫風(fēng)格已大不一樣,卻也順應(yīng)了元末繪畫趨向簡率的大勢。此作,在山石上普染極淡的赭色,僅在樹身上著深赭色、在草堂中一士人衣上著朱砂色,幽閑雅致,依然是元畫風(fēng)范。謝縉與同時(shí)代的杜瓊(杜甫后人)相友善,互以詩畫唱和。該圖便是應(yīng)杜瓊之需而畫,以草堂為題,似寓描繪杜甫草堂之意。
畫幅左上方,有作者題自作詩一首:“舊業(yè)成都萬里橋,百花潭北草堂遙。門無縣吏催租稅,座有鄰翁慰寂寥。松影滿庭閑白日,茶煙繞榻飏清飆??釕z杜甫成詩史,翻笑楊雄作解嘲。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凡也,攻詩畫,知仆遠(yuǎn)歸來,需俗筆,復(fù)贅鄙詩云。永樂戊戌歲上巳日,葵丘謝縉識?!甭淇钇鹗租j白文長方印“葵邱”,款下鈐朱文方印“孔昭”、白文方印“淡中有味”。畫幅右上部鈐朱白間文印“畸園秘笈”、右下部鈐朱文橢圓印“真賞”,右下角鈐白文方印“杜用嘉印”、朱白間文印“畸園秘笈”,左下角鈐白文方印“陳聲印”、白文方印“畸園珍藏”。
《潭北草堂圖》明·謝縉 108.2cm×50.1cm 紙本設(shè)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