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摘要:從中國傳統(tǒng)以王朝為單位的編纂模式到近代西方線性進步三分法,再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分期,這就是新中國以來中國史學界在中國歷史分期方面的大致歷程。這樣的轉型為現今中國知識階層認識中國歷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視角,對近代中國對歷史轉型的研究和發(fā)展歷程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放眼此次轉型的過程,其經歷中所展現的一些特點,很是值得當代中國對歷史研究持以重點關注。
關鍵詞:中國歷史 分期研究 轉型
從中國歷史轉型的理論過程講,觀念并非直接改變的,而是間接引用于原典,首次轉型先經由日本,后逐漸向歐美理論引入,沒有從本質上發(fā)生變化,但細節(jié)方面有了初步的差別。當時的日本,借鑒西方盛行的史學文化浪潮,重點構建民族主義史學思想,將區(qū)域、文化、民族為化分重點,發(fā)展方向基于日本借鑒的西方三分理論,從政治路線深入。將中國史分為四或五段,李泰棻曾評論說:“西洋多三分,日本人多四分”。這樣的觀念讓給中國歷史的轉型指明了一條相對明確的道路,第二次轉型從依據蘇聯化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期理論經由蘇聯輸入。盡管最初馬克思主義以及后續(xù)的許多術語等是由日本引進的,但是這些觀念的根本都是基于列寧、斯大林等對歷史發(fā)展觀念認知的基礎之上的。1938年的《聯共布黨史》對五種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的表述,馬克思曾經提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幾種形態(tài),如亞細亞、古典的、封建的、資本主義的。但這幾種發(fā)展形式之間的聯系并沒有明確分說,中國史學界接受的是斯大林等在理論基礎上所認為的,這五個階段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經之路,表現出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性的演進。因而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才得以達到頂峰。中國史學界在問題探討方面借鑒蘇聯史學界,作為中國歷史分期的重要標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結合中國歷史自身的發(fā)展特色,為普遍理論和特殊觀念相結合,中國史學界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古典理論,做出了一定的變化與調整??傮w上的改變并沒有脫離五種社會形態(tài),只是從技術方向和實踐方面,出現了一些細微變化,由起初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關系,晉升到生產力的決定作用。雖片面的脫離了階級斗爭,但并沒有實質上的改變。
具體含義不同。新中國成立之前西式分期雖然在轉型中占有普遍趨勢,但整體上歷史分期并沒有絕對化。絕大多數的歷史分期只局限于形勢,受限于西方新興的觀念和理論,也就是說這些借用都是形式上的,西方三分法的價值和理念并沒有切實的體現。隨著社會史論戰(zhàn)的興起,各派系的學術爭論并存,專論各異,傳統(tǒng)的三分四分法與社會經濟形態(tài)混存,許多論述層出不窮。第二個轉型則明顯不同。雖然爭論也很激烈,也分為很多派系,但前提是都擁有共同的基礎,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各派系對這五階段保持的態(tài)度也并無異議。這個時期,分期則是具有絕對的意義的。它不但對意識形態(tài)的判別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在不斷預示著未來。
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和趨勢不同。在西方民主影響之下,第一次轉型,史學起到了更多的角色擔當。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是主要內容。陳毅在翻譯《支那史要》時說:“史學者,國民之龜鑒,愛國心之根源也。今日泰西諸國民族主義之所以發(fā)達,論者以為史學之功居其半焉”。把握歐洲正常的分期標準,一方面能使中國歷史在世界歷史的軌道中運行?!安皇菍⑹澜缡聦?,牽附到中國,乃是將世界眼光,觀察國史;也并不是把世界歷史,范圍中史,乃是把中國歷史,加入世界歷史……以中國史為世界史之一部分,乃是編中國史正當方法,也即是今后必趨之方向?!绷硪环矫?,可以使中國擺脫舊時代的殖民生活,建立中國特色的能夠立足于世界文明之中的標桿,使國家發(fā)展方向得以肯定建立。也就是梁啟超所說的“世界之中國”。雖說從方式上有偏差,但最終實現民族強化獨立和民族復興的目的是一致的,在第二次轉型中,更著重于將中國歷史與世界人類歷史規(guī)律的統(tǒng)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社會是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的。奴隸社會比原始社會進步;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進步;資本主義社會比封建社會進步;社會主義社會不僅比資本主義社會進步,而且本質上不同于以前的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期,中國歷史要展示的是人類共同的規(guī)律。擁有時代性的責任感,不單單具有自身的特點,更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首先,中國歷史分期的轉型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推動一個國家走獨立富強的道路,以近代中國歷史演進為背景,是發(fā)展的必經之路,首次轉型使中國走向了獨立民主,第二次轉型則是在民族獨立基礎上向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國家對經濟民主發(fā)展的需求,是歷史分期轉變的直接動力。不管以哪個國家的發(fā)展形式為榜樣還是標桿,都是從理論研究或者經驗角度逐漸摸索,以必經的歷程和發(fā)展的趨勢,得出中國該走怎樣的道路,從表面的現象去解決一個國家轉型的根本問題。目前的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相對同時發(fā)展的過程中,借鑒其他國家的新理論新觀念,不免會部分斷絕舊時代中國的一些關聯。另外考慮到其他方面如經濟、政治等因素。在整個改觀過程當中,依然存在難以克服的問題,要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問題,則又是一個待于挑戰(zhàn)轉型的歷史性大事。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梁啟超論中國文化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徐杰舜.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大趨勢論[J].學術探索,2011,(10).
[3]鄭師渠總主編,陳梧桐分冊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身份證號:130529199501111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