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盛
尋訪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林 盛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在建黨96周年前夕,筆者與縣老年大學的學員參觀了原中央蘇區(qū)尤溪縣坂面鎮(zhèn)京口村的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重溫了黨的創(chuàng)建歷程,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段崢嶸歲月,對黨的敬意油然而生。
走進京口村的后溪自然村,赫然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巨大黃底紅字:“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的標牌。沿小路踏過小橋便可看到這個神秘的“尤溪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老宅坐南朝北,原是京口村人士張興隆的宅居,建于1927年,為宅第類木構(gòu)建筑。宅居布局呈長方形,通面闊約35米,通進深約40米,總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由北向南依次由前坪、山門、天井、廂房、中堂、上堂、兩邊護厝以及前后圍墻、門前的半月池等附屬建筑組成。主體建筑正堂為穿斗式單檐懸山頂木結(jié)構(gòu),面闊3間,進深7柱。
張興隆原名張嚇八,1914年與盧文邦等十人結(jié)拜,號稱“十興同盟”,遂改名張興隆。盧興邦發(fā)跡成為“閩北王”,張興隆后來任盧部(國民黨五十二師)一五六旅旅長。1933年7月,彭德懷率領東方軍進攻寧化縣泉上,把盧部三○七團圍困在土堡里。駐扎在永安的張興隆得知后,親率三○九團馳往救援,在清流嵩溪石獅嶺被紅軍截擊,張興隆被擊斃,三○九團團長盧勝斌(盧興邦的二兒子)被俘虜。
兩年后,這座宅院成了“紅色省政府”。
1934年下半年,中共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尤溪革命的發(fā)展,曾組織力量進入坂面開展革命活動,使尤溪革命形勢和群眾基礎得到了充分發(fā)展,播下了革命火種。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后,閩贛省委面臨強敵圍攻、斗爭環(huán)境愈來愈惡化的形勢。寧化失守,沙溪戰(zhàn)斗失利,紅軍損失很大。為了從組織和斗爭方式上適應游擊戰(zhàn)爭的需要,中共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閩贛省軍區(qū)機關共600多人,于1935年4月整體從寧化遷移至尤溪,省機關設在后溪自然村,時任省委書記的鐘循仁、省蘇維埃主席楊道明等在此繼續(xù)領導革命斗爭。
1935年5月,由于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反撲,國民黨第五十二師包圍了京口村。閩贛省機關600多人在京口村草洋岬與敵軍展開了激戰(zhàn)。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戰(zhàn)斗失利,大部分同志犧牲了,一部分同志被捕,包括閩贛省委委員方志純。閩贛省機關突圍后,退至尤溪、永泰、德化、仙游交界的紫山。
這座“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可謂是得天獨厚的臥虎藏龍之地,構(gòu)建合理,布局頗具特色,一大一小池塘分布于大路兩頭,門前小溪流水不息;屋后虎峰威勢眈眈,深沉隱露。環(huán)境頗具詩情畫意,徜徉其中,心曠神怡。
走進舊址,門前大路口豎立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石碑。穿過前坪,踏進宅院之時,眼前便是另一番景象,仿佛穿越了時空;進入當年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辦公處院內(nèi),兩邊墻上張貼著介紹1931-1935年紅軍五進尤溪的歷史概況和省委工作團駐扎人員分工情況。兩廊書院與正廳兩旁,正房布列著政府辦公室與各部委辦公室,當年紅軍手書之標語清晰可見。兩旁廂房的門外墻上張掛著當年臥室的主人像,屋內(nèi)陳設簡單,一桌一椅一床而已。其他的臥室亦是如此。但就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日子里,閩贛蘇維埃的革命火種保存了下來。地面的黧黑、墻壁的斑駁、木頭的本色,歷經(jīng)歲月的更迭,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姿態(tài)。屋外土木歷經(jīng)風吹雨打日曬,雖是滄桑,但仍然有昂首挺胸的姿勢。翻新的門窗、柱子涂上了一層防曬漆,顯得光亮些,與院子的原貌在時空上打了個照面,做了個融合,見證了傳承。在上堂,廳頭的墻上掛著馬克思、列寧的畫像。廳里擺放著一些課桌椅。
身臨其中,仿佛看到當年革命先驅(qū)們?yōu)榱烁锩聵I(yè),為了全中國解放在這里備受煎熬、運籌帷幄的光輝形象,令人油然起敬,更加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轉(zhuǎn)身離開上堂,眺望遠方,層巒疊嶂,這座屋子正在深山里。密密的山林,京口村是一塊多么好的福地,這座屋子與紅軍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F(xiàn)在這個村莊被三明市黨史研究室授與“中央紅軍村”。這處舊址還被確認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是三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到坂面后,筆者與縣老年大學的學員又參觀了位于集鎮(zhèn)中心坂面庭尾厝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向后人展示20世紀30年代工農(nóng)紅軍安營扎寨于此,傳播革命火種的輝煌歷史。
(作者:尤溪縣關工委副主任)
“尤溪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團旅長張興隆舊宅